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克為何放棄北上出境計畫?

斯巴達克起義
斯巴達克起義

斯巴達克打贏羅馬的兩個執政官後,為什麼沒有立即跨越阿爾卑斯山而是轉而率領大軍又殺回羅馬?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回自己的故鄉色雷斯而是選擇繼續和羅馬作戰呢?

公元前73年初夏,斯巴達克為爭取自由,率70名奴隸起義,占領附近的維蘇威山。他得到各地逃亡奴隸和破產農民的回響,隊伍不斷擴大。這就是世界古代史上最為壯闊的奴隸大起義——斯巴達克起義。

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克軍隊已增到六萬人。他將部隊開向阿普利亞和路卡尼亞,在那裡人數達到12萬(據有些史料記載為九至十萬)。被起義的巨大規模震驚的羅馬元老院,於公元前72年年中派遣以楞圖魯斯和蓋里烏斯為首的兩支軍隊討伐斯巴達克。這時,起義軍內部產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隸,其中包括斯巴達克,根據敵我雙方力量對比,認為在義大利本土建立政權比較困難,主張離開義大利,衝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到達的高盧地區,擺脫羅馬統治,獲得自由,或者返回家鄉。而參加奴隸起義運動的當地的牧人和貧農則不願離開義大利,希望繼續與羅馬軍作戰,以奪取失去的土地。由於這種意見分歧,三萬人的隊伍脫離了主力部隊,在伽爾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亞北部)被羅馬軍隊擊潰(死兩萬人)。斯巴達克聞訊趕來救援,已經來不及了。

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的軍隊沿亞得利亞海岸穿過整個義大利。在齊扎爾平斯高盧省(北義大利)的摩提那會戰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擊潰了卡西烏斯總督的軍隊,起義軍士氣高漲。戰後,斯巴達克曾經擬訂了一個北上計畫:“全軍向阿爾卑斯山前進,越過高山,北上出境,返回故土。一些人回色雷斯,一些人回高盧。”歷經20多天的激戰,起義軍終於抵達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穆提那城,打開了渡過波河通向阿爾卑斯山的道路。北上出境的計畫此時只要一聲令下就可完成。但就在這個時候,斯巴達克突然放棄原來的計畫,下令全軍調頭南下,返回義大利,從一邊繞過羅馬,向南方進軍。

羅馬元老院竭力想儘快地將起義鎮壓下去,分別從西班牙和色雷斯將龐培的大軍和路庫魯斯的部隊調來增援克拉蘇斯。為了不讓羅馬軍隊會合,斯巴達克決定對克拉蘇斯的軍隊發起總決戰。他用急行軍快速將部隊開向北方,迎擊克拉蘇斯。在阿普里亞省南部的激戰中,斯巴達克軍隊雖在數量上比羅馬軍隊少得多,但他們仍然英勇戰鬥。在羅馬軍隊的瘋狂圍攻下,六萬名起義者戰死,斯巴達克也壯烈犧牲。約5000名斯巴達克起義軍逃往北義大利,不幸在那裡被龐培消滅;6000名俘虜被羅馬人釘在從羅馬城到加普亞一路的十字架上,起義遂告失敗。

究其失敗原因,在眾多脈絡之中,有一個疑問始終困擾研究者:為什麼斯巴達克放棄了自己的北上出境計畫?斯巴達克是色雷斯人,他的部下許多也跟他一樣,曾經是羅馬境外的自由人,因種種原因不幸淪為角鬥士。返回故土、重獲自由,這是多么大的雙重誘惑!多少世紀過去了,這個問題至今還是個謎。

有的學者認為,起義軍內部分裂是一個原因。由於起義軍中不少人源於地緣親情,不想離開本土前往斯巴達克的家鄉色雷斯,幾方面爭執不下的結果就是不斷分兵,最終被羅馬軍隊各個擊破。而這種不斷被內部人強調的本土意識,不得不讓本已制訂明確北上計畫的斯巴達克躊躇。

還有的研究者認為,斯巴達克計畫的改變緣於客觀形勢的變化。起義之初,敵強我弱,斯巴達克感到很難對付羅馬官軍,不宜久留羅馬,所以擬訂北上計畫,先在敵人力量比較薄弱的北部地區發展自己,爭取早點翻越阿爾卑斯山返回故土。但北上途中的節節勝利,尤其是起義軍將羅馬執政官克勞狄烏斯、名將楞圖魯斯和蓋利烏斯的圍剿接連挫敗之後,聲勢大振,敵我力量對比出現了一點變化。起義軍因此變得自信起來,覺得可以留在羅馬“與敵人決一死戰並戰而勝之”。

也有人認為是阿爾卑斯山的惡劣條件改變了起義軍北上翻越山嶺的計畫。他們提出,阿爾卑斯山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是歐洲最高的山峰,許多山峰終年積雪,山上氣候千變萬化。起義將士到達阿爾卑斯山腳下時,身上的單衣無法禦寒,再加上起義軍給養不足,沒有辦法,只好取消北上計畫。還有人認為,斯巴達克改變北上計畫是因為想到缺乏義大利北部農民的支持,才最終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斯巴達克之所以放棄北上出境計畫,想必是經過一番考慮的。那么,他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呢?這個謎的最後解開,還依賴於史料的進一步發掘。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