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居士詩原文
三峰頂上五經秋,妙法白蓮清淨脩。
無數天花常自散,真空性水不停流。
病痴誰問維摩詰,俗眼徒嗟冉伯牛。
別有妙身諸相具,金剛堅固異浮漚。
詩詞問答
問:葛居士詩的作者是誰?答:張方平
問:葛居士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葛居士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張方平的名句有哪些?答:張方平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尤韻
參考注釋
峰頂
1.亦作"峰頂"。
2.山峰的頂端。
3.喻事物發展的頂點。
五經
五部儒家經書,即易、書、詩、禮、春秋
五代時始印五經。——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遂通五經。——《後漢書·張衡傳》
妙法
(1) 巧妙的辦法或權宜之計
一種特別的妙法使他父親的房子有了電燈而不用花錢
(2) 佛教指義理深遠的佛法
白蓮
(1).白色的蓮花。 唐 白居易 《與元微之書》:“紅榴白蓮,羅生池砌。”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禨祥·白鹿》:“ 嘉靖 十二年, 河南 巡撫 吳山 獻白鹿,為大臣諂媚之始……此後則 萬曆 甲戌,白蓮、白燕見於翰林院, 江陵 張居正 大喜,進之。”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六月·時品》:“河藕亦種二:御河者為果藕,外河者多菜藕。總以白蓮為上,不但果菜皆宜,曬粉尤為佳品也。”
(2).指白色的蓮花燈。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雜記》:“ 韋承貽 鹹光 中策試,夜潛紀長句於都堂西隅曰:‘……白蓮千朵照廊明,一片昇平雅頌聲。’”
清淨
(1) 心境潔淨,不受外擾
清淨守節
(2) 安定,不紛擾
圖清淨
(3) 清潔純淨
清淨的山,清淨的水
(4) 簡明不繁
清淨簡易
(5) 佛教語。指遠離惡行與煩惱
出家清淨
無數
(1) 無法計數,指數量極多
可能的組合是無數的
(2) 不知底細
胸中無數
天花
(1) 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表現為嚴重的病毒血症及接連出現的各階段皮疹,皮疹最後以膿泡、脫痂及瘢痕形成為特徵
(2) 玉蜀黍的雄花,因為長在植株的頂部,所以叫天花
(3) 雪花
夜散下無數茸毛似的天花,織成一片大氅。——聞一多《雪》
真空
(1)
(2) 指沒有任何實物粒子的空間
真空封裝罐
(3) 指沒有氣體或氣體極少的空間
(4) 借指不存在某種事物的領域
軍事力量真空
不停
一直在做或者運行著某件事情維摩詰
(1).意譯為“淨名”或“無垢稱”。佛經中人名。《維摩詰經》中說他和 釋迦牟尼 同時,是 毘耶離城 中的一位大乘居士。嘗以稱病為由,向 釋迦 遣來問訊的 舍利弗 和 文殊師利 等宣揚教義。為佛典中現身說法、辯才無礙的代表人物。後常用以泛指修大乘佛法的居士。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九:“君家有天人,雌雄 維摩詰 。” 宋 楊萬里 《贈王婿時可》詩:“子來問訊 維摩詰 ,分似家風一瓣香。” 清 金人瑞 《貫華先生病寓寒齋予亦苦痁不已》詩:“客有 維摩詰 ,身非 妙吉祥 。”
(2).指《維摩詰經》。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殷中軍 被廢 東陽 ,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後見《小品》,恨此語少。”
俗眼
(1).淺薄勢利的世俗人的眼睛。 唐 杜甫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
(2).借指淺薄、勢利的庸俗人。 宋 梅堯臣 《吳沖卿鼓契》詩:“時移世異不改易,俗眼厭舊君前非。” 清 黃景仁 《題可堂印譜》:“吁嗟俗眼多,曲説中肝肺。”
(3).塵世中人的眼睛,借指凡夫俗子。 唐 薛用弱 《集異記·王渙之》:“諸伶競拜曰:‘俗眼不識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
(4).指一般人的眼睛。《花城》1981年第1期:“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愛上了物理學,開始用他那對敏銳、機靈的大眼睛去探索俗眼看不到的基本粒子。”
伯牛
(1). 孔子 弟子 冉耕 的字。《論語·雍也》:“ 伯牛 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朱熹 集註:“ 伯牛 , 孔子 弟子,姓 冉 ,名 耕 。‘有疾’,先儒以為癩也……‘自牖執其手’,蓋與之永訣也。”後詩文中以“伯牛之疾”指不治的惡疾。
(2).古地名。《左傳·成公三年》:“三年春,諸侯伐 鄭 ,次於 伯牛 ,討 邲 之役也。” 杜預 註:“ 伯牛 , 鄭 地。”
妙身
指幼年之身。《隸釋·漢國三老袁良碑》:“朕以妙身,襲表繼業。”
諸相
佛教語。指一切事物外現的形態。《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唐 李邕 《五台山清涼寺碑》:“示立諸相而無所立,廣度羣生而無所度。” 唐 高適 《同諸公登慈恩寺浮圖》詩:“香界泯羣有,浮圖豈諸相。”
金剛堅
佛珠。傳說有毒能消毒,有熱能除熱,並能使怨家親善。又名如意珠。《雜寶藏經》卷七:“有一婆羅門,善別如意珠。持一如意珠,從 南天竺 至 東天竺 ,遍諸國土,無能別者……佛言:‘此珠磨竭大魚腦中出,魚身長二十八萬里,此珠名曰金剛堅也。’”
浮漚
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滅,常比喻變化無常的世事和短暫的生命。 唐 姚合 《酬任疇協律夏中苦雨見寄》詩:“走童驚掣電,飢鳥啄浮漚。” 宋 范成大 《石湖中秋二十韻感今懷舊而作》:“水天雙對鏡,身世一浮漚。” 明 無名氏 《贈書記·認男作女》:“老爺若放浮漚,情願焚香頂禮,朝夕把恩酬。” 清 惲敬 《海會庵放生河碑銘》:“聖人愚人,善禽惡獸,如大海中浮漚,大空中飛塵。” 郭沫若 《女神·蜜桑索羅普之夜歌》:“無邊天海呀,一個水銀的浮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