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畜牧學家,農業教育家陳宰均出生
1897年3月17日
陳宰均
陳宰均,畜牧學家,農業教育家。在我國農業院校中首次創設動物營養實驗室,進行營養科學研究。翻譯世界畜牧名著《飼料與飼養》,傳播畜牧先進科學,是我國動物營養科學的奠基者。他針對我國勞動人民的膳食結構,進行營養研究,對平衡膳食營養(蛋白質胺基酸)作出重要貢獻。
陳宰均,字孺平,1897年3月17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臨平鎮。1912年入杭州安定中學,二年後考入上海南洋中學,於1916年畢業,考入清華學校,1918年畢業後,得官費留美。他認為中國以農業立國,而農業反落人後,改良農業實為圖強當務之急,故留學美國時,毅然入伊利諾大學專攻畜牧。1921年畢業,獲農學士學位。復入康奈爾大學研究院,研究營養化學及家畜飼養學,二年獲科學碩士學位。
陳宰均在美國學習期間,特別關注祖國農業生產的改革,曾撰寫《中國農業革命論》發表於《東方雜誌》上。他於研究之餘,在美國紐約州農場兼職,略有積蓄。鑒於化學工業對國計民生極為重要,1923年又由美赴德,入柏林大學研究院,從師生物化學名家阿布德海丹(Abder-halden)教授學習。1924年歸國,任青島農林局畜牧組主任技師,於青島李村農事試驗場興建種豬舍和種禽舍,進行科學試驗,推廣良種,造福於民,牧場規模與設施為當時全國之冠。他以山東本地豬種為主進行飼養試驗,表明山東地方豬種晚熟,即使多食甘薯藤等青粗飼料,亦能生長,而早熟的巴克夏豬則難以生長。因此,早熟的豬種,需用濃厚飼料,而晚熟豬種,則能利用青粗飼料。此後,因經費困難,難以繼續,1926年去保定,任河北大學教授。
當時,河大校務正待建設,舉凡課程的設定,農場的規劃,皆須他謀劃;同時北京農業大學亦敦請任教。(北京農業大學前身為清朝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1923年3月改國立北京農業大學,1927年8月北京各大學改組為國立京師大學校,北京農業大學併入為該校農科,1928年京師大學校改為國立北平大學,農科為該校農學院。)20年代中期軍閥混戰,教育經費毫無保障,教授薪俸積欠甚多,而他奔走京漢道上,不以為苦。不久,直奉戰起,時局混亂,他南下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數月後,戰事停止。1926年秋,他應北京農業大學與河北大學電促,重返北京任教。課餘時,發表文章於《東方雜誌》與《甲寅雜誌》,倡導國人重視農業生產與教育之改革,主張中國農業既要農化,也要工化,盛讚蘇俄土地國有化,以發揮農民的積極性。曾撰文《農化解》,載章士釗先生(當時章任國民政府教育總長兼北京農業大學校長)主辦的《甲寅雜誌》,引起各方重視。他曾一度加入中國國民黨,被選為中國國民黨北京特別黨團執行委員。1927年國共分裂後,他退出國民黨,致力於教育事業。歷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河北農學院和北平大學農學院等院校教授,以在北平大學農學院任教時間最久。他除教課外,翻譯了亨利·莫禮遜著《飼料與飼養》世界畜牧名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42年出版)。這是我國最早翻譯的一部畜牧名著,它對我國畜牧科技和畜牧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9年春,陳宰均在北平大學農學院主持成立了動物營養實驗室,指導學生進行動物營養科學的研究,著重於蛋白質的品質及維生素方面的研究工作。
陳宰均性格敦厚,胸懷磊落,待人接物和藹可親,不僅同事喜歡與他交往,而且青年學生也都樂於接近他。他授課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重視實習,力求學生對課程的基礎知識和重點有系統的了解;他對工作勇於負責,克貫始終;他對教學,循循善誘,鼓勵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我國營養學家陳朝玉、羅登義等人,皆是在他親自培養下成才的。他素患胃疾,青年時代體質頗強,後因家庭經濟負擔沉重,加以教學辛勞,大損健康。1934年2月父伯庸病故,奔喪南下,以悲哀過度,宿疾突發,北上後又因竭力補課,病情加重。同年8月15日病逝於北平協和醫院,年僅3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