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觀齋原文
目之官為觀,心之官則思。
觀以外物引,思因內幾馳。
外物靜可拒,內幾動不時。
內實要於外,曰澄乃無為。
其觀亦自息,精一有訓辭。
詩詞問答
問:澄觀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澄觀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三十二
參考注釋
之官
上任;前往任所。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秋七月,有星孛於東井,時 谷永 為北地太守,方之官。” 唐 杜甫 《夏夜李尚書筵送宇文石首赴縣聯句》:“愛客尚書貴,之官宅相賢。” 明 王世貞 《送黃資禮謫判漳州》詩:“別地荊榛滿,之官橘柚新。” 清 黃子云 《葵誠向》詩之五:“之官凜考核,惟務催科早。”
以外
表示在一定的範圍、界線或其他限制線之外
營房以外
外物
(1).身外之物。多指利慾功名之類。《莊子·外物》:“外物不可必,故 龍逄 誅, 比干 戮, 箕子 狂, 惡來 死, 桀 紂 亡。” 南朝 梁 沉約 《述僧中食論》:“心神所以昏惑,由於外物擾之。擾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則勢利榮名,二則妖妍靡曼,三則甘旨肥濃。” 唐 高適 《同群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詩:“談空忘外物,持誡破諸邪。” 宋 曾鞏 《救災議》:“先王之於救災,髮膚尚無所愛,況外物乎!” 明 方孝孺 《贈林公輔序》:“彼或不知自身重而為外物所移奪者,自輕者也。”
(2).謂超脫於物慾之外。《莊子·大宗師》:“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 晉 葛洪 《抱朴子·明本》:“外物棄志,滌盪機變,忘富逸貴,杜遏勸沮,不恤乎窮,不榮乎達,不戚乎毀,不悅乎譽,道家之業也。”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詩:“勞生愧 嚴 鄭 ,外物慕 張 邴 。”
(3).指外界的人或事物。《南史·齊豫章文獻王嶷傳》:“訊訪東宮玄圃,乃有栢屋,制甚古拙,臣乃欲壞取以奉太子,非但失之於前,且補接既多,不可見移,亦恐外物或為異論,不審可有垂許送東府齋理不?”《梁書·陶弘景傳》:“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閲為務。” 唐 元稹 《贈樂天》詩:“不是眼前無外物,不關心事不經心。” 宋 陸游 《感懷》詩:“一窗修燈下,超然傲 羲 軒 。外物自變遷,內景常默存。”
不時
(1)
時時;經常不斷地
煉鋼工人不時察看爐火的顏色
(2)
隨時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宋·蘇軾《後赤壁賦》
內實
(1).指家中的妻妾及財物。《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齊 慶封 好田而耆酒,與 慶舍 政。則以其內實遷於 廬蒲嫳氏 ,易內而飲酒。” 杜預 註:“內實,寶物、妻妾也。” 章炳麟 《箴新黨論》:“如 瞿式耜 之忠純,而猶有內實五姬,臨命 桂林 ,欲與妾訣,為 張同敞 所引止。”
(2).謂腹中有才幹。《三國志·魏志·杜畿傳》“子 恕 嗣” 裴松之 注引《傅子》:“ 智 子 沖 有內實而無外觀,州里弗稱也。”
無為
(1) 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順其自然,沒必要有所作為
(2) 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罰
(3) 不要,不用
無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精一
精粹而齊心
士卒精一
訓辭
訓教之言。《左傳·僖公七年》:“君若綏之以德,加之以訓辭,而率諸侯以討 鄭 , 鄭 將覆亡之不暇,豈敢不懼?”《晉書·文苑傳·李充》:“然則聖人之在世,吐言則為訓辭,蒞事則為物軌。” 宋 王珪 《王堯臣可戶部侍郎參知政事制》:“訓辭鬯於帝謨,心計羨於邦賦。” 清 劉大櫆 《盧氏二母傳》:“既引退而後加之以訓辭,未嘗不喟然而嘆也。” 章炳麟 《與人論樸學報書》:“訓辭深厚,宜為典常。”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澄觀齋原文_澄觀齋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