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戰神霍去病的死亡之迷

十七歲,兩齣定襄,功冠全軍;十九歲,三征河西,開疆拓土;二十一歲,統帥三軍,縱橫漠北。

霍去病,一個代表著青春、勇武與奇蹟的名字。

他一生數次指揮大軍與匈奴會戰,每一仗均是深入險境,孤軍奮戰,每一仗均是以寡敵眾,大勝而歸!

然而,這位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天之驕子,卻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突然劃上了生命的句號。仿佛一顆流星一般,划過夜空,耀眼奪目,但卻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千百年來使無數後人為之扼腕嘆息!

與霍去病同一時代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霍去病死後的葬禮描述的十分詳細,從送葬隊伍的出身來歷到他們的衣著打扮,再到墓的形狀,甚至連諡號的意義都做了解釋,但卻沒有一個字提及為什麼這個威名赫赫的無敵戰將會在風華正茂之時早卒。

如果有人認為霍去病去世時匈奴已經無力再戰,霍去病的死對歷史進程根本沒有影響,所以史官對他的死可記可不記。這個說法真是大錯特錯。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漠北大戰後,雙方均受損傷,匈奴遺使和親,漢朝派任敞出使,與匈奴談條件。然而匈奴不僅不接受漢方的條件反而扣留使者任敝,於是武帝決心發動又一次的對匈戰爭。“漢方復收士馬”,積極的備戰。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身為主將的霍去病突然去世,這次很可能徹底摧毀匈奴勢力的第二次漠北大戰夭折了。霍去病的突然離世,對漢匈雙方來說都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關於霍去病的死,朝廷肯定會對外公布一個死因,否則怎么向即將出征的將士們交待。然而司馬遷居然將此遺漏掉了,他不厭其煩的詳述霍去病的葬禮,卻單單漏掉了最關鍵的主因,簡直是不分輕重之至。

縱觀司馬遷論述漢匈戰爭的情況也大抵如此,他從底層收集了很多訊息,但是這些訊息大多只是膚淺的,瑣碎的。真正對戰爭起作用的決策謀略和大政方針司馬遷沒有記下來,給人感覺是不分輕重。

然而這並不是司馬遷選擇的結果,相反,這是他沒有選擇的結果,他根本沒有獲知這些重要訊息的途徑,所以只能從最底層最表面的現場入手去記錄歷史。說到底,司馬遷在當時只是一個普通人,不是萬能的,他只是站在一個普通知識分子的角度來敘述那段風起雲湧的歷史。只能記輕,無法寫重,因為很多重要的事,隱諱的事根本不是他這個小人物所能得知的。

兩千多年過去了,後人似乎就更無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謎。後世卻又忍不住對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種種猜測,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說。此說最早出自西漢時的褚少孫,他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補記,借霍光之口說霍去病是病死,然而具休是什麼病,沒有記載。這段話出自霍光上奏給皇帝的奏摺,有案可查,褚少孫也沒必要說謊,所以基本上可信的。這也就是說,官方說法是病死。

然而霍去病是一員縱橫沙場的武將,能騎善射,在戰場上經常是一馬當先,身體素質過硬,不可能體弱多病;二十三歲正是風華正茂之時,身體還處於上升期,也不可能是積勞成疾;若是有瘟疫,為何沒有大面積蔓延?為何隨同他一起征戰漠北的將領沒有染上?為何潛伏期會長達兩年?病死之說很難令人信服,何況如果真的是病死,司馬遷為什麼不記?他為什麼記了那么多細節卻漏掉這個主因?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病死之說只是一個託詞,在當時根本就沒有人相信,司馬遷也不例外。他本著對史實負責任的態度,不將虛假的死因寫在他的史書上。然而他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去探究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所以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空缺。

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死亡,那么是誰殺了他?為什麼要殺他?朝廷又為什麼要掩飾?翻開史記,千頭萬緒,一團亂麻,無從下手,很多地方都解釋不通。然而,如果能夠找出一條主線,是否就可以將這團亂麻理清楚呢?答案是肯定的,當一個長期被忽視的重要人物浮出水面後,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這個人就是衛太子劉據。

之所以忽視他,是因為霍去病去世時,衛太子年僅十二歲,還只是一個孩子,智力有限,能力有限,乾不出這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別忘了,這個孩子並不是孤立的,他代表的是一大群與他利益休戚相關的衛氏家族的利益,他代表的是圍在他身邊的太子少傅、太子太傅等等一系列想從他身上撈取好處的政客的利益。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