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2006年>> 10月5日

廖漢生,第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央軍委原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原副部長,瀋陽軍區原第一政治委員。

2006年10月5日

廖漢生將軍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軍傑出的政治工作領導者,第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央軍委原委員,國防部原副部長,瀋陽軍區原第一政治委員廖漢生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6年10月5日6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廖漢生同志1911年11月14日出生於湖南省桑植縣,土家族。1927年積極參加農民運動。1928年3月參加賀龍等同志發動的工農武裝鬥爭,1929年7月被選為桑植縣蘇維埃代表,並在縣農民協會和縣蘇維埃工作。1930年後在游擊隊中堅持湘鄂邊蘇區反“圍剿”鬥爭,1933年5月任湖北鶴峯縣第四游擊大隊副大隊長,7月調任紅三軍軍部書記員,由賀龍、關向應同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他參與了糾正“肅反”擴大化、重新登記黨團員、發展新黨員、恢復黨團組織和政治工作制度等工作,先後擔任紅三軍政治部秘書、第七師黨務委員會書記、第九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黔東蘇區的創建。1934年10月紅二、六軍團會合後,任紅二軍團第六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開闢湘鄂川黔蘇區的一系列戰鬥。1935年春任紅二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團結來自兩個軍團的同志一道工作,其間兩次火線受命任第四師代理政治委員,8月在澧縣大堰當戰鬥中負傷,傷愈後重任第六師政治委員,11月從桑植出髮長征。在長征路上,他以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動員和激勵全師指戰員堅決貫徹“主力紅軍會師西北、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方針,與敵軍的圍追堵截和雪山草地等艱難險阻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為實現與紅四方面軍、紅一方面軍大會師作出了貢獻。1937年5月出席了黨在延安召開的蘇區代表會議。
  抗日戰爭爆發後,廖漢生同志任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八旅七一六團副團長、政治委員,率部開赴抗日前線,初戰雁門關,切斷日軍運輸線;再戰晉西北,收復七城;夜戰滑石片,殲滅日軍一個大隊,有力地支援了晉察冀邊區,粉碎了敵人的多路圍攻。1939年初率部作為一二0師主力挺進冀中,連戰連捷,鞏固了冀中抗日根據地。同年4月任由七一六團和冀中部隊編成的獨立第二旅副政治委員,在部隊中積極開展學習紅軍傳統活動,加強正規訓練,健全黨的組織,提高軍政素質,並參加了齊會殲滅戰,還代理旅長率部參加陳莊殲滅戰。1940年重任七一六團政治委員,參加了晉西北夏季反“掃蕩”戰役和百團大戰。
  1941年,廖漢生同志到延安八路軍軍政學院、政治學院學習。1942年進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參加了延安整風。1943年任黨校第二、第四部組織教育科科長,後任第三五八旅副政治委員。1944年10月任八路軍南下支隊第五幹部大隊政治委員,奉命率部分幹部重返洪湖地區開展工作,任新四軍第五師第三軍分區政治委員兼中共襄南地委書記,鞏固、發展了襄南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勝利後,他任江漢軍區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兼中共江漢區委書記,率部抗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1946年4月調北平軍調處執行部工作,不久奉命返回延安。
  解放戰爭開始後,廖漢生同志任晉北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參與指揮晉北戰役。1946年11月任晉綏野戰軍第一縱隊政治委員,率部開赴陝甘寧邊區,執行保衛黨中央、保衛延安、保衛陝甘寧邊區的任務。1947年3月先後擔任陝甘寧野戰集團軍副政治委員、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延安保衛戰,爾後轉戰陝北,參加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和隴東、三邊、榆林、沙家店、清澗等戰役。冬季整訓期間,他領導第一縱隊率先開展“訴苦三查”教育,有力地提高了指戰員的階級覺悟,增進了官兵團結,激發了練兵殺敵積極性。在中央會議和野戰軍前委會議上,他匯報了部隊教育情況,受到中央領導同志和野戰軍首長的好評。1948年2月底,在宜川戰役中,他率部風雪兼程趕到瓦子街作戰地域,頑強阻擊敵軍主力突圍,保證了整個戰役全殲敵整編第二十九軍的勝利,取得了“西北大捷”。在戰略進攻階段,他率部參加了西府、澄合、荔北、冬季等戰役。1949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政治委員,率部進軍大西北,參加陝中、扶眉等戰役,9月解放青海,任青海省軍政委員會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廖漢生同志擔任陸軍第一軍政治委員兼青海軍區政治委員、中共青海省委副書記、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參與領導建立人民政權、剿匪平叛、民族聯誼、築路生產等項工作,為建設人民的新青海作出重要貢獻。1952年起歷任西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黨委第五書記,後主持西北軍區工作。1954年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進入解放軍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1957年任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1960年1月至1967年1月任北京軍區政治委員、黨委第三書記、中共華北局書記處書記,帶領部隊參加抗洪救災,戰勝了河北、天津發生的特大洪水,度過了嚴重的經濟困難時期。他積極推動部隊開展大比武,扎紮實實抓基層,全軍區湧現出“愛民模範謝臣”、“英雄八連”等一批被國防部命名的英雄集體和個人。他關心部隊文化工作,支持軍區文藝團體創作、演出了《長征組歌》等一批優秀作品。在林彪鼓吹“突出政治”的情況下,他頂住壓力,反對形式主義和空頭政治,堅持政治工作必須落到實處,堅持抓好訓練和生產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廖漢生同志受到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迫害,被批鬥、關押達5年之久,直到1972年7月經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才重獲自由。1973年12月重新工作,任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1975年2月調任南京軍區政治委員。他堅決貫徹鄧小平、葉劍英同志的指示,貫徹軍委擴大會議精神,旗幟鮮明地反對派性,整頓部隊,解放幹部,恢復、健全黨委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和首長集體辦公制,與“四人幫”的倒行逆施進行鬥爭。1976年10月,他堅決擁護黨中央粉碎“四人幫”的決策,並按照中央要求做好有關工作。1977年8月任中央軍委委員。同年9月任南京軍區第一政治委員,組織部隊開展學習雷鋒和“硬骨頭六連”活動,為郭興福及其練兵方法平反,理直氣壯地抓訓練,開辦領導幹部理論訓練班,深入進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
  1980年1月,廖漢生同志任瀋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他帶領部隊學習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整頓黨委班子和領導作風,親自進行調查研究,深入開展改革開放的教育;他號召政治工作幹部堅持“政治工作永遠是我軍生命線”的優良傳統,倡導領導幹部要理直氣壯地回答幹部戰士提出的各種現實問題;他深入基層和邊防,勉勵青年戰士樹立遠大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觀,開展“當兵盡義務最光榮”的討論;他積極推進培養選拔優秀中青年幹部的工作,多次主動要求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
  1983年至1993年,廖漢生同志擔任第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併兼任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在全國人大工作期間,他認真學習憲法和法律,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積極參加對普法工作和法律實施工作情況的調研和視察,潛心研究代表聯絡工作,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兼任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的5年中,他積極推進全國人大與外國議會之間的交往和聯繫,為增進全國人大與外國議會之間的了解和友誼,維護祖國尊嚴,做了大量工作。他還曾兼任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大力推進農村改水工作,關注除害防病工作,開展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
  廖漢生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七大代表,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黨的十三、十四大代表,黨的十五、十六大特邀代表,第一、三、四、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廖漢生同志入黨70餘年,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具有堅強的黨性,無論是在艱苦的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無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他都堅貞不渝,矢志不移。他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決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決擁護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決擁護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充滿信心。
  廖漢生同志從事軍隊政治工作50年,致力於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和正規化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聯繫實際,深入進行革命理想教育、艱苦奮鬥教育、光榮傳統教育。他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崇尚實事求是,反對弄虛作假和形式主義;性格直率,為人坦誠,辦事公道,不徇私情;治軍嚴格,鐵面無私,關心戰士,愛護部屬;嚴於律己,不謀私利,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熱愛人民,情系老區,關心家鄉發展建設。他嚴格要求子女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始終保持著一名老共產黨員和老紅軍戰士的本色。
  廖漢生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赤膽忠心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一生。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他的革命業績將永載史冊。
  廖漢生(土家族):(1911-2006),男,土家族,1911年11月生,湖南桑植人,193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7月參加革命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役系畢業,大專學歷,中將軍銜。1929年參加湘鄂邊游擊隊。曾任鄉蘇維埃代表。1933年4月起任湖南鶴峰第4游擊大隊副大隊長;6月所部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任軍部文書。1934年初任紅3軍政治部秘書。1934年春起任紅3軍7師黨委書記,後任9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開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龍家寨、浯溪河等戰鬥。1935年初起任紅2軍團(湘鄂川黔省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後任紅2軍團4師代政治委員,6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後坪、忠堡、招頭寨、板栗園等戰鬥。同年11月參加長征。1937年5月出席延安召開的中共蘇區代表會議。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0師358旅716團副團長、政治委員,參加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和雁門關、收復七城等戰鬥。1938年冬隨部挺進冀中,後任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副政治委員、代旅長,參加了齊會、陳莊等戰鬥和百團大戰。1941年春起先後入延安軍政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後任八路軍第120師358旅副政治委員。1943年起任中共中央黨校第二部、第四部組教科科長。1944年11月隨八路軍南下支隊到中原(豫鄂邊)。1945年起任中共襄南地委書記兼軍分區黨委代書記,江漢軍區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並代理江漢區黨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6月起任晉綏軍區晉北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同年11月起任晉綏野戰軍第1縱隊政治委員。1947年3月起任陝甘寧野戰集團軍副政治委員,西北野戰兵團(後為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延安保衛戰和宜川瓦子街、西府隴東等戰役戰鬥。1949年2月1日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1軍政治委員,參加了陝中、扶郡、隴青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1軍政治委員,中共青海省委副書記、第二書記兼青海軍區政治委員(1949年10月1日至1952年5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2年8月至1954年3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政治部主任、軍區黨委第五書記(1952年9月起),1954年3月至1955年3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副政治委員、軍區黨委第五書記兼軍區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54年5月起)。1954年11月至1967年3月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至1957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1957年9月至1959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黨委第二書記、第一書記。1959年10月至1960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政治委員、1960年11月至1967年3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第二政治委員,其間:1959年12月起任北京軍區黨委常委、第二書記、第三書記。1960年1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關押。1973年12月至1975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黨委常委。1975年2月至1977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政治委員、軍區黨委書記、第一書記;1977年9月至1980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第一政治委員、軍區黨委第一書記。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80年1月至1982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軍區黨委第二書記(1980年4月起)。1983年6月、1988年4月相繼當選為第六屆、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任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1988年3月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因病醫治無效,於2006年10月5日6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是第一屆、二屆、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任職至1985年9月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任中央軍委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軍傑出的政治工作領導者。

10月5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