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心精舍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山心精舍原文

竺宇邊傍精舍搆,坐欣九夏似深秋。

不因儒墨尋陳跡,已忘筌蹄此偶游。

忽遇來親林下鹿,可呼相狎海中鷗。

山門正與東峰對,爐錘之間看舉頭。

詩詞問答

問:山心精舍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山心精舍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山心精舍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尤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三十九

2. 去聲

參考注釋

邊傍

(1).猶旁邊。《敦煌變文集·董永變文》:“三個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邊傍。” 元 李壽卿 《伍員 * 》第四折:“又見他腹中飢餓,權避在蘆葦邊傍。” 明 馮夢龍 《萬事足·醉筆遣神》:“判官你在邊傍站立,是我 陳相公 到來,也該稟説一聲。”

(2).邊緣。 明 馮夢龍 《萬事足·塗畫生嗔》:“情知是你兩公郎,與侍兒不犯邊傍。”

精舍

(1) 講學的處所;收齋

(2) 僧道居住或說法布道的處所

(3) 指心,古人認為心是精神所居之處

九夏

(1).古樂名。《周禮·春官·鍾師》:“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裓夏》、《驁夏》。” 鄭玄 註:“九夏皆詩篇名,頌之族類也。此歌之大者,載在樂章,樂崩亦從而亡。”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九夏樂章》:“九夏皆門庭之樂也。《周禮·大司樂》:‘王出入則令奏《王夏》;屍出入則令奏《肆夏》;牲出入則令奏《昭夏》。’出入,謂出門入門也。”《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六·唐祀九宮貴神樂章》:“金奏九夏,圭陳八薌。”

(2).夏季,夏天。 晉 陶潛 《榮木》詩序:“日月推遷,已復九夏。” 唐 太宗 《賦得夏首啟節》:“北闕三春晚,南榮九夏初。”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行樂》:“九夏則神耗氣索,力難支體。”

(3).九州華夏。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回:“前因民軍起事,各省回響,九夏沸騰。”

深秋

秋季的末期

儒墨

(1).儒家和墨家。 戰國 時期同為重要學派。《莊子·天運》:“天下大駭,儒墨皆起。”《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 孔丘 也;墨之所至, 墨翟 也。” 唐 陳子昂 《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序》:“討論儒、墨、探覽真玄。覺 周 孔 之猶述,知 老 莊 之未悟。”

(2).泛指多種學派。 唐 崔湜 《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銘序》:“百家之言,先儒未諭,一覽冰釋。四方儒墨之士,由是嚮風矣。”

陳跡

過去的事跡;舊跡;過去的事情(物)

夫普法之戰,迄今雖為陳跡,而其事信而有徵。—— 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清· 袁枚《祭妹文》

六朝陳跡

忘筌

(1).忘記了捕魚的筌。比喻目的達到後就忘記了原來的憑藉。語出《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通“ 筌 ”。 晉 何劭 《贈張華》詩:“奚用遺形骸,忘筌在得魚。” 唐 韓偓 《感事三十四韻》:“ * 常獨泣,多士已忘筌。”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 劉 始大悟,不覺洒然曰:‘君去固自得矣,將無使吾為忘筌忘蹄之人哉!’”

(2).引申喻不值得重視的事或物。 唐 劉禹錫 《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詩:“曾向空門學坐禪,如今萬事盡忘筌。” 元 王禎 《農書》卷二二:“資爾屈伸功用畢,莫將良器等忘筌。”

林下

幽僻之境,引伸指退隱或退隱之處

獨此林下意,杳無區中緣。——李白《安陸寄劉綰》

相狎

彼此親昵、接近。《左傳·襄公六年》:“少相狎,長相優。” 杜預 註:“狎,親至戲也。” 唐 薛調 《無雙傳》:“﹝ 王仙客 、 劉無雙 ﹞皆幼稚,戲弄相狎。” 清 薛福成 《強鄰環伺謹陳愚計疏》:“自泰西諸國航海東來,始不過藉互市之名,逐什一之利,相狎既久,寖有違言。”

山門

(1) 佛寺的大門

(2) 指佛教

爐錘

亦作“ 爐鎚 ”。亦作“鑪槌”。 1.猶錘鍊。 宋 蘇軾 《次韻孫莘老見贈時》:“爐鎚一手賦形殊,造物無心敢忘渠。” 宋 楊萬里 《晚寒題水仙花並湖山》詩之三:“鍊句爐槌豈可無,句成未必盡緣渠。” 明 李贄 《四書評·論語·先進》:“多言而躁之人,定須這樣爐錘他。” 清 趙翼 《簷曝雜記·汪劉二公文學》:“ 劉文定 公亦令諸門生撰稿,卻不肯襲用一語。而其中新料、新意,又必另入爐錘,改製而用之,蓋為刻稿地也。”

(2).指冶煉工業。 楊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記》:“即使 盛氏 慚於清議謝絶外人,爐錘再興,狹隘如昨,何如收歸國有,大事擴張。”

見“ 爐錘 ”。

詩詞推薦

山心精舍原文_山心精舍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