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原文
大朴已彫散,頹波漫末塗。
箋誥日紛綸,君臣互為諛。
直弦忽見絕,白璧多掩瑜。
但聞都俞聲,無復咈與吁。
往往抗顏色,猶稱邁唐虞。
唐虞不可見,烈士始全軀。
王掾名痴絕,槐里號狂愚。
安能起皋益,重述邦家謨。
詩詞問答
問:雜詩的作者是誰?答:石寶
問:雜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虞韻 出處:熊峰集卷一
參考注釋
大朴
大樸(dà pǔ):謂原始質樸的大道。 三國 魏 嵇康 《難自然好學論》:“昔鴻荒之世,大朴未虧,君無文於上,民無競於下;物全理順,莫不自得。” 唐 陸龜蒙 《讀<陰符經>寄鹿門子》詩:“祗為讀此書,大朴難久存。” 宋 葉適 《<謝景思集>序》:“撥棄組繡,考擊金石,洗削纖巧,完補大朴。” 明 宋濂 《元故王府君墓志銘》:“嗚呼!大朴之散久矣,嗜利之徒唯思肥己而瘠人。”參見“大朴(tài pǔ)”。
大朴(tài pǔ):謂原始質樸之大道。《文選·桓溫<薦譙元彥表>》:“大朴既虧,則高尚之標顯。” 劉良 註:“大朴,大道也。”一本作“ 太朴 ”。 宋 蘇軾 《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大朴初散失渾沌,六鑿相攘更勝敗。”
彫散
凋零離散。《宋書·劉義欣傳》:“於時土境荒毀,人民彫散,城郭頽敗,盜賊公行。”
頹波
(1).向下流的水勢。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泉涌山頂,望之交橫,似若瀑布,頽波激石,散若雨灑,勢同厭源風雨之池。” 明 徐階 《送司封仲芎楊子赴留都》詩:“頽波無停留,靈耀亦西馳。” 清 王士禛 《分甘餘話》卷下:“余不識 許中丞 ,即此一事,真頽波中砥柱也。”
(2).比喻衰頹的世風或事物衰落的趨勢。 唐 李白 《上留田》詩:“高風緬邈,頽波激清。” 宋 陳亮 《<高士傳>序》:“惟其屹然立於頽波靡俗之中,可以為高矣。” 高旭 《自題<未濟廬詩集>》詩:“豈真詞筆挽頽波?俠骨行看漸折磨。”
末塗
(1).最後一段路程。《韓非子·顯學》:“發齒吻形容, 伯樂 不能以必馬;授車就駕而觀其末塗,則 臧獲 不疑駑馬。”
(2).指隊伍的後列。 南朝 宋 鮑照 《從過舊宮》詩:“肅裝屬雲旅,奉靷承末塗。”
(3).指王朝末期。《漢書·晁錯傳》:“ 秦 始亂之時,吏之所先侵者貧人賤民也;至其中節,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塗,所侵者宗室大臣也。”
(4).晚年。 南朝 宋 謝靈運 《擬魏太子鄴中集》詩之五:“末塗幸休明,棲集建薄質。”
紛綸
(1).雜亂貌;眾多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紛綸威蕤,堙滅而不稱者,不可勝數也。”《漢書》作“紛輪”。 宋 蘇軾 《三笑圖贊》:“萬生紛綸,何鄙何妍,各笑其笑,未知孰賢?” 明 高啟 張憲 《舞劍聯句》:“屋翻影紛綸,地殷勢揮霍。” 清 唐孫華 《夏日齋中讀書》詩之一:“紛綸布經籍,汎濫陳篇章。”
(2).淵博。《後漢書·逸民傳·井丹》:“ 井丹 字 大春 ……通五經,善談論,故京師為之語曰:‘五經紛綸 井大春 。’” 李賢 註:“紛綸,猶浩博也。”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宗室書》:“或有漁獵三史,紛綸五經。”
(3).忙碌;忙亂。 唐 杜甫 《麗人行》:“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宋 洪邁 《夷堅乙志·玉華侍郎》:“人世紛綸,真可厭苦。”
(4).華美。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紛綸翕響,冠眾藝兮。” 唐 葉季良 《賦得琢玉成器》:“片玉寄幽石,紛綸當代名。”
君臣
(1).君主與臣下。《易·序卦》:“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 唐 韓愈 《送浮屠文暢師序》:“彼見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為之盛,其心有慕焉。” 宋 范仲淹 《陽禮教讓賦》:“侯以明之,罔替君臣之義;禮無違者,遂詣賓主之情。”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黃陶庵集外詩》:“當日君臣荒樂,文武酣嬉之狀,如遇目前。”
(2).中醫方劑中的主藥與輔藥。《素問·至真要大論》:“方制君臣何謂也? 岐伯 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雲笈七籤》卷六六:“君臣相得,浮沉得度,藥物和合,即神仙之要妙也。”《醒世恆言·蔡瑞虹忍辱報仇》:“ 吳金 害了個寒症, 陳小四 假意殷勤,贖藥調理。那藥不按君臣,一服見效, 吳金 死了。”
(3).指主食和副食。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調飲啜》:“可見性好之物,多食不為祟也,但亦有調劑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與食較,則食為君而肉為臣。”詳“ 君臣佐使 ”。
直弦
其直如弦。比喻為人耿直。《南史·循吏傳·郭祖深》:“直弦者淪溺溝壑,曲鉤者升進重沓。”參見“ 直如弦 ”。
白璧
平圓形而中有孔的白玉。《管子·輕重甲》:“ 禺氏 不朝,請以白璧為幣乎?”《史記·滑稽列傳》:“於是 齊威王 乃益齎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鮑丘水》:“ 北平 徐氏 有女, 雍伯 求之,要以白璧一雙。” 宋 劉過 《念奴橋·留別辛稼軒》詞:“白璧追歡,黃金買笑,付與君為主。”
都俞
見“ 都俞吁咈 ”。
無復
(1).不再,不會再次。《呂氏春秋·義賞》:“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 陳奇猷 校釋:“此文意謂詐偽之道,雖今可以苟且得利,後將不可復得利也。”《晉書·王導傳》:“ 桓彝 見朝廷微弱……憂懼不樂。往見 導 ,極談世事,還,謂 顗 曰:‘向見 管夷吾 無復憂矣。’” 唐 韓愈 《落葉送陳羽》詩:“落葉不更息,斷蓬無復歸。”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格局》:“ 聖嘆 之評《西廂》,可謂晰毛辨髮,窮幽極微,無復有遺議於其間矣。”
(2).指不再有,沒有。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不死之事已定,無復奄忽之慮。”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雜記上》:“少來蒐集書史,頗得諸遺書,無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勞工,無論黑、白、黃,無復奴隸種。”
(3).沒有履行。 漢 劉向 《說苑·雜言》:“ 仲尼 曰:‘不強不遠,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無禮,慎此五者,可以長久矣。’”
(4).不能恢復。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規非者,其所為不得其事,其事不當,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無復,殘類滅宗亡國是也。”
往往
(1) 每每;時常
往往而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老李往往工作到深夜才睡
(2) 處處;到處
往往山出棋置。——《史記·貨殖列傳》
卒中往往語。——《史記·陳涉世家》
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 紛紛
吳王之棄其軍亡也,軍遂潰,往往稍降太尉、梁軍。——《史記·吳王濞列傳》
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漢書·司馬遷傳》
抗顏
態度嚴正
因抗顏而為師。——唐·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唐虞
唐堯 與 虞舜 的並稱。亦指 堯 與 舜 的時代,古人以為太平盛世。《論語·泰伯》:“ 唐 虞 之際,於斯為盛。”《史記·汲鄭列傳》:“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 唐 虞 之治乎!” 宋 劉過 《沁園春·壽》詞:“平章處,看人如 伊 呂 ,世似 唐 虞 。”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詩:“我好像置身在 唐 虞 時代以前。”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烈士
(1) 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的人
烈士紀念碑
(2) 有抱負、志向高遠的男子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全軀
保全自己的身體、生命。《漢書·司馬遷傳》:“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僕誠私心痛之。”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一:“內外大小之臣,具思全軀保室家,不復有所作為。” 郭沫若 《海濤集·跨著東海》:“你雖然離開了祖國,離開了工作崗位,你不應該專門為全軀保妻子之計,便隱沒下去的。”
痴絕
《晉書·顧愷之傳》:“ 愷之 在 桓溫 府,常云:‘ 愷之 體中痴黠各半,合而論之,正得平耳。’故俗傳 愷之 有三絶:才絶,畫絶,痴絶。”後以“痴絶”為藏拙或不合流俗之典。 宋 蘇軾 《次韻韶守狄大夫見贈》之一:“才疎正類 孔文舉 ,痴絶還同 顧長康 。” 宋 劉克莊 《賀新郎》詞:“ 盤龍 痴絶求鵝炙。這先生、黃齏瓮熟,味珍無價。”
狂愚
(1).狂妄愚昧。 漢 王充 《論衡·率性》:“ 堯 舜 為政,民無狂愚。” 明 方孝孺 《復鄭好義書》:“僕甚憫之,甚厭之,每自省察或蹈其失,以為狂愚之歸。”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此外頻與 歐 美 女子言之,皆笑吾之狂愚也。”
(2).書疏中亦用為謙詞。《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臣以狂愚,不知忌諱。” 宋 范仲淹 《饒州謝上表》:“狂愚之誠,進多冒死。” 清 吳敏樹 《與楊性農書》:“伏惟鑒其狂愚,少留意焉。”
重述
詳細複述
邦家
國家。《詩·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邦家之基。” 鄭玄 箋:“人君既得賢者,置之於位,又尊敬以禮樂,樂則能為國家之本。”《後漢書·皇甫規傳論》:“故能功成於戎狄,身全於邦家也。” 明 邵璨 《香囊記·點將》:“看他氣宇堂堂,威風凜凜,乃朝廷之心膂,為邦家之爪牙。” 孫中山 《同盟會宣言》:“此遭邦家多難,困苦百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