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出生
1907年7月7日
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
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Robert Anson Heinlein)1907年7月7日生於密蘇里州的巴特拉市,曾就讀於密蘇里大學,1925年進入安那波利斯海軍學院學習,畢業後作為航空母艦和驅逐艦的士官在海軍服役五年。1934年因病復員。他一度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物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費城海軍航空試驗所任工程師。被譽為“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美國科幻空前絕後的優秀作家”、“美國科幻黃金時代四大才子之一”。
海因萊因長期被認為是硬科幻小說的大師,但是他後期的作品的內容經常引起爭議,藝術質量也有所下降.在其後期作品中,《拉澤魯斯的生活》 (1973),《獸之數》(1980),《穿壁貓》(1985)和《日落處遠航》(1987)是他未來歷史系列姍姍來遲的尾聲.
【海因萊因的科幻創作】
海因萊因的科幻創作始於1939年,第一篇小說《生命線》刊登在《驚異》(Astounding)上。由於該雜誌編輯坎貝爾的賞識,海因萊因的早期作品大多發表在《驚異》上。這些早期作品大多屬於他的“未來歷史”系列,後來收集在《出賣月亮的人》(1950)、《地球青山》(1951)和《2100年起義》(1953)中。《梅瑟斯拉神的孩子們》(1943)和《天堂的孤兒們》(1963)兩部長篇也屬此系列。海因萊因在這些作品裡展露了他的才華,他視未來為既成事實,在寫作上避免冗長的陳述和解釋,而是通過對話和行為,巧妙地把信息傳遞給讀者。機敏而含蓄的描寫,明快的行文,對人物的關注勝過對科技新玩意兒的興趣,使他成為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四大才子之一。
1947年起,他的短篇作品出現在《星期六晚郵報》及其它高價雜誌上,而他的長篇則是一系列少年兒童科幻故事,如《伽利略號火箭飛船》(1947)、《太空軍官候補生》(1948)、《紅色的行星》(1949)、《星球人瓊斯》(1953)、《星球獸》(1954)和《銀河系的公民》(1957)。這些作品不僅吸引了青少年,而且擁有成年讀者,一些評論家甚至認為這些是他的傑作。
自50年代起,海因萊因基本上轉向長篇小說的創作,如《傀儡主人》(1951)、《雙星》(1956)、《進入盛夏之門》(1957)和《星際船上的部隊》(《星船傘兵》)(1959)。《星際船上的部隊》的發表在科幻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儘管它獲得了雨果獎,但有不少人認為這部描寫星際戰爭的作品內容過激,帶有軍國主義傾向。當然,也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部愛國主義的科幻小說。
【最具轟動效應的作品——《異鄉異客》】
海因萊因最具轟動效應的作品是《異鄉異客》,在這部長達800頁的小說里,作者敘述了一位來自火星的年輕的救世主式的人物史密斯在地球上了解到地球文明存在的危機之後,竭力傳播火星的思想和哲理,最後卻遭到與耶穌基督同樣的命運。小說既抨擊地球文明和清規戒律,又闡述了作者對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的獨特見解,完全迎合了美國60年代反文化的潮流,故而深受大學生的推崇,甚至被視為嬉皮士的聖經。
【獲得雨果獎的作品——《月亮是位嚴厲的主婦》】
《月亮是位嚴厲的主婦》(又譯名《嚴厲的月亮》)(1966)為海因萊因第四次獲得雨果獎的作品,它描寫月球殖民者中間的一場革命,小說中的許多事件顯然與美國獨立戰爭遙相呼應。這部作品之所以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它清楚地表明了海因萊因的政治觀點,證明作者深受社會達爾文哲學的影響,是位自由意志論者。
海因萊因長期被認為是硬科幻小說的大師,但是他後期的作品的內容經常引起爭議,藝術質量也有所下降。在其後期作品中,《拉澤魯斯的生活》(1973)、《獸之數》(1980)、《穿壁貓》(1985)和《日落處遠航》(1987)是他“未來歷史”系列姍姍來遲的尾聲。
【海因萊因作品的特點】
總體來看,海因來因的作品具有以下一些特點:作家是一個優秀的故事結構者;其主人公都是美國式的,其小說是“美國夢”的一種表現;大量使用美國俚語和民間故事;注重美國傳統,所謂“未來史”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史;重視因果性和細節可信性。不足之處主要在於科學深度不夠,此外其作品的主要思想帶有軍國主義傾向。
儘管他後期作品不夠生動,但是他仍不失為美國最有影響的科幻作家。他曾是1941、1961和1976年三次世界科幻大會的嘉賓,又是1957、1960、1962、1967年雨果獎得主,1975年又榮獲一級大師星雲獎。即使在他1988年去世後,廣大讀者仍然推選他為“空前最佳作者”。
【海因萊因的科幻寫作法則】
法則1 必須動筆
聽起來簡直可笑是吧?可是這卻是很難做到的一條。你不能只是嚷嚷著要成為一個作家,你也不能僅僅只上一些寫作課,或者只是研究一點點寫作方法,或者就做些白日夢,幻想有一天動筆寫下你的大作。成為一個作家的唯一辦法,就是老老實實地把自己擱在電腦前,開始寫作……
你們誰敢抱怨說自己沒時間寫作?對於真正的作家來說,要是沒有別的辦法弄到時間,就只好去“買”一些了。看看加拿大多倫多的特倫期·M·格林吧,他是一名高中英文老師,他的第三本書《灰地暗影》(Shadow of Ashland)就剛剛由著名的出版公司Tor出版。每隔四年,特倫斯就會離開講台,然後用一年的時間來專心創作,其間毫無薪水可領。我認識的大多數作家都曾為了他們的藝術事業做出過類似的犧牲。
法則2 開了頭,就得寫完
如果不把一篇東西從頭到尾弄上一遍,你就學不會寫作。沒錯,你歷盡艱辛寫出來的頭幾頁也許不怎么樣,你可能想把它們丟進廢紙簍里——但是別扔,逼著自己寫下去,直到把它寫完。一旦有了一個完整的草稿,就是說,有開頭、有中間部分、有結尾,你會驚訝地發現,很容易看出哪部分是成功的,哪部分是失敗的。除非自己親自動手寫出一篇幅完整的東西來,否則你永遠都掌握不了諸如情節、懸念以及人物性格發展這一類要素的寫作技巧。
與此相關的一點是:如果你是某個作家研討會中的一員,每次千萬別讓其他人一章一章地來評論你的小說。隨便從書中挑出一章,誰都無法就此對整本書做出恰當的評價,而你也只能得到毫無意義的建議:
“這部分看起來和主題無關……”
“不,不是的,實際上,從這裡開始,之後的一百頁都至關重要……”
法則3 控制改稿的衝動,除非編輯發話
正是這一條,讓海因萊因在文學創作老師那裡惹了麻煩。關於這條法則,更恰當的表述也許應該是這樣:不要沒完沒了地修改你的故事。反覆修改、字斟句酌、精雕細磨……這些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有句古諺說得好:故事的精妙永無止境,隨他去吧。
每改一次,故事就變一個樣子;如果在某個時候,你發現自己再改下去,故事就會回到之前的某個樣子的話,這意味著,麵包該出爐了。
而且,有一點海因萊因是對的(儘管許多初學者不信):如果你的故事接近出版標準,編輯就會告訴你怎么修改才更好賣。一些小型雜誌會詳細的給出他們的修改意見,不過你也一樣會從諸如《類似》、《阿西莫夫科幻小說》以及《幻想與科幻小說》那裡收到編輯的修改建議的。
法則4 必須把稿子推向市場
對初學者來說,這是是困難的一條。你可不能單方面宣布自己就是個“專業作家”了,出錢買你文字的人更有資格來給你封這個頭銜。在把作品呈獻給編輯之前,你可以一直幻想著自己像《費奧納瓦織錦》三部曲的作者蓋伊·凱佛列·凱伊或者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那樣出色。但同時,你不得不正視現實,看一下你的幻想是否經得起檢驗——而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我認識加拿大的一個很有抱負的作者,他寫完一個故事後,常在兩年後才寄出去。他說他沒有美國郵票可以貼在回郵信封上。實際上,他認識不少經常去美國的人,他們都能為他捎回些美國郵票;實際上,他還完全可以開車穿過邊境,自己去買幾張郵票回來;實際上,也並不需要什麼美國郵票,用國際回信券就可以了,這些在大型郵局就可以買到。(而且住在多倫多的人可以在阿德萊德南大街260號的多倫多第一郵政局買到真正的美國郵票)
不,他缺乏的並非郵票,而是勇氣!他沒有膽量去弄清楚自己的文章究竟能否賣出去。
別像個膽小鬼一樣,把你的故事寄出去吧!
法則5 不停地投寄,直到賣掉
無需懷疑,稿子總有被拒絕的時候。幾乎可以肯定的說,第一次投稿總會被拒絕,但不要就此退卻。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被拒絕過142次了。而我認識的每一個職業作家都有一大堆的退稿信。(艾多·梵·貝爾根是加拿大一位多產的恐怖小說家,他曾在一次科幻大會上做過一次著名的演講,題目就是《退稿孕育興旺》,並當眾朗讀了這些年來收到的部分退稿信。)
如果你覺得退稿信里的建議不錯,就把故事修改一下,然後再寄回去。如果覺得那些建議不好,那就簡單了:把它丟進信封里,換個地址,寄給另一家。總而言之,堅持到底。我個人的最高記錄是:一個故事投了18次才賣掉,但它最終還是找到了理想的歸宿。(過了一陣子,我又把它賣給了一個文選集,可見一個故事賣掉一次之後,就可以為我們開拓一個全新的市場。)
如果你的故事被退回來,當天就把它轉寄到別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