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建築師及設計學校先趨包浩斯的創辦者瓦爾特·格羅皮烏斯逝世。

1969年7月5日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 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出生於德國柏林,是德國現代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的倡導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浩斯(BAUHAUS)學校的創辦人。父親也是一位建築師。1969年7月5日卒於美國波士頓。
人物生平
1903至1907年間,他就讀於慕尼黑工學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學院,1907-1910年在柏林彼得·貝倫斯的建築事務所工作。1910~1914年自己開業,同A.邁耶合作設計了他的兩座成名作;1914年在科隆舉辦的現代工業設計大展上他依據預製設計原理所作的示範工廠和辦公樓設計使他在建築界名聲大噪。他在此時曾致書魏瑪大公,陳述他建立新型的藝術與工業相結合的教育體系的理想。但由於戰爭爆發,格羅皮烏斯應徵入伍,直到1918年戰爭結束之後,魏瑪共和國認識到自己在戰後德國重建和穩定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對能夠重振德國經濟的一切建議都給予關注,格羅皮烏斯的構想便得以受到重視。1919年3月16日,魏瑪政府內務大臣弗里希正式任命格羅皮烏斯為魏瑪的撒克森大公藝術學院和撒克森大公藝術與工藝學校(戰前凡·德·費爾德曾任該校校長)校長。3月20日,經大公同意將兩所學校合併,成立國立建築設計學院,即“包浩斯”。
“包浩斯”這個譯名,它是德文中的專有名詞Bauhaus的音譯,在德文中本來並沒有這個詞,是包浩斯的創始人瓦爾特·格羅皮烏斯( 1883―1969)自創:他把德文中已有的一個複合詞Hausbau(房屋建造)顛倒了一下,把基本詞變成了限定詞,把限定詞變成了基本詞,故而Bauhaus從字面上講它的意思無非就是“造房子”,而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它是指格羅皮烏斯1919年在魏瑪創立的德國古典現代主義中最為著名的一個藝術和設計流派,該派在1919—1933年產生的創作(建築、工藝設計)對世界的建築藝術和工藝設計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繼1996年魏瑪和德紹的包浩斯建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後,2004年教科文組織又將以色列特拉維夫市中心的約有4千多座包浩斯建築的成片建築列入名錄。一個現代建築設計流派的建築兩次被列入名錄,這種現象是極為罕見的。
1928年,他與勒·柯布西耶等組織國際現代建築協會,1929至1959年間,任協會副會長。1934年,他離開德國赴英國開業。1937年,他定居美國,任哈佛大學建築系教授和主任,1952年起任榮譽教授,參與創辦該校的設計研究院。格羅皮烏斯在美國廣泛傳播包浩斯的教育觀點、教學方法和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理論,強調在建築中運用精確的數學計算,促進了美國現代建築的發展。他在美國還從事設計實踐,1945年同他人合作創辦協和建築師事務所,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以建築為主的設計事務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理論和實踐為各國建築界所推崇,此外他對玻璃幕牆的構造有著重要的貢獻。 50~60年代,他獲得英國、聯邦德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建築師組織、學術團體和大學授予的榮譽獎、榮譽會員稱號和榮譽學位。
包浩斯宣言
格羅皮烏斯堅定地貫徹自己的原則,決心使藝術與技術相結合,團結藝術家和建築師、工程師一起創造新的實用而美觀的各種日常生活用品、工業製品和房屋。為培養能擔負這個任務的新型設計人才,包浩斯的教學採用了“工廠學徒制”,學生入學後須先經過半年的基礎教育,學習的內容包括“基本造型”、“材料研究”或“工廠原理與實習”。基礎教育完成後,學生方能進入工廠和工作室,接受三年的學徒制教育。成績合格者獲“技工證書”,成績優異者可經過考試升入“包浩斯建築研究部”,修業期滿,成績合格者才能得到“包浩斯文憑”。
由格羅皮烏斯起草的“包浩斯宣言”是現代設計的重要文獻,也是現代設計教育的最高綱領:
“完美的建築乃是視覺藝術的最終目標。藝術家崇高的職責是美化建築。……建築家、畫家和雕塑家必須重新認識:一幢建築是各種美感共同組合的實體。只有這樣,他的作品才可能注入建築的精神,免於淪為可悲的‘沙龍藝術’”。
“建築家、雕塑家和畫家們,我們都應當轉向實用美術。”
“藝術不再是一個專門的職業。藝術家和工藝技師之間並沒有什麼根本的區別。藝術家是一個能夠隨心所欲的工藝技師,上帝賜予的靈感使他的作品變成了藝術。然而,工藝技術的熟練對每一個藝術家來說均不可或缺,真正的創造力、想像力的源泉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
“讓我們建立起一個新的設計家組織。在這個組織里絕對沒有那種足以使工藝技師與藝術家之間立起屏障的階級觀念。同時,讓我們共同努力,用我們的雙手建造起一幢將建築、雕塑和繪畫結合成三位一體的、新的未來殿堂,並且以千百萬藝術工作者的雙臂,將它矗立在雲霄,使它成為一種新信念的鮮明標誌。”
代表作
包浩斯校舍的實驗工廠:格羅皮烏斯在他設計的包浩斯校舍的實驗工廠中更充分地運用玻璃幕牆。這座四層廠房,二、三、四層有三面是全玻璃幕牆,成為後來多層和高層建築採用全玻璃幕牆的先聲。把大量光線引進室內是當時現代主義建築學派主張的現代功能觀點的一個主要方面。歐洲傳統建築大多室內幽暗,陽光很少,而格羅皮烏斯設計的房屋有較大的窗戶,有陽台。在總體布局上,為了保證陽光照明和通風,摒棄了傳統的周邊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並提出在一定的建築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來決定它們之間的合理間距,以保證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間的綠化空間。這些觀點在格羅皮烏斯1929~1930年和H.沙龍等人共同設計的德國西門子城住宅區,40年代初和M.L.布勞耶合作設計的美國匹茲堡的鋁城住宅區中都得到充分體現。
法古斯工廠和1914年科隆展覽會展出的辦公樓:兩幢建築均為框架結構,外牆與支柱脫開,作成大片連續輕質幕牆。法古斯鞋楦廠的幕牆由大面積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屬板裙牆組成,室內光線充足,縮小了同室外的差別;房屋的四角沒有角柱,充分發揮了鋼筋混凝土樓板的懸挑性能。展覽會辦公樓正面兩端各有一個全玻璃幕牆的圓塔。裡面的螺旋形樓梯與上下樓梯的人全部暴露出來。這些作法在後來的現代建築中,特別是在百貨商店和療養院之類的公共建築中廣為套用。上述兩座建築不僅提出了新的功能和表現出新的美學觀點,並且說明功能和美觀是同現代材料和結構技術分不開的。
他對建築功能的重視還表現為按空間的用途、性質、相互關係來合理組織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體尺度來確定空間的最小極限等。這些觀點充分體現在下述建築中:包浩斯校舍,他在英國和E.M.弗萊合作設計的劍橋伊姆品登學院(1936),他和協和建築師事務所同人設計的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1949~1950)以及西柏林漢莎區的高層公寓(1957)。
薩克森—安哈特州德紹的包浩斯建築。它建於1925—1926年,為包浩斯學校設計,是格羅皮烏斯的代表作。校舍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共分三部分:1、教學樓,2、生活用房(包括學生宿舍、飯廳、禮堂、廚房、鍋爐房等,宿舍為六層,其餘為兩層),3、四層的附屬職業學校(與教學樓由過街樓連結)。後兩部分均為混合結構。從學校步行五分鐘即到教員的小型住宅區。設計強調實用功能,充分利用現代建材、結構,表現簡潔、通透,用不對稱的造型來尋求整個構圖的平衡與靈活性,用非常經濟的手段表現出嚴肅的幾何圖形。包浩斯創立發展階段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百廢待興的時期,為了有助於解決平民百姓的住房問題,包浩斯著重研究小面積住宅和建築工業化,並注意建築單體與群體、建築與環境的和諧問題。包浩斯的設計從房屋到茶壺、檯燈,汗牛充棟無所不包。在日常生活用品的設計中,包浩斯強調設計家要著眼於工業大生產,要為大多數人生產實用美觀的物品,而不是為少數的富豪生產奢侈品。
人物影響
格羅皮烏斯積極提倡建築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他的建築設計講究充分的採光和通風,主張按空間的用途、性質、相互關係來合理組織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體尺度來確定空間的最小極限等。
格羅皮烏斯力主用機械化大量生產建築構件和預製裝配的建築方法。早在包浩斯學校任教時期,他便致力研究使家具器皿等日用品和建築設計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的要求,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進行大規模建築並降低造價。他還提出一整套關於房屋設計標準化和預製裝配的理論和辦法。格羅皮烏斯參加發起組織現代建築協會,傳播現代主義建築理論,對現代建築理論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築學與包浩斯》。
70年代以來,西方建築界新的建築流派和理論不斷湧現,出現了批判現代主義建築千篇一律、枯燥無味的傾向,認為這是偏重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忽視人的精神要求造成的。這種批判波及格羅皮烏斯。對於格羅皮烏斯在建築理論和實踐上的作用評價不一,但對於他創立包浩斯學校等在現代建築教育上的貢獻則是一致肯定的。格羅皮烏斯參加發起組織現代建築協會,傳播現代主義建築理論,對現代建築理論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建築理論及實踐 】
格羅皮烏斯積極提倡建築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
這些觀點首先體現在法古斯工廠和1914年科隆展覽會展出的辦公樓中。兩幢建築均為框架結構,外牆與支柱脫開,作成大片連續輕質幕牆。法古斯鞋楦廠的幕牆由大面積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屬板裙牆組成,室內光線充足,縮小了同室外的差別;房屋的四角沒有角柱,充分發揮了鋼筋混凝土樓板的懸挑性能。展覽會辦公樓正面兩端各有一個全玻璃幕牆的圓塔。裡面的螺旋形樓梯與上下樓梯的人全部暴露出來。這些作法在後來的現代建築中,特別是在百貨商店和療養院之類的公共建築中廣為套用。上述兩座建築不僅提出了新的功能和表現出新的美學觀點,並且說明功能和美觀是同現代材料和結構技術分不開的
包浩斯校舍的實驗工廠
格羅皮烏斯在他設計的包浩斯校舍的實驗工廠中更充分地運用玻璃幕牆。這座四層廠房,二、三、四層有三面是全玻璃幕牆,成為後來多層和高層建築採用全玻璃幕牆的先聲。
把大量光線引進室內是當時現代主義建築學派主張的現代功能觀點的一個主要方面。歐洲傳統建築大多室內幽暗,陽光很少,而格羅皮烏斯設計的房屋有較大的窗戶,有陽台。在總體布局上,為了保證陽光照明和通風,摒棄了傳統的周邊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並提出在一定的建築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來決定它們之間的合理間距,以保證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間的綠化空間。這些觀點在格羅皮烏斯1929~1930年和H.沙龍等人共同設計的德國西門子城住宅區,40年代初和M.L.布勞耶合作設計的美國匹茲堡的鋁城住宅區中都得到充分體現。
德國西門子城住宅區
他對建築功能的重視還表現為按空間的用途、性質、相互關係來合理組織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體尺度來確定空間的最小極限等。這些觀點充分體現在下述建築中:包浩斯校舍,他在英國和E.M.弗萊合作設計的劍橋伊姆品登學院(1936),他和協和建築師事務所同人設計的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1949~1950)以及西柏林漢莎區的高層公寓(1957)。
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
格羅皮烏斯力主用機械化大量生產建築構件和預製裝配的建築方法。早在包浩斯學校任教時期,他便致力研究使家具器皿等日用品和建築設計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的要求,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進行大規模建築並降低造價。他還提出一整套關於房屋設計標準化和預製裝配的理論和辦法。40年代初,他和K.瓦許曼合作研製了供裝配用的大型預製構件和預製牆板。
【 評價 】
70年代以來,西方建築界新的建築流派和理論不斷湧現,出現了批判現代主義建築千篇一律、枯燥無味的傾向,認為這是偏重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忽視人的精神要求造成的。這種批判波及格羅皮烏斯。對於格羅皮烏斯在建築理論和實踐上的作用評價不一,但對於他創立包浩斯學校等在現代建築教育上的貢獻則是一致肯定的。格羅皮烏斯參加發起組織現代建築協會,傳播現代主義建築理論,對現代建築理論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歷史上的 月 

詞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