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江淮流域、安徽等地發生水災
1991年6月15日
在1991年夏的洪澇災害中,江蘇省江寧縣一片汪洋
1991年夏,淮河、長江支流滁河、洞庭湖的澧水和安徽的水陽江都發生了特大興水。太湖水位超過1954年的歷史最高水位。截至6月底,全國有18個省市區遭受洪澇災害,受災耕地面積1.3億畝,倒塌房屋65萬間,各項經濟損失總和達160億元。
這次特大洪水主要有如下特點:
一、雨期提前,降雨量大而集中,洪水來勢猛、持續時間長。淮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從5月下旬至7月中旬長時間、大範圍連降暴雨,降雨量最高地方比常年多2-5倍,致使江、河、湖、水庫的水位猛漲,形成洪水和大面積內澇。淮河發生了建國以來僅次於1954年的大洪水,7月中旬,太湖水位比1954年最高水位還高0.14米,滁河接連兩次發生有資料記載以來的最大洪水,松花江也出現了建國以來僅次於1957年的大洪水。
二、水災發生在夏糧收穫和秋糧播種季節,造成兩季作物減收。
三、重災區過分集中。安徽、江蘇兩省受災人口占兩省人口總數的7O%;農作物受災面積占播種面積的60%以上;工業,特別是鄉鎮企業損失嚴重。
四、從全國來看,長江幹流、黃河、珠江、海河、遼河等未發生大洪災,所以災害是局部的。由於洪水發生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所以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洪災發生後,國務院先後撥款22億元人民幣和14億公斤糧食用於救災,並制定了對災區人民的優惠政策。
1991年7月,在京杭大運河破堤、洪水危及江蘇省揚州城時,人民解放軍預備役某師機關組織的共產黨員突擊隊率先躍入洪水搶險
1991年7月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涉水察看江蘇省薊州市災情
1991年7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鵬來到災區安徽省壽縣東津鄉東津村
香港演藝界為內地水災舉行賑災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