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原文
宛轉溪流仄徑長,青雲五里夾松篁。
凌虛全覽秣陵景,過刻剛消貝葉香。
城枕石頭低野色,渡連桃葉澹煙光。
徵名無實兼名泯,參到清涼意亦忘。
詩詞問答
問:清涼山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清涼山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清涼山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六
參考注釋
宛轉
(1) 圓場;圓成
店主八折了五兩銀子,沒處取討,索性做個宛轉。——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2) 輾轉
路宛轉石間。——《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宛轉而不臥
(3) 婉轉
溪流
山間的小股水流;溪水
仄徑
狹窄的小路。 明 許承欽 《夏仲自正覺寺游佛峪》詩:“羣躋幽壑巔,捫蘿遵仄徑。” 程善之 《自蕪湖至徽州道中》詩:“仄徑俯飛鳥,屢進乃旋止。”
青雲
(1) 比喻高官顯爵
平步青雲
(2) 舊時比喻道德高尚有威望
青雲之士
(3) 比喻隱居
形入紫闥,而意在青雲
(4) 天空
松篁
(1).松與竹。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池中起釣臺,池北亭, 郁 墓所在也,列植松篁於池側。” 前蜀 韋莊 《春愁》詩:“後庭人不到,斜月上松篁。” 宋 辛棄疾 《賀新郎·題趙兼善龍圖東山小魯亭》詞:“快滿眼,松篁千畝。把似渠垂功名淚,算何如、且作溪山主。”
(2).比喻堅貞的節操。 明 吳騏 《感時書事寄計子山陸孝曾》詩:“壯志清 河 洛 ,交情重 太行 。風濤為砥柱,冰雪見松篁。”
凌虛
升於空際。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華閣緣雲,飛陛凌虛,俯眺流星,仰觀八隅。” 宋 洪邁 《夷堅丁志·仙舟上天》:“仰空寓目,見一舟凌虛直上。”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游九鯉湖日記》:“忽有亭突踞危石,拔迥凌虛,無與為對。” 朱自清 《溫州的蹤跡》三:“所以如此,全由於岩石中間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裡,無可憑依,凌虛飛下,便扯得又薄又細了。”
淩虛:升向高空或高高地在空中。 三國 魏 曹植 《節游賦》:“建三臺於前處,飄飛陛以凌虛。” 晉 葛洪 《抱朴子·君道》:“剔腹背無益之毛,攬六翮凌虛之用。” 清 黃遵憲 《大阪》詩:“江山入眼花光媚,樓閣凌虛海氣豪。”
貝葉
古代 印度 人用以寫經的樹葉。亦借指佛經。 唐 玄奘 《謝敕賚經序啟》:“遂使 給園 精舍,併入提封;貝葉靈文,鹹歸冊府。” 元 榮肇 《原釋》:“如兇惡之徒,日誦貝葉之書,心藏蛇蠍之行,既死矣,以其能信佛,佛即引之而享天堂之樂。”
石頭
(1) 大小、形狀不定的礦物質凝結物;岩石
滾下山的石頭
(2) 石頭城,今之南京
野色
原野或郊野的景色。 唐 白居易 《冀城北原作》詩:“野色何莽蒼,秋聲亦蕭疏。” 宋 王安石 《見遠亭一絕上王郎中》詩:“野色軒楹外,霞光幾席間。”《醒世姻緣傳》第十四回:“朝外看那沿河景致……卻也有野色撩人。”
桃葉
(1). 晉 王獻之 愛妾名。《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桃葉歌》 郭茂倩 解題引《古今樂錄》:“ 桃葉 , 子敬 妾名…… 子敬 , 獻之 字也。” 宋 張敦頤 《六朝事跡·桃葉渡》:“ 桃葉 者, 王獻之 愛妾名也;其妹曰 桃根 。”
(2).借指愛妾或所愛戀的女子。 唐 皇甫松 《江上送別》詩:“隔筵 桃葉 泣,吹管杏花飄。” 宋 周邦彥 《三部樂·梅雪》詞:“倩誰摘取,寄贈情人 桃葉 。” 清 唐孫華 《賀王冰庵太守納姬》詩之一:“許迎 桃葉 久逡巡,誰道褰幃事果真。”
(3).指《桃葉歌》。 唐 張登 《上巳泛舟得遲字》詩:“《竹枝》游女曲,《桃葉》渡江詞。” 唐 孟郊 《答晝上人止讒作》詩:“俗侶唱《桃葉》,隱仙鳴桂琴。” 寧調元 《柬蛻庵》詩:“曾因姊妹吟《桃葉》,若為芳菲惜《柳枝》。”
(4).指 桃葉渡 。 清 方回 《訪張文峙王穆如有感》詩:“卜居 桃葉 鄰秋水,貪看梅花破曉煙。”
煙光
亦作“煙光”。1.雲靄霧氣。 唐 元稹 《飲致用神麴酒三十韻》:“雪映煙光薄,霜涵霽色冷。” 宋 黃庭堅 《題宗室大年畫》詩之一:“水色煙光上下寒,忘機鷗鳥恣飛還。” 金 元好問 《九月晦日玉村道中》詩:“煙光藏落景,山骨露清秋。” 清 於養志 《不寐》詩:“小苑煙光薄,疏簾月影清。”
(2).指春天的風光。 唐 黃滔 《祭崔補闕》:“ 閩 中二月,煙光秀絶。”
無實
(1).指植物不結子實。《禮記·月令》:“﹝孟秋之月﹞行春令,則其國乃旱。陽氣復還,五穀無實。”
(2).不真實;不誠實。《管子·明法解》:“以無實之言誅之,則姦臣不能無事貴重而求推譽,以避刑罰而受祿賞焉。”《楚辭·東方朔<七諫·自悲>》:“悲虛言之無實兮,苦眾口之鑠金。” 王逸 註:“讒言無誠,君不察也。” 金 元好問 《後飲酒》詩之二:“金丹換凡骨,誕幻若無實。”
(3).沒有實體。《史記·趙世家》:“乘飛龍上天不至而墜者,有氣而無實也。”
清涼
涼而使人清爽的
清涼的夜風吹拂著
意亦
(1).表示測度。大概,也許。 漢 張衡 《西京賦》:“及帝圖時,意亦有慮乎神祇,宜其可定以為天邑。”
(2).表示選擇。還是。《荀子·修身》:“不識步道者,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意亦有所止之與?”《戰國策·秦策二》:“誠病乎?意亦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