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一首

作者:朱伯虎 朝代:宋代

詩一首原文

松竹蕭森水石閒,亭台高下聳層巒。

環觀疊嶂千重碧,俯瞰澄江萬頃寒。

佳景真宜南國詫,畫圖堪與北人看。

使君賢雅能行樂,肯向東山羨謝安。

詩詞問答

問:詩一首的作者是誰?答:朱伯虎
問:詩一首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詩一首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朱伯虎的名句有哪些?答:朱伯虎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寒韻

2. 《廣東通志》卷二○九

參考注釋

松竹

(1).松與竹。亦以喻節操堅貞。 南朝 梁元帝 《與劉智藏書》:“山間芳杜,自有松竹之娛;巖穴鳴琴,非無薜蘿之致。”《南史·張沖傳》:“ 房長渝 謂 孜 曰:‘前使君忠實昊天,操愈松竹。’” 唐 白居易 《得辛氏夫遇盜而死遂求殺盜者而為之妻或責其失貞行之節不伏》:“ 辛氏 姑務雪寃,靡思違禮。勵釋憾之志,將殄雚蒲;蓄許嫁之心,則乖松竹。”

(2).喻節操堅貞的賢人。《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潛魚擇淵,高鳥候柯;赫赫三雄,並迴乾軸,競收杞梓,爭采松竹。” 呂向 註:“松竹,貞堅也,並比於賢人也。”

蕭森

(1).草木茂密貌。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平等寺》:“堂宇宏美,林木蕭森。” 宋 司馬光 《又和董氏東園檜屏石床》:“密葉蕭森翠幕紆,蹔來猶恨不長居。” 明 何景明 《懷化驛芭蕉》詩:“孟夏日初赫,蕭森蔽炎光。”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地上是百花燦爛的郊原,眼前是原始的林木蕭森。”

(2).草木凋零衰敗貌。 唐 張九齡 《郡舍南有園畦雜樹聊以永日》詩:“江城何寂歷,秋樹亦蕭森。” 宋 陸游 《秋思絕句》:“一片雲深更作陰,東軒草樹共蕭森。” 明 何景明 《九日黔國後園》詩之二:“天空遠水明秋岸,梧葉蕭森楓樹殘。” 魯迅 《無題》詩:“風波一浩蕩,花樹已蕭森。”

(3).陰森。 唐 杜甫 《秋興》詩之一:“玉露凋傷楓樹林, 巫山 巫峽 氣蕭森。” 寧調元 《游白雲歸感賦四律並柬同游諸子》:“夜氣蕭森十里堤,出門可有上天梯。” 徐遲 《入峽記》:“ 巫山 突然挺立兩側,何止十二峰。陽光被奪,氣象蕭森。”

水石

(1).指流水與水中之石。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溱水》:“水石驚瀨,傳響不絶,商舟淹留,聆翫不已。”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 宋 蘇軾 《石鐘山記》:“ 酈元 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2).猶泉石。多借指清麗勝景。 唐 李白 《經亂後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詩:“忽思 剡溪 去,水石遠清妙。” 五代 齊己 《將之匡岳過尋陽》詩:“此路便堪歸水石,何門更合向塵埃。” 宋 王安石 《同陳伯通錢材翁游山二君有詩因次原韻》:“強策羸驂尋水石,忽驚幽鳥下煙林。” 宋 蘇軾 《奉詔減決囚禁記所經歷》詩:“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儔。”

高下

指高低、優劣(用於比較雙方的水平)

兩個人的技術不分高下

層巒

重疊的山嶺

層巒疊嶂

層巒疊翠

層巒起伏

疊嶂

亦作“ 疊障 ”。亦作“迭嶂”。重迭的山峰。 南朝 梁武帝 《直石頭》詩:“夕池出濠渚,朝雲生疊嶂。” 隋 薛道衡 《豫章行》:“前瞻疊障千重阻,卻帶驚湍萬里流。” 唐 孟浩然 《經七里灘》詩:“疊障數百里,沿洄非一趣。” 明 張居正 《馬上見西山》詩:“迭嶂環都邑,浮光接露臺。” 李瑛 《送》詩:“狐皮帽子襯一張英俊的臉,犴皮靴子要踏平那迭嶂重巒。”

曡嶂:重迭的山峰。 宋 陸游 《還家》詩:“曡嶂出雲明客眼,澄江漲雨濯京塵。”《花月痕》第四二回:“﹝ 謖如 ﹞到得山下,連峰曡嶂,壁立千仞。”

重碧

(1).深綠色。 唐 杜甫 《宴戎州楊使君東樓》詩:“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 清 錢謙益 《淮陰逢雷司侍御五十壽詩》之一:“臘醅重碧泛深卮,花覆楸枰日未移。”

(2). 宋 代 敘州 (故治為今 四川省 宜賓縣 )酒名。 宋 費袞 《梁谿漫志·二州酒名》:“ 敘州 本 戎州 也。 老杜 《戎州詩》云:‘重碧傾春酒,輕紅擘荔枝。’今 敘州 公醖,遂名以‘重碧’。” 宋 范成大 《吳船錄》卷下:“郡醖舊名重碧,取 杜子美 《戎州詩》‘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之句。”

俯瞰

(1) 從高處往下看

俯瞰這座城市的高塔

(2) 在較高的高度上俯視下方

俯瞰著廣場的會議大廈

澄江

(1).清澈的江水。 南朝 齊 謝朓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宋 柳永 《輪台子》詞:“霧斂澄江,煙消藍光碧。”

(2).水名。在 海南島 上。有二源:一出 瓊山縣 西石山 ,叫 內澄江 ;一出 瓊山縣 虎村嶺 ,叫 外澄江 。二水在 澄邁縣 南匯合入海。江水清澈,故名。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廣東六·瓊州府》:“ 澄江 在縣東,源出山谷間,下流達 新安江 。”

(3). 江蘇省 江陰市 的別稱。古 長江 流到這裡,江面驟寬,流緩沙沉,故有此稱。 宋 俞巨源 《<江陰縣誌>序》:“ 大江 自 京口 來,委折而南,浩漾澎湃,勢益壯越,數百里聚為 澄江 之區。” 宋 元 時城內置 澄江驛 。舊稱縣城北門為 澄江門 ,門外有 澄江河 ,有橋叫 澄江橋 。

萬頃

(1).百萬畝。百畝為一頃。《管子·揆度》:“百乘為耕,田萬頃為戶。”

(2).常用以形容面積廣闊。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淵然萬頃,直上千仞。” 宋 楊萬里 《過金沙洋望小海》詩:“須臾滿眼賈胡舩,萬頃一碧波黏天。”《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但願父作公卿,子作狀元,給我掙下萬頃莊田。” 艾青 《在浪尖上》詩:“你在萬里晴空下,寧靜地注視著萬頃波濤。”

佳景

美景;勝景。 唐 元稹 《寄樂天》詩:“老逢佳景惟惆悵,兩地各傷何限神。” 宋 柳永 《法曲獻仙音》詞:“遇佳景,臨風對月,事須時恁相憶。”

南國

祖國的南部

畫圖

圖畫(多用於比喻)

這些詩篇構成了一幅農村生活的多彩的畫圖

北人

(1).泛稱北方之人。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南人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並至門,相見則揖,皆古之道也。” 唐 皇甫松 《浪淘沙》詞:“蠻歌豆蔻北人愁,蒲雨杉風野艇秋。” 宋 王安石 《紅梅》詩:“春半花纔發,多應不奈寒。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

(2).特指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資治通鑑·後晉齊王開運三年》:“ 契丹 翰林承旨、吏部尚書 張礪 言於 契丹 主曰:‘今 大遼 已得天下,中國將相宜用中國人為之,不宜用北人及左右近習。’”

(3).複姓。《莊子·讓王》有 北人無擇 。

使君

漢代稱呼太守刺史,漢以後用做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樂府詩集·陌上桑》

賢雅

賢能高雅。 宋 王銍 《默記》卷上:“其子 詢 ,字 仲謀 ,賢雅能詩。”

行樂

一般以為是“尋歡作樂”、“享樂”的同義詞,只是感 * 彩略有不同

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把“行樂”講成“持樂觀態度”比較更接近作者原意)。——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世間行樂亦如此。——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東山

(1).《詩·豳風·東山》:“我徂 東山 ,慆慆不歸。” 朱熹 集傳:“ 東山 ,所征之地也。”後因以代指遠征或遠行之地。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上:“ 玉汝 有愛妾 劉氏 ,將行,劇飲通夕…… 劉貢父 , 玉汝 姻黨,即作小詩寄之以戲云:‘ 嫖姚 不復顧家為,誰謂 東山 久不歸。’”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四:“此去 東山 又 北山 ,鏡中強半尚紅顏。”

(2).《孟子·盡心上》:“ 孔子 登 東山 而小 魯 。” 趙岐 註:“ 東山 ,蓋 魯 城東之高山。”後因以代指 魯 地。 宋 李清照 《上樞密韓肖胄詩》:“嫠家父祖生 齊 魯 ,位下名高人比數……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 東山 一抔土。”

(3).據《晉書·謝安傳》載, 謝安 早年曾辭官隱居 會稽 之 東山 ,經朝廷屢次徵聘,方從 東山 復出,官至司徒要職,成為 東晉 重臣。又, 臨安 、 金陵 亦有 東山 ,也曾是 謝安 的遊憩之地。後因以“東山”為典。指隱居或遊憩之地。 唐 王維 《戲贈張五弟諲》詩之一:“吾弟 東山 時,心尚一何遠!” 宋 沉遘 《吳正肅公輓歌辭》之一:“暫作 東山 去,還期 宣室 來。” 清 趙翼 《秋帆制府輓詩》:“南國烽煙悲遠道, 東山 絲竹渺前塵。”

(4).代指 謝安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想像 東山 姿,緬懷 右軍 言。” 清 顧炎武 《上吳侍郎暘》詩:“ 征虜 投壺暇, 東山 賭墅優。”

(5).泛指名高望重的人。 清 趙翼 《唐荊川先生讀書處》詩之一:“並世文章無北地,當年聲望此 東山 。” 趙朴初 《何滿子·東山》詞:“悄悄非關多病,三年不見 東山 。花事綢繆風又雨,更兼蜂妒鶯讒。”按,《人民文學》1977年第一期發表時附註云:“時見 * 爪牙講話,矛頭指向 周總理 ,賦此書憤。”

(6).泛指東面的山。 宋 蘇軾 《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清 鄭燮 《道情》之一:“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 楊朔 《雪浪花》:“那外國人想雇我的驢去逛東山。”

(7). 春秋 時少數民族 赤狄 別種 東山 皋落氏 的省稱。《國語·晉語一》:“﹝ 晉獻公 ﹞是故使 申生 伐 東山 ,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 韋昭 註:“ 東山 , 皋落氏 。”

(8). 南朝 梁 何胤 的別稱。《南史·何胤傳》:“初, 胤 二兄 求 點 並棲遁, 求 先卒,至是 胤 又隱。世號 點 為‘大山’, 胤 為‘小山’,亦曰‘東山’。”

詩詞推薦

詩一首原文_詩一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