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獵(七月廿六日)原文
塞山清曉雲如油,須臾雨羃千峰頭。
獵騎已放奚事止,看城早駐藍旗斿。
櫜鞬策馬便親往,沖煙冒霧尋清游。
灑空時霏時卻息,岩枝澗葉翻銀流。
千二百卒宿精練,鴻絧尚致野獸稠。
弓漸無礙燥,手濡無礙柔。
一發中其麌,再發斃其麀。
四十八旗夙習見,哈薩厄魯心服尤。
中朝或有諳古者,謂當罷獵學文侯。
既不受譽毀寧受,詰武身先意所留。
一之為甚亦弗再,傳宣明雨當停蒐。
詩詞問答
問:雨獵(七月廿六日)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雨獵(七月廿六日)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尤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二十五
2. 七月廿六日
參考注釋
清曉
清晨;天剛亮的時候
清曉的微風,略帶涼意
須臾
(1) 片刻
須臾不可離
(2) 一會兒
須臾,蛇不見了。——《三國演義》
峰頭
1.亦作"峰頭"。
2.峰頂。
獵騎
(1).謂以騎兵搜尋。 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崔說神道碑》:“用是連營 函谷 ,獵騎 黎陽 ,威振兩 河 ,名陵三 晉 。”
(2).騎馬行獵者。 唐 李白 《觀獵》詩:“江沙橫獵騎,山火繞行圍。” 五代 譚用之 《塞上》詩之二:“獵騎靜逢邊氣薄,戍樓寒對暮煙微。”
看城
清 代皇帝行圍打獵時設在高地的瞭望點。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木蘭行圍制度》:“離駐蹕行營約略二三里許,惟視高敞處設黃幕,幄中設氈帳,是之謂看城。”
櫜鞬
藏箭和弓的器具。《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晉文公 ﹞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 晉國 。 晉 楚 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楊伯峻 註:“櫜,音高,盛箭矢之器,鞬,音犍,盛弓之物。” 唐 康駢 《劇談錄·裴度》:“ 樂和 李僕射 方為 華州 刺史,戎服櫜鞬迎於道左。” 清 王士正 《秦中凱歌》之四:“大將櫜鞬迎道左,萬人鼓吹入 平涼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獻忠 走進屋去,按照謁見長官的隆重禮儀的規定,換上全副盔甲,背上櫜鞬,掛上寶刀,氣宇軒昂地大踏步走了出來。”
策馬
用馬刺抽打馬
清游
亦作“ 清游 ”。清雅游賞。 晉 潘岳 《螢火賦》:“翔太陰之玄昧,抱夜光以清游。” 宋 范成大 《送汪仲嘉侍郎使虜》詩:“清游不可遲,日日檥船待。”《紅樓夢》第七六回:“ 黛玉 道:‘我先起一句現成的俗語罷。’因念道:‘三五中秋夕,’ 湘雲 想了一想,道:‘清游擬上元。’” 郁達夫 《重訪藍亭有贈》詩:“去年今日題詩處,記得清游第二回。”
見“ 清游 ”。
精練
(1).精研熟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論》:“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 宋 蘇轍 《謝除戶部侍郎表》之二:“自非精練吏事,通知民情,何以上副憂勤,下寬疲瘵。” 章炳麟 《文學說例》:“觀君文數用 法蘭西 文辭,果使精練英文,則無論何種感想,皆自有言語可表,何必用法文也?”
(2).精悍強壯;精明幹練。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晧書》:“國富兵強,六軍精練,思復翰飛,飲馬 南海 。” 宋 蘇軾 《德威堂銘》:“綜理庶務,酬酢事物,雖精練少年有不如。” 周而復 《白求恩大夫》七:“ 白大夫 向 尤副部長 提出巡視平原所需要的精練幹部的名單。”
(3).精美凝練。 晉 陸機 《遂志賦》序:“《思玄》精練而和惠。” 唐 劉知幾 《史通·六家》:“如《漢書》者……言皆精練,事甚該密,故學者尋討,易為其功。”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五·崔魯華清宮詩》:“以 魯 詩為精練奇麗,則誠然。”
(4).指金子。《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精練藏於鑛朴,庸人視之忽焉。” 李善 註:“精練,金也。金百練不耗,故曰精練也。”一本作“ 精鍊 ”。
鴻絧
連續。《文選·揚雄<羽獵賦>》:“徽車輕武,鴻絧緁獵。” 李善 註:“鴻絧,相連貌。”一說,為直馳貌。見《漢書·揚雄傳上》 顏師古 注。
野獸
家畜以外的獸類,天性兇猛,尤指食肉的野生哺乳動物
無礙
(1).沒有阻礙;沒有妨礙。 漢 揚雄 《法言·君子》:“子未覩 禹 之行水與?一東一北,行之無礙也。君子之行,獨無礙乎?”《紅樓夢》第四一回:“有木頭的杯取個來,我就失了手,掉了地下也無礙。” 茅盾 《色盲》三:“﹝ 林白霜 ﹞毫無瞻顧地釘住說:‘如果你覺得告訴我是和 趙筠秋 無礙,還是請你直說罷!’”
(2).佛教語。謂通達自在,沒有障礙。 南朝 梁簡文帝 《 * 頌》:“我有無礙,共向圓常。” 宋 朱松 《書永和寺壁》詩:“道人法力真無礙,解遣龍孫吐浪花。”
發中
(1).發自內心。 漢 孔融 《報曹公書》:“知同其愛,訓誨發中。”《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夙夜永懷,感愴發中。” 晉 郗超 《奉法要》:“欣感發中,必形於事。”
(2).出自內廷。 晉 羊祜 《讓開府表》:“而猥超然降發中之詔,加非次之榮,臣有何功可以堪之。”
八旗
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後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八旗人的後代稱八旗子弟,後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於國而自己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
習見
常見
心服
衷心信服或佩服
中朝
(1).臨朝之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昭王 臨朝嘆息, 應侯 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
(2). 漢 代朝官自 武帝 以後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內朝。《漢書·劉輔傳》:“羣臣莫知其故。於是中朝將軍 辛慶忌 ,右將軍……俱上書。”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3).朝廷;朝中。《三國志·魏志·杜畿傳》:“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勢不獨多。” 唐 劉長卿 《集梁耿開元寺所居院》詩:“豈得長高枕,中朝正用才。”《孽海花》第六回:“上策取 南交 ,自立為王,向中朝請封號。”
(4).指朝廷官員。 清 張際亮 《送雲麓觀察督糧粵東》詩:“ 唐 宋 中朝厭過嶺,今代軺車喜馳騁。”
(5).偏安 江 左的 東晉 、 南宋 分別稱建都中原時的 西晉 、 北宋 為“中朝”。 南北朝 時,亦稱 南朝 為“中朝”。《晉書·王隱傳》:“時著作郎 虞預 私撰《晉書》,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數訪於隱。”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長秋寺》:“﹝寺﹞亦在 延年裡 ,即是 晉 中朝時金市處。” 宋 陸游 《觀渡江諸人詩》:“中朝文有 漢唐 風,南渡詩人尚數公。”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四引 張孝純 挽 張叔夜 詩:“疇昔中朝士,簪紳仰令名。”《北齊書·王琳傳》:“ 梁 故 建寧公 琳 , 洛 濱餘胄, 沂川 舊族,立功代邸,効績中朝。”
(6).指中原。《舊唐書·文苑傳中·李邕》:“﹝ 邕 ﹞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隱》:“是時,天下已亂,中朝士人以 嶺 外最遠,可以避地,多游焉。”
(7).中原王朝。 清 時亦指 中國 。 宋 梅堯臣 《送祖擇之學士北使》詩:“中朝厚仁恩,四海望閶闔。”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契丹 主曰:‘中朝 党進 者真驍將也。如 進 輩有幾?’虜所以固矜者,意謂 進 本虜族, 中國 無之。” 清 王韜 《變法自強下》:“我中朝素嚴海禁,閉關自守,不勤遠略。”
古者
(1).從前;過去的時代。《詩·小雅·都人士序》:“古者長民,衣服不貳,從容有常。” 毛 傳:“古者,明王時也。”《禮記·曾子問》:“古者天子練冠以燕居,公弗忍也。” 孔穎達 疏:“凡言古者,皆據今而道前代。”《後漢書·孔融傳》:“古者敦庬,善否不別,吏端刑清,政無過失。”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古者,書籍所載,古人現成之事也。”
(2).猶古人。 漢 司馬遷 《報任安書》:“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文選·江淹<恨賦>》:“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呂延濟 註:“復念古人,有如我恨而至死者將述之。”參見“ 古人 ”。
學文
(1).學習文化知識。《論語·學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南朝 宋 鮑照 《侍郎報滿辭閣疏》:“釋擔受書,廢耕學文。”《隋書·高祖紀下》:“武力之子俱可學文,人間甲杖悉皆除毀。”
(2).學習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如:他原是學文的,後來改學理。
譽毀
稱讚和毀謗。 唐 韓愈 《題哀辭後》:“古之道不苟譽毀於人。”
詰武
猶講武,治兵。 明 李東陽 《應制啟沃詩·講武》:“ 周 代守成方詰武, 漢 廷習射本稱文。” 清 阮元 《駕幸南苑大閱恭紀》詩:“端為太平親詰武,簫鐃歸唱帝之回。”參見“ 詰戎治兵 ”。
先意
見“ 先意承志 ”。
一之為甚
見“ 一之謂甚 ”。
宣明
(1).公開表明,毫無隱瞞。《荀子·正論》:“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則下治辨矣。” 楊倞 註:“宣,露。辨,別也。”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主以宣明,不以道勝而不招;臣務對敭,不以時艱而不進。” 毛 * 《評 * 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 * 先生在 * 十一中全會上宣稱:‘應宣明中央對於 * 並無其他任何要求。’”
(2).明顯,毫無遮蔽。《漢書·禮樂志》:“月穆穆以金波,日華燿以宣明。”
(3).謂使顯明。 唐 李德裕 《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行右領軍衛上將軍馬公神道碑銘》:“帝欲具飾車旗,宣明衣服。公於是典其僚寀,重立規模。”
(4).宣揚,顯揚。《漢書·元帝紀》:“相守二千石誠能正躬勞力,宣明教化,以親萬姓,則六合之內和親,庶幾虖無憂矣。”《後漢書·袁安傳》:“陛下奉承洪業,大開疆宇,大將軍遠師討伐,席捲北庭,此誠宣明祖宗,崇立弘勛者也。” 宋 曾鞏 《襄州謝到任表》:“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奬引士倫,推崇世教,小藝片言之善,偏長一曲之材,皆欲養成,未嘗棄廢。故令優佚,俯及孤蒙,敢不拊慰此民,宣明上德。”
(5).宮殿名。 西漢 時 宣明殿 在 長安 未央宮 東,見《三輔黃圖》卷三。 東漢 時 洛陽 亦建有 宣明殿 。《後漢書·桓郁傳》:“帝自製《五家要説章句》,令 郁 校定於 宣明殿 。” 李賢 註:“ 宣明殿 在 德陽殿 後。”
(6).里名。 梁章鉅 《文選旁證》卷十二引《三輔黃圖》:“ 長安 閭里一百六十,室居櫛比,門巷脩直,有 宣明 、 建陽 、 昌陰 、 尚冠 、 脩成 、 黃棘 、 北煥 、 南平 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