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891年>> 8月11日

張自忠出生,國民黨愛國將領,抗日名將

1891年8月11日

 1891年8月11日張自忠出生,國民黨愛國將領,抗日名將_歷史上的今天

張自忠(1891-1940) 漢族,字藎忱,山東臨清人,抗日將領。1911年在天津法政學堂求學時秘密加入同盟會。1914年投筆從戎。1917年入馮玉祥部,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軍事集團被瓦解,張自忠所部被蔣介石收編。1931年後,張自忠曾任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第五十九軍軍長、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等職。1937年,上海、南京相繼淪陷後,日本侵略者又把兵鋒直指徐州,志在奪取這一戰略要地。1938年3月,日軍投入七八萬兵力,分兩路向徐州東北的台兒莊進發。待至臨沂、滕縣時,同中國軍隊發生了激烈的戰鬥。當時守衛臨沂的是龐炳勛的第三軍團。由於實力過於懸殊,傷亡慘重,龐部急待援軍。張自忠奉調率第五十九軍以一晝夜180里的速度及時趕來增援。張自忠與龐炳勛原是宿仇,但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擯棄個人恩怨,率部與龐部協力作戰。敵軍在飛機大炮掩護下,配合坦克、裝甲車向茶葉山陣地發起進攻。張自忠以“拚死殺敵”“報祖國於萬一”的決心,與敵激戰,反覆肉搏。茶葉山下崖頭,劉家湖陣地失而復得達三四次,戰況極其慘烈。經過數天鏖戰,敵軍受到重創,節節敗退。中國軍隊相繼收復蒙陰、苔縣,共殲敵4000餘人。不久,日軍再派坂本旅團向臨沂、三官廟發起攻勢,妄圖有所突破。張自忠和龐炳勛部兩軍奮力拚殺,經徹夜激戰,日軍受到沉重打擊,其向台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被完全粉碎,保證了台兒莊大戰的勝利。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及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當時中國軍隊的第33集團軍只有兩個團駐守襄河西岸。張自忠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來可以不必親自率領部隊出擊作戰,但他不顧部下的再三勸阻,堅持由副總司令留守, 5月6日晚致書副總司令兼七十七軍軍長馮治安一函:

“仰之吾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面戰爭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三十八師,一七九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若與一七九師,三十八師取不上聯絡,即帶馬師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他自己親自率領兩千多人渡河作戰。

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張自忠率兩千多人東渡襄河後,一路奮勇進攻,將日軍第13師攔腰斬斷。日軍隨後以優勢兵力對張自忠所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們多出一倍半的敵人衝殺十多次。日軍傷亡慘重。

5月15日,日軍一萬多人分南北兩路向張自忠率領的部隊實行夾擊。激戰到16日佛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中國軍隊的陣地發起猛攻。一晝夜發動九次衝鋒。張自忠所部傷亡人員急劇上升,戰況空前激烈。

五月十六日一天之內,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二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八人。他掏出筆向戰區司令部寫下最後近百字的報告,交給馬孝堂時說:“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你們應當努力殺敵,不能辜負我的志向。”稍後,張自忠腰部又被機槍子彈擊中,他臥倒在地浴血奮戰最後壯烈犧牲。

 

 

張自忠戰死後,日本人發現張將軍遺體,審認無訛,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殮,並豎木牌。並全軍向他行禮,甚至在他的遺體運回後方之時,日軍收到訊息便下令停止空軍的空襲一日,避免傷到張自忠的忠骸。可見,張自忠將軍在對日抗戰所展現軍人武德,連當時崇尚軍國主義的日軍都為之感動。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一百多名優秀將士,搶回張將軍的屍骨,連夜運往重慶。當靈柩經過宜昌時,全市下半旗,民眾前往弔祭者超過十萬人。靈柩運抵重慶時,蔣介石特親臨迎靈致祭,撫棺痛哭,並手書“英烈千秋”挽匾以資表揚。張自忠殉國時,年僅五十歲,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後建有張自忠將軍陵園和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

岳飛名言:“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矣!”張自忠將軍抗日體現的正是這種“武官不惜死”的精神。他生前的最後一句話是:

“我這樣死得好,死得光榮,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良心很平安。”到了彌留之際,他還念念不忘“這樣死得好......良心很平安。”

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認張自忠為“革命烈士”。

 

張自忠將軍軍事大事記
1891年8月11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縣,名自忠,號藎忱。  
1908年,入臨清中學堂讀書。  
1911年就讀於天津法政學校,第二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目睹列強欺凌中國,軍閥混戰,痛感國家不幸,民族多難,立志報國,於是棄學從戎。 
1914年秋,到奉天(今瀋陽)新民屯陸軍第二十師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團車震部下當兵。不久,被提升為司務長。 
1917年,到十六軍混成旅馮玉祥軍中。起初被派為差遣,不久升任排長。1919年被選送到軍官教導團學習。結業後即升任模範二連連長。以後繼任學兵團營長。袁世凱稱帝期間,湯薌茗任湖南都督時,對毛澤東、蔡和森在求學時期領導的湖南第一師範的革命運動有積極的支持作用。
1924年,升任兵團團長。 
1925年,升任第十五旅旅長。 
1927年4月,被委任為第二十八師師長兼潼關警備司令。 
1928年,兼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校長和開封戒嚴司令。 
1929年,調任第十一軍第二十二師師長。同年冬,原二十五師改編為第六師,任師長,後參加中原大戰。九一八事變後,西北軍餘部改編為國民政府陸軍第二十九軍,任該軍三十八師師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 
1933年初,二十九軍奉命參加長城抗戰,率所部與三十七師在喜峰口與日軍血戰,名聲大震。同年夏,參加察北抗戰。  
1935年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時,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和天津市市長,除掌管軍務外並負責對日交涉。當二十九軍撤離平津時,他受命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北平市市長。日軍占領北平後出走。12月,在河南任第五十九軍(由原三十八師擴編)軍長。後該軍調赴徐州,編入第五戰區序列。 
1938年2 月,奉命支援淮北于學忠部。在固鎮指揮五十九軍與日軍血戰七天,奪回曹老集、小蚌埠,穩定了淮可防線。3月,又奉命支援臨沂龐炳勛部,指揮五十九軍在臨沂城郊與日軍精銳坂垣師團進行拉據戰。他抱定拚死的決心,曾致電鹿鍾麟:“戰而死,雖死猶生;不戰而生,雖生亦死。”經七晝夜鏖戰,取得臨沂戰鬥的勝利因功升任第二十七軍團軍團長,兼五十九軍軍長。同年5月中旬,在徐州突圍時,奉命掩護友軍撤退。在戰鬥人員不足的情況下,五十九軍在蕭縣南部地區頑強阻敵。完成任務後,到河南信陽稍事整補之後,又投入武漢會戰,在潢川、大別山一帶阻擊敵人。10月率部安全撤回鄂西,升任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後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 
1939年5月,敵酋岡村寧次調集10餘萬日軍進犯隨縣、棗陽。他率三十三集團軍從外線夾擊敵人,並率領騎兵第九師及總部手槍營出敵不意,冒險東渡襄河(漢水的一段),攔腰截擊敵軍主力,在田家集大敗日軍,取得了襄東戰役的勝利。 
1940年5 月,日軍集結重兵向宜昌發動進攻。他率部從右翼打擊向棗陽地區進犯的日軍主力。出擊前,召集軍事會議,鼓舞士氣,全軍士氣高昂,與敵激戰,連連告捷。5月 7日,率總部手槍營和七十四師的兩個團,從宜城東渡襄河,給敵人以極大威脅。日軍調集主力,折回反撲。經過七、八天的苦戰,部隊減員甚重,糧彈兩缺。5月 16日,被困在南瓜店的杏兒山,缸子口。從早晨到中午,他奮勇督戰,不肯退避。在戰鬥中,肩部中彈,仍指揮若定。18日,日軍衝上杏兒山,他身中七彈,仍呼喊“殺敵報仇”,為國為民流盡最後一滴血。1940年5月28日,國民政府為他舉行國葬。中共中央在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並在祭文中給以高度評價。1956年以來,人民政府幾次撥款重修了南瓜店等地的張公祠、衣冠冢、殉國處紀念碑。在重慶北碚梅花山,還建立了張自忠將軍陵園和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 張自忠六歲開始入私塾就讀,但他最喜歡的還是帶領小孩子們玩打仗的遊戲。念書之餘,村裡的小孩子們在他的指揮下分成兩陣,彼此對打。玩完了,他就把身上帶的東西和錢分給大家,作為犒賞。若有誰不守規矩,不聽指揮,他就發脾氣,瞪著烏亮的眼睛厲聲斥罵,不留情面。小夥伴們又伯他,又喜歡他,都願意跟著他玩。  
三年後,父親張樹桂前往江蘇贛榆就任巡檢,把自忠也帶了去。1905年,張樹桂因政績不錯,署理贛榆知縣,官晉五品。此時的張自忠年屆十四,已長成一個英姿勃發的少年。贛榆縣衙的深宅大院已關不住生性好動的自忠。一得空,他就溜出門去,四處轉悠。一天,他跑到街上閒逛,見一個無賴在欺侮二個賣菜的老頭。他二話沒說,衝過去對準無賴就是一拳,倆人便扭打起來。自忠雖年少,卻身高力大,那無賴見不敵對手只得服輸,給老者認了錯,自忠這才放過了他。張樹桂見兒子長大了,又不安心學習,就把自忠送回了臨清老家。未曾想,自忠回臨清不久,就從贛榆傳來噩耗:父親因病卒於任上。父親病故,全家悲痛,自忠更為自己沒有好好孝敬父親而難過。張樹桂故後,夫人馮氏就成了一家之主。馮氏雖沒有讀過書,但為人通達,處事幹練,治家教子都頗有章法,很受子女尊敬。每逢冬春之交,青黃不接,,心地善良的馮夫人總是拿出糧食和棉布接濟貧窮的鄉親,深得鄉民愛戴。由於父親早逝,實際上張自忠的成長受到母親的影響更大一些。  回到臨清以後,張自忠繼續在私塾里讀書。他仍舊很調皮,不怎么安心學習。這時,他玩耍的花樣更多了,先學騎驢,以後又學會了騎馬,時常跟隨青年們出去打獵。他從這種勇敢、冒險的遊戲中找到了樂趣,有時一連幾天不回家。慷慨仗義、同情弱者是張自忠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來的性格特徵。據鄉人回憶,他兩三歲的時候,母親總在他的胸前系一個小兜兜,在裡面裝些花生糖果之類的吃食。自忠一看到小夥伴,就大把地抓花生糖果給他們吃,直到分光吃淨為止。長大一些,有時他與夥伴們賭錢玩,贏了窮人的錢他一文不要,若是富家子弟則毫不客氣,一文不能少。他生長在一個富裕家庭,從沒有為衣食犯愁,但村裡有些佃戶吃糠咽菜,家境貧寒。張自忠於心不忍,常常從家裡拿來白面饅頭換人家的糠窩頭。為顧全對方的自尊,他一再說自己愛吃糠窩頭,從不擺出一副施捨的樣子。遇到街上賣梨桃的,他常常把整筐包下來,讓大夥吃光分淨,然後向母親討錢付賬。家裡有人責怪他,他則滿不在乎地說:“人家買不起,咱們送一點給人家吃算什麼?”1907年,十六歲的張自忠由母親做主,與臨清縣咨議局議員李化南之女、十七歲的李敏慧結了婚。夫婦倆育有2子1女,二兒子因傷寒病夭折,女兒張廉雲後來於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結婚以後,張自忠漸漸變得成熟起來,增加了對家庭的責任感,讀書也開始用心了。
1908年,他考入了臨清高等國小堂。當時的高等國小堂,相當於今天的中學。在這裡,教授的仍是以四書五經為主的舊學,只不過較私塾更為系統罷了。可以說,張自忠從懂事起,就開始接受舊學的薰陶,父親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都毫無二致地歸一於孔孟之道,因此,強調忠、孝、仁、義的舊道德從小便在張自忠的內心深深紮下了根。學習之餘,張自忠常借一些小說來閱讀消遣。最讓他喜愛的是《三國演義》、《說唐》和《說岳精忠傳》。這些古典名著對傳統道德作了活生生的注釋,關雲長、岳武穆和秦叔寶的忠義俠行和浩然之氣令他心馳神往,由衷敬慕。   1910年夏,張自忠從高等國小堂畢業,至此他的少年時代結束了。對於未來,張自忠沒有什麼明確打算,但他的內心一直有一種強烈的衝動——好男不吃家裡飯,長大了要出去闖天下!

投筆從戎
  1911年10月,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發動的武昌起義,引發了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辛亥革命。  一時間,革命浪潮激盪全國,腐朽的清政府搖搖欲墜。  這一年的冬天,張自忠考入了當時中國北方有名的法律學校天津北洋法政學堂。臨清雖號稱“小天津”,但畢竟不能和真正的天津相比。天津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新鮮,學校中的進步思想和革命氣氛尤其令他興奮。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和“驅除撻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政綱。這些振聾發聵的進步思想在他原本只知孔孟的頭腦中增添了嶄新的內容,對他日後的成長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武昌起義後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使張自忠興奮難捺,沸騰的熱血已不容許他安坐在學堂里讀書了。1911年底,張自忠秘密加入同盟會,親身投入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  當時,濟南有一所“山東省法政專門學校”,校長丁惟汾是山東同盟會的負責人。1911年,他聯合各界進步力量迫使山東巡撫孫寶琦宣布獨立。一時間,山東出現了和平革命的大好形勢。張自忠聽到這個訊息,便由天津逕自來到濟南,轉入山東法政專門學校,投身於山東的革命浪潮之中。  然而,辛亥革命的勝利和山東的獨立只不過是縣花一現。袁世凱憑藉北洋勢力和帝國主義的支持,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山東的獨立也被取消。隨後,袁世凱指派親信入魯捕殺同盟會員,革命黨人在山東掀起的革命浪潮被徹底平息了。革命黨人軟弱無力和慘遭殺戮的命運使張自忠意識到,要挽救民族危亡,僅靠坐在學堂里埋頭苦讀或四處奔走呼號、鼓吹革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擁有強大的武力才有取勝的希望。經過深思熟慮,張自忠毅然決定投筆從戎。選擇從軍的道路,也與張自忠對自己的認識有關。他體格魁梧強健,生性好動,渾身上下洋溢著英武剛毅之氣,這種性格氣質顯然更適合於當兵,而不是做學問。張自忠後來談及此事時曾說:“我對於學習軍事,比學習法律更有興趣。”這表明,他對於自己的所長具有明確的認識。後來的事實證明,投筆從戎的決定成為張自忠一生成功的起點。不過,對他來說,幾年的讀書生活並沒有白費,尤其是學習法律的經歷,對於他後來的治軍大有裨益。 
初露鋒芒
二次“北伐”後,西北軍的實力得到擴張,成為蔣、馮、閻、桂四大軍事集團中兵力最為雄厚的一個。這自然引起蔣介石的嫉妒。為削弱馮、閻、桂各系軍隊實力,蔣介石以減少軍費負擔、從事經濟建設為名,提出裁軍問題。

1929年1月1日,蔣介石主持召開編遣會議,強行確定全國設立8個編遣區,其中4個由自己控制。蔣介石還規定,全國軍隊的一切權力收歸中央;各軍原地靜候改編;各集團軍無權自行調動和任免軍官。這種做法引起馮、閻、桂各派的強烈不滿。馮、閻、桂各系遂組成反蔣聯軍,武力倒蔣。1930年5月,中國近代史上規模空前的軍閥混戰——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了,雙方投入的兵力高達130萬人。此時,張自忠任第六師師長,編入張維璽統領的南路軍。5月初,南路軍首先在乎漢線向蔣軍開戰,拉開了中原大戰的推幕。5月中旬,當張自忠指揮第六師進 抵許昌十五里店時,此地已為蔣軍徐源泉部占領。因十五里店是雙方必爭的戰略要點,張維璽嚴令張自忠限期奪回。張自忠遂指揮所部乘夜暗發起猛攻,勢如疾風暴雨,一夜之間克復十五里店。6月中旬,第六師將蔣軍丁治磐部擊退,得到孫連仲部支援後又轉守為攻,猛烈出擊,蔣軍抵擋不住,全線潰退至漯河一帶。此時,南路軍如乘勝南追,直趨信陽,戰局將十分有利。但馮玉祥顧慮蔣軍主力從豫東發動進攻,故將張自忠等部由平漢線轉用於隴海線,支援東路軍。到達隴海線戰場後,張自忠奉命向蔣軍左側攻擊,在杞縣、太康之間的高賢集與蔣軍精銳張治中之教導第二師相遇。這兩位姓氏相同,名字相近,且被許多人誤為一人的名將,隨即展開了激烈的對攻戰。教導第二師是蔣介石聘請的德國軍事顧問團精心訓練出來的兩個“近衛師”之一,編制整齊,擁有當時中國軍隊最先進的裝備。張自忠針對敵軍裝備精良的特點,指揮第六師發起突然猛烈的攻擊,奮勇接敵,與之展開近戰,發揮刺刀、手榴彈和大刀的威力,使敵軍重兵器無法發揮作用。經反覆拼殺,終於將敵擊潰。蔣軍其他各部也因不善白刃戰,傷亡慘重,紛紛向南潰退。張治中部奉命擔任掩護。張自忠指揮第六師乘機追殺,再殲其一部。教導第二師經此一役,元氣大傷。作戰中,張自忠勇猛果斷,指揮若定,顯示了大將之才。他的參謀長張克俠評價說:“其決心堅強,臨危振奮。每當情況急迫之時,輒鎮靜自持,神色夷然。”

張自忠治軍
張自忠將軍自小就受儒家教育,他進私塾讀書,以致後來上的臨清高等國小堂學的仍然是四書五經。可以說,自張自忠懂事起,就開始接受儒學的薰陶,因此,強調忠、孝、仁、義的舊道德從小便在張自忠的內心深深紮下了根。

另一方面,西北軍也是一支傳統色彩極為濃厚的軍隊,從這樣的軍隊里出身的張自忠,自然事事都以道德來要求自己。這就是為什麼以治軍嚴厲著稱的張自忠,凡士兵如嚴重違紀,必打軍棍,但卻又主張“八不打”:

一、官長生氣時,不許打

二、士兵勞碌太過時,不許打

三、對新兵,不許打

四、初次犯過者,不許打

五、有病者,不許打

六、天氣過熱過冷時,不許打

七、飽飯後及飢餓時,不許打

八、哀愁落淚時,不許打

從他訂下的“八不打”軍規就可看出他的帶兵除了(嚴)以外還有(仁)的成分在裡面。另外,無論他身處多高位階他總是與士兵吃一樣一伙食,也和士兵們一起工作,所以所有是官兵都願意和他生死與共。

8月11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