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籍芳,著名的小麥育種栽培學家
1908年8月12日
梅籍芳
梅籍芳(1908—1983),小麥育種栽培學家。他畢生致力於高等農業教育和作物科研事業,育成了“華東1號”等早熟小麥品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在組織開展小麥抗赤霉病育種和為適應改制需要進行早熟性育種與栽培的套用基礎研究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梅籍芳,1908年8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阜寧縣。他的家鄉位於蘇北濱海地區,是個“多見蘆花少見人”的窮鄉僻壤,耕作粗放,廣種薄收,農民生活奇苦。少年時代的梅籍芳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崇尚科學,立志學農,主張科學救國。1922年考入南京第一農校,1929年入金陵大學農學院就讀,1934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講師。1940年夏進修碩士研究生課程,1942年獲碩士學位,仍留校任副教授。1943年夏赴湖北恩施任湖北農學院教授。1945年先後赴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康奈爾大學研究實習。
梅籍芳早年對粟的育種基礎研究下過不少功夫,取得一些成果,粟的花很小,人工雜交十分困難,但也有一定的天然雜交率。他曾用了兩年時間觀察粟的開花習性,掌握其中規律。發現不同粟的品種苗色不同,有紅、綠色之分,他利用紅苗是顯性這一指示性狀,把兩個不同苗色的品種穗頭套在一起使其天然雜交,從而獲得5%左右的雜交結實率。此實驗為粟的育種研究提供了方便,研究結果曾先後發表在《金大農學院叢刊》和《美國農藝學雜誌》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了粟類作物雜交育種的方案。此後梅籍芳還參與編寫郝欽銘教授編著的《作物育種學》等書,以及《農藝論文摘要》期刊的譯編工作,歷時數年之久。這些工作進一步充實了梅籍芳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基礎。
在美國學習期間,他轉而從事小麥育種研究並與當時美國主要的小麥遺傳育種學家有過廣泛接觸,使他更加開闊了思路,擴大了視野,增強了在這一專業領域中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信心和力量。1946年梅籍芳由美返國後,面臨著三種工作崗位的抉擇:一是去農林部當官,享受簡任待遇,薪水高,有地位;二是回金陵大學任教授、工作清高;三是到中央農業試驗所當技正,做研究工作,但只能給他薦任一級的待遇。梅籍芳果斷地選擇了去中央農業試驗所繼續搞他的小麥育種研究工作,以實現其科學救國之抱負。然而,由於解放戰爭時期科研單位資金短絀、條件簡陋,徒有報國之心也難以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