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義縣懸空寺千古之謎 顓頊與妃嬪埋骨於此?

寶林樓此後的歷史同樣令人聞所未聞。宋大爺說,劉邦稱帝後,於公元前202年將炎帝古剎改建為兩層主樓,又修東西配殿,殿內增添了其父太公望和母親的塑像,炎帝古剎隨即轉換身份成了劉邦的家廟。東漢光武17年,光武帝劉秀為紀念東征匈奴、鮮卑犧牲的英烈,命遼東太守祭彤在炎帝古剎半山腰崖壁前突出的高山平台上,修建了雄偉壯觀的古剎禪院。

到了唐貞觀十九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巡遊遼東,大將軍尉遲敬德帶兵至此,夫人白氏生子於古剎,取名寶林,李世民為紀念此次東巡、表彰尉遲敬德的功績,遂將炎漢古剎改名為寶林樓。並命徐茂功設計,尉遲敬德監修,將原先的二層漢代建築擴建為四層樓,東西配殿改修為配樓,第一層樓稱大雄寶殿,二層為大興寶殿,三層為大安寶殿,最上一層為凌煙閣,古剎禪院隨之易名為寶林禪院,並請“心元大師”出任寶林禪院的住持。這一時期,佛教天台宗傳入遼寧,寶林樓成為當時這一地區的佛教活動場所,在此修煉的道士則搬遷到新修的慶雲宮。寶林禪院內共有金、烏金、銀、銅、鐵、玉、石、木、泥塑佛像760尊,碑碣12個,現存的寶林樓二層木閣,是唐貞觀十九年的遺存,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明代,是寶林樓最為興旺的時期。明永樂年間,寶林古剎的住持、僧人多達200餘名,各類雜役30多人,有廟產42萬畝,是遼西地區最早的佛教聖地之一。每逢佛事,僧道雲集、香菸繚繞、鐘鼓齊鳴、誦經不絕,寶林古剎最後一位住持欣然大師,解放初期不知去向。

顓頊與妃嬪埋骨於此?

宋大爺聽前輩人講,在寶林樓的千年歲月里,共有26位皇帝、120位朝廷重臣拜祭過寶林樓,每位皇帝來時都在寶林樓後山種一棵松樹,這片如今高大茂密的松林實為“帝林”。乾隆皇帝回遼寧祭祖,先後三次來寶林樓並賦詩多首,還在寶林樓的凌煙閣里前後住了一個多月。

不過,上述有關寶林樓歷史沿革的說法卻並非共識,質疑者不乏其人,其中,對錦州歷史頗有研究的馮立民便是其中一位。“何曾有26位皇帝來過寶林樓?乾隆皇帝賜給寶林樓的御製詩有多少是偽作?其中一首根本不是乾隆本人所寫,而是出自一位明朝詩人范欽的手筆!寶林樓目前的對外宣傳完全不對路! ”馮立民的質疑一石激起千層浪!那么,寶林樓的歷史真面目究竟是怎樣的呢?馮立民的詮釋比宋大爺的民間說法更加驚世駭俗!“據我考證,寶林樓是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大帝與其妃嬪的埋骨之所;是被顓頊擊敗的共工流放之地;是伯夷叔齊當年不食周粟的首陽山! ”

馮立民說,前些年在寶林樓發現一塊秦代古碑,古碑文字是李斯小篆體,上刻三個大字:頭山閭。古代的字句是從右往左讀的,所以古碑文字讀法的正確次序是:閭山頭。“在古代,‘二十五’為一閭,錦州文化學者孫劍平、李樹基實地考察驗證過,從今天北鎮境內的東北方向起至西南,確有二十五條山谷,而寶林樓所在的山谷正是醫巫閭山的起源處,所以稱‘閭山頭’。 ”

這“閭山頭”非同小可,這便是正史記載的顓頊大帝祭祀北方的神靈之地,也是他的埋骨之地。“《山海經》記載: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西蛇衛之。顓頊首開祭祀醫巫閭山的先河,他死後葬在醫巫閭山寶林樓一帶,他的九位妃嬪葬在此山對面,顓頊所生子女分布於東北各地,形成了後來的東北夷,即九夷,包括鮮卑、孤竹、令狐。”對寶林樓這段深奧的上古歷史,馮立民做出如下判定。

孤懸半空的福地洞天

寶林樓今天能夠保存下來實屬萬幸。寶林樓地處深山,又建於懸崖峭壁之上,人跡罕至登攀不易,後來,通向峭壁上古閣的天梯又爛斷了,使古老的寶林樓孤懸於半天外,幾乎與世隔絕。後世重修寶林樓,一棵死去多年的盤龍古樹忽然一夜之間吐綠復活,令當地人驚嘆不已。

如今的寶林樓增修了一些地面建築,但千年遺蹟依然隨處可見:高懸半天的古樓,用糯米漿黏合、依山勢而建的石牆,還有繪於半山腰險峻的石凹處,穿戴奇異的兩幅壁畫。

這畫像是用一種山間植物的汁液為顏料塗抹上去的,呈暗紅色,縱經千年風雨色調不褪。人像頭戴高帽、髮髻高聳,身形體貌與中原人物迥異,當地人稱之為“老母像”。老母像頭部有個圓眼,乃槍擊所致,早年有人不聽勸告舉槍射擊,令千年古蹟受損。

登臨寶林樓的凌煙閣,前有形似屏風的影壁石,側有惟妙惟肖的金雞石,身置高空視通萬里,不免心曠神怡。據傳,當年有道人在此修煉,飛升成仙。馮立民說,早在秦漢時期,就有方士在寶林樓煉丹修仙,26位皇帝是否來寶林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道家的仙山譜系中,千年前,寶林樓就是難得一覓的福地洞天。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