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遊詩八首·其一·曲江原文
賜沐逢修禊,宜春歲歲游。
傳呼夾城仗,早御望仙樓。
捧劍金人曲,凌波綵鷁舟。
新蒲將細柳,蕭瑟至今愁。
詩詞問答
問:城南遊詩八首·其一·曲江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城南遊詩八首·其一·曲江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城南遊詩八首·其一·曲江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尤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十
參考注釋
賜沐
給予休假。 明 汪道昆 《遠山戲》:“自家京兆尹 張敞 是也。早起趨朝,正逢賜沐,重以細君嬿婉,兼之淑景舒遲,退食自公。”
修禊
古代民俗於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 三國 魏 以後始固定為三月初三)到水邊嬉戲,以祓除不祥,稱為修禊。《世說新語·企羨》“ 王右軍 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 劉孝標 注引 晉 王羲之 《臨河敘》曰:“ 永和 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 會稽 山陰 之 蘭亭 ,修禊事也。” 宋 張耒 《和周廉彥》詩:“修禊 洛 濱期一醉,天津春浪緑浮堤。” 冰心 《寄小讀者》二三:“三月三日是古人修禊節,也便是我們絕好的野餐時期。流觴曲水,不但仿古人餘韻,而且有趣。”按古人臨水修禊不只行於春季三月,亦有行於秋季七月者,然以春禊為常。參閱《宋書·禮志二》。
宜春
(1).適宜於春天;適應春天。 唐 施肩吾 《春日餐霞閣》詩:“灑水初晴物候新, 餐霞閣 上最宜春。” 後蜀 閻選 《八拍蠻》詞:“憔悴不知緣底事,遇人推道不宜春。” 郁達夫 《將之日本別海裳》詩之三:“知儂棹向 吳江 過,託買宜春半幅裳。”
(2).指 宜 *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蹷 石闕 ,歷 封巒 ,過 鳷鵲 ,望 露寒 ,下 棠棃 ,息 宜春 。” 郭璞 註:“ 宜春 ,宮名,在 渭 南 杜縣 東。”《漢書·東方朔傳》:“北至 池陽 ,西至 黃山 ;南獵長 楊 ,東遊 宜春 。” 顏師古 註:“ 宜春 ,宮也,在 長安 城東南。” 唐 王維 《登樓歌》:“卻瞻兮 龍首 ,前眺兮 宜春 。”參見“ 宜 * ”。
(3).舊時立春及春節所剪或書寫的字樣。民間與宮中將其貼於窗戶、器物、彩勝等之上,以示迎春。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立春之日,悉剪綵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唐 崔道融 《春閨》詩之二:“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遼史·禮志六》:“立春,婦人進春書,刻青繒為幟,像龍御之,或蟾蜍,書幟曰‘宜春’。” 清 陳維崧 《齊天樂·早春壽魏塘柯素培先生》詞:“小樓人倚,梅花天氣,正院貼‘宜春’,釵搖燕子。”《廿載繁華夢》第十六回:“過了祀灶之期,不久又是除夕,家家貼起‘宜春’。” 郁達夫 《立春日》詩:“閒來剪個‘宜春’字,貼上蘭花小瓦盆。”
(4).指 宜春院 。 唐 杜甫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序》:“自高頭 宜春 梨園 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舞女,曉是舞者, 聖文神武皇帝 初, 公孫 一人而已。” 清 余懷 《<板橋雜記>序》:“餘生也晚,不及見南部之煙花, 宜春 之子弟。”參見“ 宜春院 ”。
傳呼
通知受話人去接電話
傳呼電話
夾城
(1).猶夾寨。《新五代史·唐太祖家人傳·唐神閔敬皇后劉氏》:“ 莊宗 攻 梁 軍於夾城。”
(2).兩邊築有高牆的通道。《舊唐書·玄宗紀上》:“﹝ 開元 二十年六月﹞遣 范安及 於 長安 廣 萬花樓 ,築夾城至 芙蓉園 。” 清 洪昇 《長生殿·雨夢》:“喜聽説如花貌猶兀自現在人間,當面堪邀;忙教潛出了御苑內夾城復道。”
仙樓
指皇宮中的樓閣。 唐 岑羲 《奉和春日幸望 * 應制》:“南山近壓仙樓上,北斗平臨御扆前。”
金人
銅人
鑄以為金人十二。——漢· 賈誼《過秦論》
凌波
(1) 急速奔流的水波
(2) 形容女子腳步輕盈,飄移如履水波
凌波而至
鷁舟
船頭畫有鷁鳥圖像的船;亦泛指船。《晉書·張協傳》:“乘鷁舟兮為水嬉,臨芳洲兮拔靈芝。” 唐 李商隱 《南潭上宴集以疾後至因而抒情》詩:“鷁舟縈遠岸,魚鑰啟重關。”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偕計》:“況因 麟 紱 兩兒觀光上國,故此鷁舟千里,衝浪 長江 。”
細柳
(1).初生的嫩柳條。《西京雜記》卷四:“ 枚乘 為《柳賦》,其辭曰:‘……階草漠漠,白日遲遲。於嗟細柳,流亂輕絲。’” 漢 劉楨 《贈徐幹》詩:“細柳夾道生,方塘含清源。” 唐 杜甫 《哀江頭》詩:“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緑?”
(2).指日落之處。 漢 王充 《論衡·說日》:“儒者論日,旦出 扶桑 ,暮入 細柳 。 扶桑 東方地, 細柳 西方野也。”
(3).地名。在今 陝西省 鹹陽市 西南 渭河 北岸。有 細柳倉 ,即 漢 周亞夫 屯軍處。
(4).見“ 細柳營 ”。
(5).觀名。在今 陝西省 西安市 西南。《漢書·司馬相如傳上》:“登 龍臺 ,掩 細柳 。” 顏師古 注引 郭璞 曰:“觀名也,在 昆明池 南也。”
蕭瑟
(1) 草木被秋風吹襲的聲音
秋風蕭瑟。——《樂府詩集·曹操·步出夏門行》
(2) 寂寞淒涼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無音信
(2) 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