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避君三舍

避君三舍

同“退避三舍”。宋 劉克莊《題蔡炷主簿詩卷》詩:“放子一頭嗟我老,避君三舍與之平。”


述補 退讓和迴避。語本《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杜預註:“一舍,三十里。初,楚子云:‘若反國何以報我?’故以退三舍為報。”宋·劉克莊《題蔡炷主簿詩卷》詩:“放子一頭嗟我老,~與之平。”△多用退讓方面。也作“避軍三舍”。

避君三舍字典分解

成語避君三舍的解釋 指退讓和迴避。一舍:三十里。

三舍的解釋 (1).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為九十里。《國語·晉語四》:“若以君之靈,得復 晉國 , 晉 、 楚 治兵,會於 中原 ,其避君三舍。” 韋昭 註:“古者師行三十里

也學習下:避房法【歷史官職】

選舉制度。宋朝貢舉考試考校試卷的一項規定。舉人三場試卷,分發貢院簾內各房,由點檢試卷官考校,決定高下去取。若舉人與本房考官有親屬關係,則應避嫌,將試卷轉別房考校,稱避房法。銓試、公試、上舍試亦行此法。 科舉考試防弊措施之一。宋制,省試時,應試者三場試卷,分發貢院簾內各房,由點檢試卷官考校,決定是否錄取和等第高下。遇應試者與本房考官有親戚關係時,得轉送他房考校,稱“避房法”。銓試、公試等均採用此法

避君三舍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