敵愾同讎
又作“同仇敵愾”。敵:對抗。愾:憤怒。 同仇;共同對仇敵。指共同憤起對抗外敵。李宗羲(?-1884年),字雨亭,開縣(今四川開縣)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同治十二年(1873年),升兩江總督。當時清廷命令修建圓明園,李宗羲上奏條陳說:“外國有日本人來侵略欺侮,國內有各地民眾起義的憂慮,這對於天道時機、人情事理,都有可以深加考慮的地方。呈清朝廷節省營造修建,減少衣服、車馬過奢等費用。”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宗羲又上奏條陳說:“天空星象變幻多次出現,外國人侵略禍患正如火燒旺盛。上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御史(專職監察官)沈淮曾經上奏呈請停止修建圓明園工程,我也冒昧貢獻愚蠢的誠意。現在還有不能不說的話,當今大局艱難困苦,收入短少,這是事件之一。現今外國人侵入肢體,圓明園距離北京城內有幾十里,既沒有堅強城防,又沒有大隊護衛的兵士。連年以來,每次遇到百姓、教會爭鬥,外國人出動以倚仗兵船武力來要挾。天津早晨有軍事行動的警報,那就是海淀地區晚上受到驚擾。皇帝侍奉皇太后在圓明園,這是我們臣子所感到萬分不安的了。如果得到皇帝君權立即決斷,迅速停止圓明園修建工程,使全國的百姓,知道皇帝有躺臥薪草品嘗苦膽的思想,必定一致振憤共同對抗外敵的氣慨。”
【出典】:
《清史稿》卷426《李宗羲傳》12244、12245頁:“時詔修圓明園,宗羲疏言:‘外侮內患,天時人事,皆有可慮。請省營繕,減服、御。’十三年,又疏言:‘星變屢見,外患方熾。上年御史沈淮奏請停止園工,臣亦冒貢愚忱。茲復有不能已於言者,時局艱難,度支短絀,特一端耳。今外人入處肘腋,圓明園距京城數十里,既無堅城管鑰之固,復少大枝護衛之兵。頻年以來,每遇民、教爭鬥,外人動挾兵船要求。天津朝警,則海淀夕驚。皇上奉皇太后於此,此臣所萬分不安者也。如蒙皇上乾綱立斷,速諭停工,天下臣民,知皇上有臥薪嘗膽之思,必共振敵愾同讎之氣。’”
【例句】:
梁啓超《論教育當定宗旨》:“則宜法德意志,使欲造成君國一體同仇敵愾之國民也。” 梁啓超《意大利建國三傑傳》17節:“我輩苟堅持此主義,雖復中道以死,而此同仇敵愾之念,猶將傳諸我子孫。”
見“同仇敵愾”。方令孺《母親的話》:“他們就行動起來了,自動的參加革命組織,一個個就從我身邊走出去。我沒有說什麼,因為我一樣的和他們~。”
敵愾同讎字典分解
成語敵愾同讎的解釋 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敵愾的解釋 [hatred towards the enemy] 對敵人的憤恨同仇敵愾
同仇的解釋 (1).謂共同赴敵;對敵人表示共同的憤慨。《詩·秦風·無衣》:“脩我戈矛,與子同仇。”《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初, 魯肅 嘗勸 孫權 以 曹操 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