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吳莘老萬卷堂原文
隨分齏鹽不力珍,一堂書史日相親。
五經尚說無痴子,萬卷於今見古人。
既有鄴侯簽滿架,更知工部筆如神。
階前蘭玉十才子,指日鵷行列縉紳。
詩詞問答
問:題吳莘老萬卷堂的作者是誰?答:楊子益
問:題吳莘老萬卷堂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題吳莘老萬卷堂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出處:古今圖書集成
參考注釋
隨分
(1).依據本性;按照本分。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鎔裁》:“謂繁與略,隨分所好。” 周振甫 註:“隨分所好,跟著作者性分的愛好。分,性分,天性,個性。”《易·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唐 孔穎達 疏:“言君子者,亦包公卿諸侯之等;但厚德載物,隨分多少,非如至聖載物之極也。” 明 劉基 《摸魚兒》詞:“榮名幾許?隨分莫求多。” 郭沫若 《女神·地球,我的母親》:“他們自由地,自主地,隨分地,健康地,享受著他們的賦生。”
(2).安分;守本分。 唐 李端 《長門怨》詩:“隨分獨眠秋殿里,遙聞笑語自天來。” 金 王若虛 《自笑》詩:“何須豪逸攀時傑,我自世間隨分人。”
(3).照樣;依舊。 唐 白居易 《續古詩》之七:“勿言小大異,隨分有風波。” 金 王若虛 《生日自祝》詩:“初我未免俗,隨分略修飾。”《水滸傳》第四五回:“叔叔今後並不要疑心,只顧隨分且過。”
(4).隨便;就便。 唐 姚合 《武功縣中作》詩之八:“只應隨分過,已是錯彌深。”《水滸傳》第四回:“老兒吩咐道:‘我兒倍侍恩人坐一坐,我去安排飯來。’ 魯達 道:‘不消多事,隨分便好。’”《醒世恆言·徐老僕義憤成家》:“不論事體大小,略觸著他的性子,便連聲喝駡……隨分掣著一件傢伙,沒頭沒腦亂打。”
(5).隨意;任意。 唐 王績 《獨坐》詩:“百年隨分了,未羨陟 方壺 。” 宋 李清照 《鷓鴣天》詞:“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兩個小廝,隨分揀一個去。” 柯靈 《<阿英散文選>序》:“他不是一團火,卻像冬天的太陽,宜於人們在街頭巷尾,隨分取暖。”
(6).到處;隨時。 宋 陸游 《驀山溪·游三榮龍洞》詞:“嘯臺龍岫,隨分有雲山。” 元 耶律楚材 《懷古一百韻寄張敏之》:“不須賒酒飲,隨分有驢騎。”
(7).謂依例送一份(禮錢或禮品)。《紅樓夢》第二二回:“正值他才過第一個生日,便自己捐資二十兩。次日,先送過衣服玩物去, 王夫人 、 鳳姐 、 黛玉 等諸人皆有隨分的。”
不力
(1)
不盡全力;不用力
辦事不力
(2)
效率和成效低
領導不力
書史
(1).記事的史官。亦指掌文書等事的吏員。 晉 王嘉 《拾遺記·周穆王》:“ 穆王 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有書史十人,記其所行之地。” 宋 朱翌 《猗覺寮雜記》卷上:“故 唐 人無不善書,遠至邊裔書史、里儒,莫不書字有法。” 宋 文天祥 《<集杜詩·蕭資>序》:“閤門路鈴 蕭資 ,本書史也。”
(2).典籍,指經史一類書籍。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顏延之<侍宴>》:“揆日粲書史,相都麗聞見。” 唐 韓愈 《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閉門讀書史,窗戶忽已涼。”《醒世恆言·劉小官雌雄兄弟》:“ 劉奇 對 對方 道:‘賢弟如此美質,何不習些書史?’”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昌齡藏書》:“﹝ 昌齡 ﹞性耽書史,築 謙益堂 ,丹鉛萬卷。”
相親
(1) 互相親愛;相親近
(2) 定親前家長或本人到對方家相看婚姻對象是否合意
五經
五部儒家經書,即易、書、詩、禮、春秋
五代時始印五經。——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遂通五經。——《後漢書·張衡傳》
痴子
(1) 〈方〉∶痴愚之人
(2) 〈方〉∶精神病人
於今
(1) 至今
車站一別,於今十年
(2) 如今;到現在
古人
泛指前人,以區別於當世的人
鄴侯
唐 李泌 貞元 三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累封 鄴縣侯 ,家富藏書。後用為稱美他人藏書眾多之典。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書籍之厄》:“若士大夫之家所藏,在前世如 張華 載書三十車, 杜兼 聚書萬卷, 韋述 蓄書二萬卷, 鄴侯 插架三萬卷……皆號藏書之富。” 明 何景明 《蓉溪書屋》詩:“一經 韋相 業,萬卷 鄴侯 家。”參見“ 鄴侯書 ”。
工部
古代官署名。 漢 代有民曹, 魏 晉 有左民、起部, 隋 唐 因 北周 工部舊名總設工部,為六部之一,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長官為工部尚書。歷代相沿不改。 清 末改為農工商部。
蘭玉
舊時對別人子弟的美稱
謝家蘭玉真門戶, 蘇氏文章亦弟兄。—— 陳造《賀二石登科》
十才子
同時以文才著稱的十人。(1) 唐 大曆 間 盧綸 等十人。《新唐書·文藝傳下·盧綸》:“ 綸 與 吉中孚 、 韓翃 、 錢起 、 司空曙 、 苗發 、 崔峒 、 耿湋 、 夏侯審 、 李端 皆能詩齊名,號 大曆 十才子。”參見“ 大曆十才子 ”。(2) 明 初 高啟 等十人。《明史·文苑傳一·王行》:“初, 高啟 家北郭,與 行 比隣, 徐賁 、 高遜志 、 唐肅 、 宋克 、 余堯臣 、 張羽 、 呂敏 、 陳則 皆卜居相近,號北郭十友,又稱十才子。”(3) 明 初 林鴻 等十人。《明史·文苑傳二·林鴻》:“ 閩 中善詩者,稱十才子, 鴻 為之冠。十才子者, 閩 鄭定 , 侯官 王襃 、 唐泰 , 長樂 高棅 、 王恭 、 陳亮 , 永福 王偁 及 鴻 弟子 周玄 、 黃玄 ,時人目為二 玄 者也。”(4) 明 景泰 間 劉溥 等十人。《明史·文苑傳二·劉溥》:“﹝ 劉溥 ﹞ 宣德 時以文學徵……其詩初學‘西崑’,後更奇縱,與 湯胤勣 、 蘇平 、 蘇正 、 沉愚 、 王淮 、 晏鐸 、 鄒亮 、 蔣忠 、 王貞慶 號 景泰 十才子, 溥 為主盟。”參見“景泰十才子”。(5) 明 弘治 間 李夢陽 等十人。《明史·文苑傳二·李夢陽》:“ 夢陽 才思雄鷙,卓然以復古自命……與 何景明 、 徐禎卿 、 邊貢 、 朱應登 、 顧璘 、 陳沂 、 鄭善夫 、 康海 、 王九思 等號十才子。”
指日
猶不日。謂為期不遠。 三國 魏 曹植 《應詔》詩:“弭節長騖,指日遄征。” 唐 韓愈 《送進士劉師服東歸》詩:“還家雖闕短,指日親晨餐。” 明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翠》:“公急出,則客去遠。聞其故,驚顏如土,大哭曰:‘此禍水也,指日赤吾族矣!’” 陳毅 《潛艇上留題》詩:“大哉新 中國 ,指日富且強。”
行列
人物排列的次序,直的稱行,橫的稱列
縉紳
原意是插笏(古代朝會時官宦所執的手板,有事就寫在上面,以備遺忘)於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縉,也寫作“搢”,插。紳,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帶子
縉紳大夫士。——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名達於縉紳間。——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縉紳士大夫。——清· 周容《芋老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