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和東方朔是什麼關係 主父偃最後是怎么死的

主父偃,漢武帝時大臣。臨淄人,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到中年,聽漢武帝重視儒術,改學《周易》、《春秋》和百家之言。主父偃大概就是個孤僻的少,懷抱著“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的偉大理念,但在“滿腹經綸”還沒能夠換成俸與祿的時候他大概也是養活不了自己的。啃老的過程中可能還不忘“沾沾自喜”地用“豪言壯語”來為自己的一事無成進行開脫。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沒有資本的驕傲自負本就討嫌,不能自食其力就更是令人唾棄,何況還“大言不慚”。

父母也不願意整天養著一個不幹活兒,只知道空談縱橫之術和吃飯的閒人,於是就被家人給趕出來了。主父偃,被趕出家門的那刻內心應該是瞧不起鄉里的那些人的,畢竟“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他索性開始自己的遊歷。

學有所成 胸懷大志

主父偃和東方朔是什麼關係  主父偃最後是怎么死的因此他到了齊國,在齊受到儒生的排擠,他大概忘記了,漢王朝是比較推崇儒術的,而自己在儒生遍地的西漢王朝當中,大談特談縱橫之術,多少有點不合時宜,也讓人看不起,於是,在齊國什麼錯也沒犯,也沒招誰惹誰的主父偃就被齊王給趕出來了,齊國為自己關上了一扇門,也許到另一個國家會為自己留一扇窗呢?想到這裡,主父偃拍拍身上的塵土,對齊王也是輕蔑一笑,“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後又遊歷到燕國、趙國、中山國去,這幾個國家的讀書人都很討厭他,主父偃就有點納悶了,他想來想去也不甚明白,最開始還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路了,自己是不是不適合讀書當個政治家,但是很快他就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堅信自己是人才是能人。

其實漢武帝統治的王朝也是箇中央高度集權的國家,各個諸侯國在兵力和其他方面是沒有什麼實力的,主父偃學的縱橫之術,也是在春秋戰國諸侯紛爭的年代才流行,到了現在天下皆定,各個諸侯國哪裡還會聽縱橫家們,聯合這個國家離間那個國家的話。主父偃就算是有一肚子的計謀,也是無人願意傾聽的。

漢朝的封國又是什麼狀況呢?國王都是皇帝的親戚,這些“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未嘗知憂,未嘗知懼”的王爺們自從來到自己的封國後便不允許自由走動,不允許調動軍隊,就連本屬於自己的行政權利也一點又一點得被剝奪。他們不用為外敵內患而憂懼,不用成就一番帝業,自然就沒有主父偃的用武之地。

多年的奔波讓主父偃在精神上有些疲軟,當初的熱情也有點消退,他似乎後來也意識到了,現在時代不同了,應該改變自己求職的策略,於是他決定去長安,政治中心那裡一定有不一樣的光景,一定有適合自己的職位。帶著憧憬再一次出發,他始終覺得自己一定能幹出一番大事業,像現在的北漂一樣,主父偃希望自己能在長安紮根,拼搏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元光元年,主父偃終於來到了長安求見當時的衛將軍,衛青向漢武帝多次推薦都沒得到回信,最後是主父偃鼓起勇氣自己寫了一封自薦書給漢武帝才被武帝發現的,據說是“朝呈暮見”,主父偃的經歷跟東方朔還挺像,東方朔也是自己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文章,最後得到皇帝的召見。

主父偃與東方朔

慶幸的是漢武帝親自閱覽了他的奏疏,主父偃並沒有等得太久,皇帝似乎也特別欣賞他能主動為自己出謀劃策。短短的時間內連升四級,在順利進入內朝後,主父偃極其喜歡用上書的方式來陳述自己的見解,漢武帝時期頒布的推恩令,就是主父偃的傑作。

主父偃在內朝備武帝顧問,對當時的政治頗有影響。幾次上書,都能切中時弊。他認為,諸侯王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而為淫亂,急則合縱以反抗朝廷,對加強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武帝建議,令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為侯(見推恩令),這樣王國自析,諸侯王的權力也隨之削弱。還提出徙天下豪傑兼併之家於茂陵,以達到強幹弱枝的目的,他提出的這些意見和建議恰恰能夠滿足漢武帝中央集權的統治,多被採納。

說到主父偃和東方朔,同為一個皇帝服務,他們是同事,而東方朔呢,在易學領域,東方朔的確相對高明得多,他在易學史上的貢獻要比主父偃大得多。有一部千古不朽的著作《靈棋經》就是東方朔所著,東方朔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也有著重要的位置。雖然《漢書》中說他是“武帝弄臣”,現人也有說他“可悲的地位,可貴的人格”。但他在那樣一個時代,還是全身而終的。而主父偃在謀略上要比東方朔高明得多。

主父偃的推恩令這個策略實在高明,然而他的死也一樣死於他的高明,他最後都成了中央與地方矛盾鬥爭的犧牲品。因為燕王顧忌他向皇帝提出的一些政治主張,便借齊王自殺之事向皇帝揭發他的短處,主父偃最後被族殺了。

為何主父偃和齊王會結下樑子?當初主父偃為了能夠步入仕途,曾托宦官齊人徐甲請求齊王,想把自己的女兒納入王宮作妃嬪。齊王母紀太后根本就看不起主父偃,並當面拒絕。主父偃因此與齊王結怨,並且在他成為漢武帝寵臣後藉故對齊王打擊報復,揭露齊王奸事致使其畏罪自殺。齊王死後,趙王使人告發其接受諸侯賄金,武帝下令逮捕主父偃。在任御史大夫公孫弘勸說下被族誅。

主父偃死在他的個性,他太孤傲從而樹立太多,把自己逼入了絕境。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