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棉花科學家和農業教育家、中國現代棉作科學主要奠基人馮澤芳出生
1899年2月20日
馮澤芳(1899.2.20—1959.9.22),農學家。浙江義烏人。1925年畢業於東南大學。1933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南京農學院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對亞洲棉的形態、分類和遺傳,以及亞洲棉與美洲棉雜種的遺傳學及細胞學,均有深入的研究;30-40年代主持全國棉花品種區域試驗及雲南木棉的調查研究等;提倡在黃河流域棉區種植斯字棉,在長江流域棉區種植德字棉,對提高中國棉花的產量和品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最早在中國從事植棉區劃及棉工業區域的系統研究,提出中國劃分五大棉區的意見,至今仍為科技界所沿用。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馮澤芳,著名的棉花科學家和農業教育家,中國現代棉作科學主要奠基人。早年對亞洲棉的分類、遺傳以及亞洲棉與美棉雜種的細胞遺傳學做過較深入的研究。在劃分中國棉區,鑑定與發展離核木棉,倡導推廣“斯字棉”、“德字棉”和培養棉花科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馮澤芳,字馥堂,1899年2月20日出生於浙江省義烏縣赤岸鄉一個經營小中藥鋪的農民家庭。童年在鄉下讀私塾和國小,14歲進入金華浙江省立第七中國小。1917年中學畢業後,因家貧未能繼續升學而回縣在私立稠南國小當教員。1918年考入免收學膳費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業專修科。1921年畢業時,該校升格為東南大學。按規定,原農業專修科的畢業生在補讀學分後便能取得本科學歷。馮澤芳只好邊工作,邊讀書,花了4年時間才於1925年拿到畢業文憑。在此期間,他已潛心棉花科研工作,先後發表了7篇論文,其中《中棉形態及其分類》是整理我國種植的亞洲棉的最早著述。《中棉之孟德爾性初次報告》是孟德爾定律重新發現後套用於中棉性狀遺傳研究的初次報導。
1930年馮澤芳到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1932年獲碩士學位,畢業論文是《棉作田間試驗技術概論》。1933年獲博士學位,論文為《亞洲棉與美洲棉雜種遺傳學及細胞學的研究》,1935年發表在美國《植物學雜誌》(Botanical Gazette)上。
1933年秋,馮澤芳學成歸國,在南京全國經濟委員會下屬的棉業統制委員會任技術專員。1934年棉業統制委員會成立中央棉產改進所,馮澤芳任副所長兼植棉系主任,主管全所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在任期內,他主持了全國棉花品種區域試驗,肯定2個美棉品種,並積極繁殖推廣,使棉花產量品質明顯的提高。
“七七”事變後,中央棉產改進所於1938年撤銷,併入中央農業實驗所,馮澤芳任技正兼棉作系主任,後又兼雲南工作站主任。在雲南工作期間,他肯定了當地離核木棉(多年生海島棉)的套用價值,並與有關部門協作積極建設西南長絨棉區。1942年馮澤芳任中央大學教授兼農學院院長,講授棉作學和農業概論,並結合教學工作進行棉區分布的研究。1947年馮澤芳任農林部棉產改進處副處長時,積極倡導創辦“中國棉業出版社”,並出版發行了《中國棉訊》、《中國棉業》和《中國棉業副刊》三種棉花專業性期刊和一批與棉花生產有關的圖書。1949年春,馮澤芳又回到中央大學農學院任教(該校後經院系調整改名為南京農學院)。他在這所高等學府中講授過棉作學、農藝討論和作物育種等課程,為農業特別是棉花專業培養了大批人才。1956年他參加我國十二年遠景規劃的制定工作,積極建議成立全國棉花研究所。在得到批准後,親自參加籌建工作,並於1957年就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首任所長。他懷著極大的熱情,放棄了大城市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率先來到棉區腹地——河南省安陽安家落戶,主持工作,決心為我國棉業改進事業貢獻畢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