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七恨·其二·雨原文
六月一滴不沾土,連夜淋漓獨何苦。
紅蕉碧梧語葉上,黃茅屋漏那能補。
雞鳴嘐嘐天欲曙,況乃蕭條在羈旅,吁嗟恨爾之秋雨。
詩詞問答
問:秋宵七恨·其二·雨的作者是誰?答:李昱
問:秋宵七恨·其二·雨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李昱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昱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麌韻
參考注釋
六月
《詩·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國語·晉語四》:“ 秦伯 賦《六月》。” 韋昭 註:“《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業。《小雅》其詩云:‘王於出征,以匡王國。’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國。’此言 重耳 為君,必霸諸侯以匡佐天子。”後多用以指衛國定亂的正義之師。《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梁郊祀樂章》:“白日體無私,皇天輔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師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於是竿木羣興,風雲畢會,興六月之師,振九天之鋭。”
一滴
(1).液體的一個小點。舊題 漢 郭憲 《洞冥記》卷三:“剉以釀酒,名曰桂醪。嘗一滴,舉體如金色。” 唐 韓偓 《秋霖夜憶家》詩:“不知短髮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莖。” 宋 方鳳 《金華游錄》:“有卷石,小竅指面大,有水正滴竅中,名仙人硯滴。候片時,纔一滴。”
(2).一點兒,表示少量。《關尹子·四符》:“吾之精一滴無存亡爾,吾之神一歘無起滅爾。” 茅盾 《子夜》十七:“驀地,他站了起來,冷冷地獰笑。最後一滴力又回到他身上了。”
不沾
(1).得不到。
(2).方言。不行。 賀敬之 《秦洛正》第三場:“再聽你的就逼著我跳井啦!不沾!不沾!”
連夜
當晚那一夜
連夜動身
淋漓
(1) 液體濕濕地淌下,即流滴的樣子
淋漓不淨
(2) 形容痛快
淋漓肺腑之言
何苦
(1) 用反問語氣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句末多帶“呢”
你何苦為這點雞毛蒜皮的事跟他吵 ?
你又何苦不去試一試呢?
(2) 完全不必要——通常後加“呢”
生孩子的氣,何苦呢?
紅蕉
指紅色美人蕉。 唐 皇甫松 《憶江南》詞:“蘭燼落,屏上暗紅蕉。” 宋 孫道絢 《如夢令·宮詞》詞:“翠柏紅蕉影亂,月上朱欄一半。”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甘蕉》﹝集解﹞引 蘇頌 曰:“漸大則花出瓣中,極繁盛。紅者如火炬,謂之紅蕉。” 清 趙翼 《題<嶺南物產圖>六十二韻》:“紅蕉宜綺疏,幽蘭稱空谷。”
碧梧
(1).綠色的梧桐樹。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八:“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明 劉基 《調笑令》詞之二:“簾捲,簾捲,人與碧梧俱晚。”
(2).比喻美好的才德或英俊的儀態。 唐 韓愈 《殿中少監馬君墓誌》:“退見少傅,翠竹碧梧,鸞鵠停峙,能守其業者也。” 清 許思湄 《與趙南湖書》:“久不見碧梧翠竹之姿,每於月白風清,輒深神往。”
茅屋
用蘆葦、稻草等苫蓋屋頂的簡陋房子
那能
方言。怎么樣。
出處:章炳麟 《新方言·釋詞》:“凡諸形狀皆謂之態,亦謂之能; 蘇州 問何如曰那能,那即若字,能即態字,猶通語言曾(俗作怎)么樣矣。”
例句:殷夫 《監房的一夜》:“ 小王 說:‘老和尚後來那能了呢?’說著笑了。”
雞鳴
(1).雞叫。常指天明之前。《詩·鄭風·風雨》:“風雨淒淒,雞鳴喈喈。” 南朝 宋 鮑照 《行藥至城東橋》詩:“雞鳴關吏起,伐鼓早通晨。” 清 顧炎武 《燕中贈錢編修秉鐙》詩:“ 燕 市雞鳴動客輪,九門馳道足黃塵。” 魯迅 《秋夜有感》詩:“中夜雞鳴風雨集,起然菸捲覺新涼。”
(2).《世說新語·賞譽》“ 劉琨 稱 祖車騎 為朗詣” 劉孝標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逖 ( 祖逖 )與司空 劉琨 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與 琨 同辟 司州 主簿,情好綢繆,共被而寢。中夜聞雞鳴,俱起,曰:‘此非惡聲也。’每語世事,則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共起,吾與足下相避中原耳。’”事又見《晉書·祖逖傳》。後以“雞鳴”為身逢亂世當及時奮起之典。 唐 李白 《宣城送劉副使入秦》詩:“虎嘯俟騰躍,雞鳴遭亂離。”
嘐嘐
形容志大而言夸。《孟子·盡心下》:“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趙岐 註:“嘐嘐,志大言大者也。”《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韋蘇州》引 宋 蔡寬夫 《詩話》:“其氣格殆不減二人,非 唐 中葉以來嘐嘐以詩鳴者可比。” 清 魏源 《李希廉墓志銘》:“負斐然之狂,邁嘐嘐之志,卒歸反求,能自得師。”
象聲詞。多指動物叫聲。 唐 柳宗元 《游朝陽岩遂登西亭二十韻》:“晨雞不余欺,風雨聞嘐嘐。” 宋 蘇軾 《黠鼠賦》:“嘐嘐聱聱,聲在橐中。” 清 唐孫華 《六月初一日初聞蟬聲》詩:“嗟汝飲露腹,嘐嘐復何求?”
況乃
亦作“況乃”。亦作“況廼”。 1.恍若,好像。 南朝 宋 謝靈運 《游赤石進帆海》詩:“周覽倦瀛壖,況乃陵窮髮。” 唐 杜甫 《江邊星月》詩之一:“餘光隱更漏,況乃露華凝。” 唐 元稹 《和樂天秋題曲江》:“況乃江楓夕,和君《秋興》詩。”
(2).何況;況且;而且。《後漢書·王符傳》:“以罪犯人,必加誅罰,況乃犯天,得無咎乎?”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臨海嶠初發彊中作與從弟惠連見羊何共和之》:“茲情已分慮,況廼協悲端。” 宋 王安石 《酬沖卿月晦夜有感》詩:“夜雲不見天,況乃星與月。”
蕭條
經濟成長退縮
經濟蕭條
羈旅
亦作“羇旅”。1.寄居異鄉。《左傳·莊公二十二年》:“ 齊侯 使 敬仲 為卿,辭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 杜預 註:“羇,寄;旅,客也。”《史記·陳杞世家》:“羈旅之臣,幸得免負擔,君之惠也。” 唐 韓愈 《又與柳中丞書》:“夫遠徵軍士,行者有羇旅離別之思,居者有怨曠騷動之憂。” 宋 陸游 《六言》詩之四:“壯歲京華羈旅,暮年湖海清狂。”
(2).指客居異鄉的人。《周禮·地官·遺人》:“野鄙之委積,以待羇旅。” 鄭玄 註:“羇旅,過行寄止者。”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涉務》:“ 江 南朝士,因 晉 中興,南渡 江 ,卒為羈旅。”《資治通鑑·晉惠帝太安二年》:“ 機 以羇旅事 穎 ,一旦頓居諸將之右, 王粹 等心皆不服。” 清 龔自珍 《台城路·同人皆詗知余近事》詞:“ 吳 棉已把桃笙換,流光最驚羈旅。”
吁嗟
(1).嘆詞。表示憂傷或有所感。《楚辭·卜居》:“吁嗟嘿嘿兮,誰知吾之廉貞。”《文選·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詩>》:“平生仰令圖,吁嗟命不淑。” 李善 注引 薛君 《韓詩章句》:“吁嗟,嘆辭也。” 陳毅 《感事書懷》詩:“吁嗟我與汝,滄海之一粟。”
(2).嘆詞。表示讚美。 明 黃溥 《閒中今古錄》:“至今兒孫主沙漠,吁嗟 趙 氏何其隆!” 清 黃遵憲 《紀事》詩:“吁嗟 華盛頓 ,及今百年矣。”
(3).哀嘆;嘆息。《孔子家語·執轡》:“民惡其殘虐,莫不吁嗟。” 漢 王符 《潛夫論·救邊》:“一人吁嗟,王道為虧。” 唐 寒山 《詩》之二○四:“世人何事可吁嗟,苦樂交煎勿底涯。”《剪燈新話·秋香亭記》:“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辭。”《紅樓夢》第三五回:“那鸚哥便長嘆一聲,竟大似 黛玉 素日吁嗟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