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行宮示山東大小吏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德州行宮示山東大小吏原文

未敢深宮自宴居,省方展義每廑予。

按程移帳安猶便,擇向開軒費則虛。

一宿遷他賞何有,萬民得所樂寧如。

由來不說惟成事,此後無需慎戒諸。

詩詞問答

問:德州行宮示山東大小吏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德州行宮示山東大小吏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德州行宮示山東大小吏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魚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六十六

2. 去秋巡撫愛必達於德州建行宮以備南巡入東境首程宿頓將訖工乃入奏因成事不說姑仍之然朕所不取也

參考注釋

深宮

宮禁之中,帝王居住處。 戰國 楚 宋玉 《風賦》:“故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乘凌高城,入於深宮。” 唐 梁鍠 《長門怨》詩:“空殿看人入,深宮羨鳥飛。” 清 馬鑾 《如姬》詩:“符出深宮人不覺,千秋知己是 夷門 。”亦借指帝王。《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一堂和氣, * 小廉,不但省了深宮無限宵旰之勞,暗中還成全了多少人才,培植了多少元氣。”

宴居

閒居。一般指公餘無事時。《國語·楚語上》:“臨事有瞽史之導,宴居有師工之誦。” 唐 薛用弱 《集異記·張光晟》:“ 光晟 即奔馬詣 泚 曰:‘人主出京,公為大臣,豈是宴居之日!’” 清 劉大櫆 《<汪在湘文集>序》:“余窮無所用於世,宴居獨處,嘗取 三代 、 秦 、 漢 以來賢人志士之所為文章,伏而讀之。”

省方

巡視四方。《易·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孔穎達 疏:“省視萬方,觀看民之風俗。” 漢 班固 《東都賦》:“乃動大輅,遵皇衢,省方巡狩。” 唐 楊炯 《送徐錄事》詩序:“聖人以葉時同律,義在於省方;皇儲以守器承祧,任隆於監國。”《清史稿·禮志八》:“皇帝省方觀民,特舉時巡盛典。”

展義

宣示德義。《左傳·莊公二十七年》:“天子非展義不巡守,諸侯非民事不舉。” 杜預 註:“天子巡守,所以宣布德義。” 唐 皮日休 《憂賦》:“非有事於名山,即展義於群牧。”《舊唐書·音樂志四》:“展義天扃,飛英雲岫。”

移帳

遷徙篷帳。多代指軍隊轉移。 南唐 陳陶 《水調詞》之十:“萬里 輪臺 音信稀,傳聞移帳護 金微 。”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駐札大臣原始》:“我師越 厄爾齊 斯探 擊賊,賊移帳去。”

開軒

開窗。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十五:“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 晉 張協 《七命》:“望玉繩而結極,承倒景而開軒。” 南朝 宋 謝瞻 《答靈運》詩:“開軒滅華燭,月露皓已盈。”

一宿

(1).謂住宿一夜。《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莊子·天運》:“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我雖則在此一宿,我不殯葬他,誰人殯葬?”參見“ 一宿之行 ”。

(2).一夜。 漢 王充 《論衡·命義》:“聞 歷陽 之都一宿沉而為湖。”《敦煌曲子詞·樂世詞》:“霜多雨濕飛難進,慙借荒田一宿眠。”《紅樓夢》第二四回:“那天已是掌燈時候, 賈芸 吃飯,收拾安歇,一宿無話。” 峻青 《黎明的河邊·老交通》:“誰的身子也不是鐵打的,一宿的工夫要走一百一二十里,怎么能抗得了?”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萬民

眾百姓,人民

外朝以詢萬民。——清· 劉開《問說》

得所

(1).謂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適的位置。語出《詩·魏風·碩鼠》:“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漢書·王莽傳上》:“四海輻湊,靡不得所。”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唐 杜甫 《敬贈鄭諫議十韻》:“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明 李贄 《答耿中丞書》:“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貪暴者擾之,而‘仁者’害之也。”

(2).適當;適宜。 北魏 高湛 《養生論》:“尋常飲食,每令得所,多湌令人彭亨短氣,或致暴疾。” 金 王若虛 《寧晉縣令吳君遺愛碑》:“蓋其剛柔適中,緩急得所,勤故不廢事,簡故不擾民,明無不察,毫髮莫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 錢敦堂 編修歿,其門生為經紀棺衾,贍恤妻子,事事得所。”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成事

(1) 辦好某事

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2) 已成之事

成事不說。——《論語·八脩》

此後

從這以後,今後。《儒林外史》第五回:“此後知過必改。” 魯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

無需

不需要;不用。 魯迅 《<故事新編>序言》:“至於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倒無需怎樣的手腕。” 毛 * 《論持久戰》一:“某些性急的朋友們也跑出來向人們說: 中國 很快就能取勝,無需乎費大力氣。”

慎戒

謹慎戒懼。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 南容 三復白珪, 孔子 睹其慎戒。” 唐 李靖 《李衛公問對》卷中:“慎戒其終。”

詩詞推薦

德州行宮示山東大小吏原文_德州行宮示山東大小吏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