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節卷原文
壹志礪誠操,歲寒心不移。
歸酅企前軌,粵有先民彝。
憶昔結嬿婉,百年以為期。
貞剛皦秋陽,造次日靡違。
慨君溘先露,妾生亦何依。
撫棺罄悲號,同穴分所宜。
君母儼在堂,君兒且孤遺。
妾死自不重,含哀奉親慈。
爾來三十年,終養義弗虧。
兒長克成立,銀章映中闈。
足以慰所天,黃泉豈無知。
板蕩感周道,柏舟風已微。
申章愧麟筆,於以敦澆漓。
詩詞問答
問:守節卷的作者是誰?答:劉紹
問:守節卷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元音遺響卷十
參考注釋
歲寒心
喻堅貞不屈的節操。 唐 張九齡 《感遇》詩之七:“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宋 文天祥 《至揚州》詩:“折節從今交國士,死生一片歲寒心。” 清 顧炎武 《德州講易畢奉柬諸君》詩:“亮哉歲寒心,不變霜與雪。”參見“ 歲寒 ”。
前軌
(1).前人立下的榜樣。《三國志·魏志·管寧傳》:“ 寧 清高恬泊,擬跡前軌,德行卓絶,海內無偶。” 宋 蘇軾 《蘇頌刑部尚書制》:“曷若蹈 威 綽 之前軌,顯揚君親。” 清 吳偉業 《梅村詩話》四:“先生留意文章,超絶前軌。”
(2).猶前轍。 晉 葛洪 《抱朴子·吳失》:“鑒亂亡之未遠,而躡傾車之前軌。” 晉 陸機 《嘆逝賦》:“瞻前軌之既覆,知此路之良難。”
民彝
猶人倫。舊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 * 道德準則。《書·康誥》:“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 孔 傳:“天與我民五常,使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廢棄不行,是大滅亂天道。” 宋 葉適 《<歸愚翁文集>序》:“天下以佞諛鄙淺成俗,豈惟聖賢之常道隱,民彝併喪矣。” 清 錢謙益 《嘉議大夫葉公墓志銘》:“公生平學問,躬行實踐,信心為己,感民彝,痛國是,是是非非,如風檣弦矢,觸而必發,豈有意與黨人爭勝負哉?”
嬿婉
(1).美好貌。 南朝 梁 沉約 《麗人賦》:“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價,思尚衣巾。”
(2).也借指美女。 漢 張衡 《西京賦》:“捐衰色,從嬿婉。” 宋 蘇軾 《和子由記園中草木》之一:“吾聞 東山 傅,置酒攜嬿婉。”
(3).歡好;和美。《文選·蘇武<詩>之三》:“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 呂向 註:“嬿婉,歡好貌。”《文選·劉琨<答盧諶詩>》:“郁穆舊姻,嬿婉新婚。” 呂延濟 註:“郁穆,嬿婉,和美貌。” 明 沉鯨 《雙珠記·吉筵敘故》:“ 秦 晉 同休,成兩姓綢繆之好; 朱 陳 媲美,締百年嬿婉之歡。”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百年大計
(2) 指人的一生;一輩子
百年之後,即死了以後
以為
認為
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以為旦噬己也。——唐· 柳宗元《三戒》
以為鄙吝。——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資治通鑑》
自以為必死。——《資治通鑑·唐紀》
以為豪。——明· 魏禧《大鐵椎傳》
以為妙絕。——《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貞剛
貞純剛正。 漢 王粲 《車渠碗賦》:“體貞剛而不撓,理修達而有文。”《隋書·文學傳序》:“ 江 左宮商發越,貴於清綺; 河 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 趙朴初 《玉樓春·觀趙榮琛演<荒山淚>》詞:“ 程 門心法堪深味,婀娜貞剛難與譬。”
秋陽
(1).烈日。《孟子·滕文公上》:“ 江 漢 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趙岐 註:“秋陽, 周 之秋, 夏 之五、六月,盛陽也。” 南朝 梁 江淹 《被黜為吳興令辭箋詣建平王》:“濯以河漢之流,曝以秋陽之景。”
(2).秋天的陽光。 宋 蘇軾 《秋陽賦》:“吾心皎然如秋陽之明,吾氣肅然如秋陽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陽之堅百穀,吾惡惡而欲刑之如秋陽之隕羣木。”
造次
(1) 慌忙;倉促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
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自達。——《後漢書·吳漢傳》
(2) 粗魯,輕率
寶玉自知說得造次了,後悔不來。——《紅樓夢》
造次行事
先露
分娩時胎兒首先露出 * 口的部位
頭先露
臀先露
亦何
何其;多么。 晉 葛洪 《神仙傳·陰長生》:“況仙人亦何急急,令聞達朝闕之徒,知其所云為哉!” 唐 杜甫 《鹿頭山》詩:“斯人亦何幸,公鎮踰歲月。” 清 方文 《宋遺民詠·趙子固孟堅》:“嗟彼承旨者,失身亦何愚!”
悲號
(1).悲傷呼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民皆引領而望,傾耳而聽,悲號仰天,叩心而怨上。” 唐 李白 《北上行》:“慘慽冰雪裡,悲號絶中腸。”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尹文端公》:“次年召還,臨行時,吏民環送悲號。” 郭沫若 《十批判書·莊子的批判》:“他常常在慨嘆,有時甚至於悲號。”
(2).悲涼的嗥叫聲。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臣聞騏驥長鳴, 伯樂 昭其能;盧狗悲號, 韓國 知其才。” 宋 司馬光 《和王介甫巫山高》:“清狖悲號裂翠崖,老蛟怒鬭摧丹壁。”
同穴
(1).《詩·王風·大車》:“穀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後以“同穴”指夫妻合葬。亦用以形容夫婦相愛之堅。 晉 潘岳 《寡婦賦》:“要吾君兮同穴,之死矢兮靡佗。” 唐 陳子昂 《唐故袁州參軍李府君妻清河張氏墓志銘》:“永惟同穴之儀,仰遵歸祔之典。” 清 戴名世 《汪烈婦傳》:“亡夫尚在淺土未葬,異日得一抔之土,與同穴可也。”
(2).謂共同穴居。 晉 左思 《魏都賦》:“搉惟 庸 蜀 與鴝鵲同窠, 句吳 與鼃黽同穴。”《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於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飲之國,莫不袒跣稽顙,失氣虜伏。”
所宜
適宜;妥當。《書序》:“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漢 應瑒 《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贈詩見存慰,小子非所宜。” 唐 韓愈 《舉張正甫自代狀》:“可謂古之老成,朝之碩德,久處散地,實非所宜。”
君母
(1).封建宗法制,庶子稱父之正妻為君母。《儀禮·喪服》:“﹝小功﹞君母之父母、從母。” 鄭玄 註:“君母,父之適妻也。”
(2).對母為國君夫人者的稱呼。《左傳·哀公十六年》:“ 蒯聵 得罪於君父、君母,逋竄於 晉 。”按,此君母指 衛靈公 之夫人 南子 。
在堂
謂母親健在。《左傳·哀公二年》:“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君命祇辱。” 晉 潘岳 《閒居賦》:“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違膝下色養,而屑屑從斗筲之役乎?”《北史·儒林傳下·王孝籍》:“加以慈母在堂,光陰遲暮,寒暑違闕,關山超遠。”
孤遺
指無父母的子女。《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吾不忍也” 裴松之 注引 晉 孔衍 《漢魏春秋》:“或勸 備 劫將 琮 及 荊州 吏士徑南到 江陵 , 備 答曰:‘ 劉荊州 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後娶》:“慘虐孤遺,離間骨肉。”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忠鯁》:“兄弟孤遺相長,不忍失意。”《舊唐書·王鍔傳》:“ 王稷 一旦捐軀,須録孤遺。”
含哀
懷著哀痛之情。 漢 劉向 《九嘆·憂苦》:“外彷徨而遊覽兮,內惻隱而含哀。” 三國 魏 嵇康 《與阮德如》詩:“含哀還舊廬,感切傷心肝。” 梁啓超 《飲冰室詩話》一 * :“ 晉 人有自署 少瘦生 者,以《遼東感事》十二章見寄……‘今度陸沉誰任咎,夢夢天地亦含哀。’”
親慈
(1).親愛。《漢書·武帝紀》:“春正月,詔曰:‘ 梁王 、 城陽王 親慈同生,願以邑分弟,其許之。’” 顏師古 注引 文穎 曰:“慈,愛也。”
(2).指父母雙親。 宋 梅堯臣 《寄滁州歐陽永叔》詩:“此外有甘脆,可以奉親慈。” 宋 王令 《送曹杜赴試禮部》詩:“罷酒行矣無自遲,去取天寵酬親慈。”
爾來
自那時以來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諸葛亮《出師表》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終養
奉養父母,以終其天年。多指辭官歸家以終養年老親人。《詩·小雅·蓼莪序》:“蓼莪,刺 幽王 也。民人勞苦,孝子不得終養爾。” 鄭玄 箋:“不得終養者,二親病亡之時,時在役所不得見也。” 晉 李密 《陳情表》:“臣 密 今年四十有四,祖母 劉 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而報養 劉 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陸中丞》:“撫 楚 時,見屬吏有篤老親猶來赴補,惻然憫之,奏官員凡親年七十,雖有次丁,俱許終養,一時中外人歸養者千餘人。”
克成
完成;實現。《書·武成》:“我 文考 文王 ,克成厥勛,誕膺天命,以撫方 夏 。”《周書·文帝紀上》:“然凡欲立大功,匡社稷,未有不因地勢,總英雄,而能克成者也。” 明 張居正 《答河道徐鳳竹書》:“大功克成,當虛揆席以待。”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讀書方有志於古今,學問更激切於時事,文章方望其長進,學業尤遲其克成。”
銀章
銀印。其文曰章。 漢 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 隋 唐 以後官不佩印,只有隨身魚袋。金銀魚袋等謂之章服,亦簡稱銀章。 唐 陳子昂 《為司刑袁卿讓官表》:“復蒙璽誥之榮,驟綰銀章之貴。”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詩:“赤管隨王命,銀章付老翁。” 清 納蘭性德 《淥水亭雜識》卷一:“ 元仁宗 時,詔 雲山禪師 以榮祿大夫大司空,佩一品銀章。”
中闈
(1).后妃所居的內宮。《晉書·后妃傳上·左貴嬪》:“昔 有莘 適 殷 , 姜姒 歸 周 ,宣德中闈,徽音永流。”《舊唐書·后妃傳下·肅宗章敬皇后吳氏》:“顧史求箴,道先於壼則;撝謙率禮,教備於中闈。”《鏡花緣》第四一回:“興自后妃,厲節中闈。”
(2).借指皇后。 宋 岳珂 《愧郯錄·告謚祖廟》:“以後又有母后、中闈之別。”
(3).泛指宮廷。 宋 蘇舜欽 《杜公謝官表》:“屢於中闈,親被盛指,退自省閲,但增震驚。”
(4).靈堂門內。《文選·陸機<輓歌>》:“殯宮何嘈嘈,哀響沸中闈;中闈且勿讙,聽我《薤露》詩。” 劉良 註:“闈,殯宮之門。”
足以
完全可以
憑他的成績足以取勝
足以立事。——《資治通鑑》
力尚足以入。——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火尚足以明。
所天
(1).舊稱所依靠的人。指君主或儲君。《後漢書·梁竦傳》:“乃敢昧死自陳所天。” 李賢 註:“臣以君為天,故云‘所天’。” 晉 陸機 《謝平原內史表》:“鉗口結舌,不敢抗訴所天。” 唐 顏真卿 《馮翊太守謝上表》:“伏惟陛下察其戇愚,收其後效,臣雖萬死,實荷所天。”
(2).舊稱所依靠的人。指父。 晉 武帝 《答群臣請易服復膳詔》:“吾本諸生,家傳禮來久,何必一旦便易此情於所天。” 宋 方勺 《泊宅編》卷一:“予生 浙東 ,世業農,總角失所天。”
(3).舊稱所依靠的人。指丈夫。 晉 潘岳 《寡婦賦》:“少喪父母,適人而所天又殞。” 唐 顧況 《棄婦詞》:“十五許嫁君,二十移所天。”
黃泉
地下的泉水;地面;墓地;迷信者稱人死後居住的地方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下飲黃泉。——《荀子·勸學》
黃泉共為友。——《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吾獨向黃泉。
黃泉下相見。
兩眼下視黃泉,看天就是傲慢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無知
不懂情理;缺乏知識
年幼無知
板蕩
《詩·大雅》有《板》、《盪》兩篇,都是寫的當時政治黑暗,政局動亂。後用指政局混亂、社會動盪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周道
(1).大路。《詩·小雅·四牡》:“四牡騑騑,周道倭遲。” 朱熹 集傳:“周道,大路也。” 唐 柳宗元 《故試大理評事裴君墓誌》:“棧車草草,我來周道。” 周泳 《雜詩》:“茂草掩周道,淒風吹我襟。”
(2). 周 代治國之道。《荀子·非相》:“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欲知上世,則審 周 道。”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故自 幽厲 之間, 周 道大壞,二霸之後,禮樂陵遲。” 唐 韓愈 《原道》:“ 周 道衰, 孔子 沒。” 章炳麟 《與簡竹齋書》:“曩令 周公 不制禮樂,無 周 道傳子之義,則始終偁王爾。”
(3).普遍的道理。《荀子·解蔽》:“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於成積也。”
(4).遍於道路。《史記·孔子世家》:“﹝ 齊 ﹞陳女樂文馬於 魯 城南 高門 外, 季桓子 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 魯 君為周道游,往觀終日,怠於政事。” 司馬貞 索隱:“謂請 魯 君為周偏道路遊行。” 宋 辛棄疾 《滿江紅·和盧國華》詞:“ 漢 節東南,看駟馬光華周道。”
柏舟
亦作“栢舟”。1.柏木作的船。《詩·邶風·柏舟》:“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2).本為《詩·邶風》篇名。《詩·邶風·柏舟序》:“柏舟,言仁而不遇也。 衛頃公 之時,仁人不遇,小人在側。”後因以謂仁人不得志。
(3).本為《詩·鄘風》篇名。《詩·鄘風·柏舟序》:“柏舟, 共姜 自誓也。 衛 世子 共伯 蚤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詩以絶之。”後因以謂喪夫或夫死矢志不嫁。 晉 潘岳 《寡婦賦》:“蹈 恭姜 兮明誓,詠《栢舟》兮清歌。” 唐 權德輿 《鄜坊節度推官大理評事唐君墓志銘》:“結褵周月,遭罹柏舟之痛。” 宋 王禹偁 《右衛上將軍贈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敕撰》:“今夫人 彭城 劉氏 ,故左省常侍 帨 之女也, 太平興國 中封 莒國夫人 ,栢舟自誓,常欲未亡。” 元 柯丹邱 《荊釵記·議親》:“老身柏舟誓守,自甘半世居孀。”
申章
複姓。 漢 有 申章昌 。見《漢書·儒林傳·瑕丘江公》。
麟筆
孔子 作《春秋》,絕筆於獲麟,故稱史官之筆為“麟筆”。 唐 王勃 《梓州元武縣福會寺碑》:“考龍圖而括運,撫麟筆以傷時。” 宋 陸游 《小軒》詩:“麟筆殘功成水品,蛇圖餘思入棋枰。” 章炳麟 《與人論國學書》:“史可私作,不嫌僭竊王章,上擬麟筆,獨於《太玄》、《潛虛》,謂其非分,適自相攻伐矣。”參見“ 麟史 ”。
於以
(1).猶言於何。在何處。《詩·召南·采蘩》:“於以采蘩?於沼於沚。”
(2).猶言於何。用什麼。《詩·邶風·擊鼓》:“於以盛之?維筐及筥。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南朝 宋 顏延之 《陽給事誄》:“皇上嘉悼,思存寵異。於以贈之?言登給事。”
(3).猶言至於。《文選·郭璞<江賦>》:“陽鳥爰翔,於以玄月。”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國語》雲‘至於玄月’也。”
(4).猶是以。 宋 王禹偁 《大閱賦》:“御幄立而天開,教場平而霜勁。雷動風行,千騎萬乘,於以威八荒,於以安百姓。” 宋 王禹偁 《日月光天德賦》:“觀其日之始也……龍吐焰而氛霾盪盡,烏騰晶而魑魅潛藏。於以瑞呈五色,於以明列三光。”
因此;是以。 明 方孝孺 《祭王文節公》:“先生平生大節因得陳於殿陛,而達於旒扆之前。於以有學士之贈,於以有文節之謚。”
澆漓
亦作“ 澆醨 ”。1.浮薄不厚。多用於指社會風氣。 南朝 齊 王融 《為竟陵王與劉虯書》:“淳清既辨,澆漓代襲。” 唐 張九齡 《敕歲初處分》:“政猶蹐駁,俗尚澆醨,當是為理之心未返於本耳。”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德濟齋夫子》:“人心為風俗之本,未有人心澆漓而風俗樸厚者。” 魯迅 《熱風·隨感錄五十八》:“慷慨激昂的人説:‘世道澆漓,人心不古,國粹將亡,此吾所為仰天扼腕切齒三嘆息者也!’”
(2).文風浮艷不實。《舊五代史·周書·馮道傳》:“ 道 尤長於篇詠,秉筆則成,典麗之外,義含古道,必為遠近傳寫,故漸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肅然,無澆醨之態。”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殷文圭》:“ 唐 季,文體澆漓,才調荒穢。”
(3).酒味淡薄。亦借指薄酒。 唐 皮日休 《酒中十詠·酒泉》:“玉液是澆漓,金沙乃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