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
部首:礻 讀音為:示字旁兒(shìzìpángér) 示補兒(shìbǔér)注音:ㄓˇ ㄑㄧˊ
拼音:zhǐ qí
倉頡:IFHVP五筆編碼:PYQA
筆劃:共 8 劃祇的
康熙字典筆劃:祇:9;
拼音:zhǐ qí
倉頡:IFHVP五筆編碼:PYQA
筆劃:共 8 劃祇的
康熙字典筆劃:祇:9;
祇
分解查字:礻氏(shishi)康熙字典【午集下】【示字部】祇
【唐韻】巨支切【集韻】【韻會】翹移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岐。同示,地神。
【說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又安也。
【詩·小雅】壹者之來,俾我祇也。
【註】壹者之來見我,我則知之,是使我心安也。又大也。
【易·復卦】不遠復無祇悔。
【韓康伯雲】祇,大也。旣能速復,是無大悔。又【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𠀤音支。適也,但也。
【詩·小雅】祇攪我心。
【韻會】孫奕示兒編曰:祇兩音,音岐者,神祇之祇。音支者,訓適是也,如詩亦祇以異。揚子曰:茲苦也,祇其所以爲樂也歟。陸德明司馬溫公𠀤以爲音支。今杜詩韓詩或書作秖,從禾從氏,而俗讀曰質者,非也。
【玉篇】秖,竹屍切。
【廣韻】秖,丁尼切。皆註曰:穀始熟也。又通作圻。
【左傳·昭十二年】是以獲沒於祇宮。
【馬融雲】圻內游觀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