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水壩日
1997年3月14日你知道有這么個節日嗎?其實早從1997年開始,世界水壩委員會就已經把每年的3月14日定為世界反水壩日,旨在拆除那些對人類效益不高反而對自然生態環境極為不利的水壩。
水壩作為人類開發的一個重要水利項目,在發電、航運、防洪、旅遊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河流生態專家認為,水壩的修建加上河流的改道,會使流域內的動植物的棲息地有所改變,特別是生物鏈的正常傳遞遭到障礙甚至破壞,因而會使一些物種受到危害甚至滅絕。其中世界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非洲埃及的亞斯文水壩的建設。
亞斯文水壩是橫跨非洲埃及尼羅河的填石水壩,壩高111米,壩頂長近4000米,是世界上七大水壩之一,耗資高達10億美元(有的資料甚至說是15億美元),1970年竣工,具有蓄洪、灌溉、發電、航運和養殖多方面的綜合效益。為了修建這個龐然大物,埃及政府不惜在聯合國的協助下斥巨資遷移了著名的阿布辛波古廟,還移民了9萬埃及農民和蘇丹奴比亞牧民。水壩建成後,確實給埃及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大壩在生態環境方面的影響也引起了世界各國專家的激烈爭論。在非洲歷史上,尼羅河每年都要泛濫,河流淤積的河泥為沿岸土地提供了豐富的天然肥料,而大壩建成後,尼羅河的泛濫雖然受到抑制,引起河口漁場質量退化,漁業捕獲量大幅度降低,據統計魚類品種下降低了2/3,同時也造成地中海地區沙丁魚的捕獲量下降了80%。另外,肥沃的河泥被擋在了水庫里,也造成了沿岸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地鹽鹼化的嚴重後果。這些後果都是當時修建亞斯文水壩沒有預料到的,因此有人甚至戲言,亞斯文水壩建得偉大,拆了更偉大。
據統計,1950年全世界共有大壩5270座,到二十世紀末,總數已經超過了36500座,與此同時,因航運而改造的河流數量也從1990年的不足9000個增加到今天的近50萬個,結果是使這些水域逐漸演變成不適宜於物種生存的棲息地。比如,湄公河流域是全世界淡水生物種類最為豐富的一塊寶地,但二十世紀90年代,在湄公河的一條支流Mun修建了Pak Mun大壩,使得原來棲息在這條河流中的150種魚類幾乎全部消失。在南美洲,Hidrovia水上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得巴拉圭流經世界上最大也是保持得最好的Gran Pantanel窪地的河流水位大為下降,極大地威脅到了生活在那裡的600多種魚類、650多種鳥類、80多種哺乳動物和9萬多種植物的生存。
說到我國,修建水壩也是有嚴重教訓的。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曲格平曾指出,三門峽工程就是一個重大的決策失誤,是我國水利工程上的一個失敗的記錄。許多專家也認為,三門峽工程是黃河下游洪水泛濫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些專家甚至提出了應該拆毀三門峽水庫的意見。長江葛州壩的建設也同樣引起了各方面專家的爭論,例如沒有修建中華鱘過魚道、水庫泥沙淤積、長江下游土地鹽鹼化等方面的缺陷都遭到了激烈的質疑和批評,這些都為現在正在修建的長江三峽大壩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意見,有關泥沙淤積難題、長江特有生物的保護問題以及人文和自然景觀的保護問題都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據報導,截止到2002年年底,我國已建成的各類水庫達85288座,在防洪、灌溉、發電、城鄉供水、航運和水產養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其中病險水庫數量已約3萬座,情況也令人擔憂。
在世界上,據統計僅歐洲和北美建設水壩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結果是許多自然河流幾乎全部名存實亡。於是,早在二十世紀60年代,瑞士就率先開始拆除水壩,恢復自然生態,歐美許多國家也紛紛效仿,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同時停建15米以上的水壩。例如,羅馬尼亞多瑙河三角洲生物圈自然保護區,正在利用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以及其他境外捐贈的資金,拆除當地把三角洲濕地改變成農田而修建的水壩和堤防。據報導,全世界目前拆除的水壩已經多達200多座。看來,在工程建設和自然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的問題上,人類再也不能幹“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