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不變
歷史字典解釋:
原指刑法一經制定,就不可改變。後則用以指墨守陳規,不知變通。古代制訂刑罰制度的原則,凡是涉及犯法之事,即使罪行很輕,也不要赦免。因為刑法是約束人們行為的規範,而這種規範是定型的東西,一旦制定就不能改變,所以有身分的君子對之都十分注意。
【出典】:
《禮記·王制》:“凡作刑罰,輕勿赦。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
【例句】:
唐·白居易《太湖石記》:“豈造物者有意於其間乎?將胚渾凝結偶然而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變已來,不知幾千萬年。”
主謂 一次定型後,再無改變。多指墨守舊規,不知改進。語本《禮記·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鄧賢《中國知青夢》:“他完全清楚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決非一項孤立的和一成不變的政策,比如‘四個面向’的提出,恢復高考制度等等,都是對知青政策的重大修改和補充。”△貶義。多用於描寫墨守成規的人。 →墨守成規 ↔千變萬化。 也作“一成不易”。
詞語分解
- 一成的解釋 .古謂方十里之地。《周禮·地官·小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四野” 漢 鄭玄 註:“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則方十里為一成。”《易·訟》“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 唐 孔穎達 疏:“三百戶者
- 不變的解釋 ;∶常用於詩或古文,可以意味不變的恆常性或穩定性爾不變,余亦不變;∶使;不發生不合心意的改變現在的稅額不變;∶使 不再改變使一切未解決的問題;十年不變,在此期間將共同努力尋求永久的和平解決的辦法
歷史典故推薦:羊裘釣
《後漢書.嚴光傳》載:嚴光一名遵,字子陵,少有高名,與劉秀同遊學。及秀即帝位,光變姓名,披羊裘釣澤中。帝查訪得知,“乃備安車玄??,遣使聘之,三反而後至”。“除為諫議大夫,不屈,乃耕於富春山,後人名其
贊
糾錯
猜你喜歡: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