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作者:蔡珪 朝代:宋代

感寓原文

九官名世人,製作歸一夔。

達樂不達禮,漢儒言足嗤。

古人寓意耳,結髦持鍛錘。

俗子未易識,絕藝聊相推。

坐令編簡門,亦以專門奇。

堂堂張長史,楷妙世莫知。

謂予言不信,願視郎官碑。

詩詞問答

問:感寓的作者是誰?答:蔡珪
問:感寓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支韻

2. 奇疑作期

參考注釋

官名

舊時指人的正式名字;大名

世人

世上的人;普通人

世人皆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宋· 周敦頤《愛蓮說》

製作

(1) 製造

製作玩具

(2) 指寫作

(3) 制度

定製作

歸一

亦作“ 歸壹 ”。1.統一;一致。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致化歸一,分教斯五。” 宋 蘇軾 《申省乞罷詳定役法狀》:“所貴議論歸一。” 宋 葉適 《同安縣學朱先生祠堂記》:“及 董仲舒 稍推明之,與人主意合,則雜家異學始絀,而歸壹於 孔 氏矣。”《元代白話碑集錄》附錄一《重編百丈清規聖旨》:“教 大龍翔集慶寺 笑隱長老 為頭,揀選有本事的和尚,好生校正歸一者。”

(2).猶規矩。 元 李壽卿 《度柳翠》第一折:“我怎生不歸一?我是第一個歸一的人。”

達樂

(1).通曉樂理。《詩·周南·關雎序》“聲成文謂之音” 毛 傳“聲成文者,宮商上下相應” 唐 孔穎達 疏:“取彼歌謡,播為音樂,或辭是而意非,或言邪而志正,唯達樂者曉之。” 南唐 李煜 《昭惠周后誄》:“審音者仰止,達樂者興嗟。”

(2).天下通用的樂歌。 姚華 《曲海一勺·明詩》:“《風》、《雅》、《頌》謂之達樂,燕、享、祀謂之達禮。”

達禮

(1).通行的禮儀。《禮記·檀弓下》:“葬於北方北首, 三代 之達禮也。”《韓詩外傳》卷四:“《韶》用乾戚,非至樂也; 舜 兼二女,非達禮也。” 唐 皮日休 《讀<韓詩外傳>》:“如以 舜 兼二女,非達禮也,則 堯 之世,其禮未定,不當責也又宜矣。” 宋 宋祁 《郭稹不應為嫁母持服議》:“故三年之喪,雖天下達禮,至於情文相稱,必降殺從宜。” 姚華 《曲海一勺·明詩》:“《風》、《雅》、《頌》謂之達樂,燕、享、祀謂之達禮。”

(2).具備。《禮記·樂記》:“孰亨而祀,非達禮也。” 鄭玄 註:“達,具也。”

(3).通曉禮義。《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 賀生 達禮之宗, 蔡公 儒林之亞。” 李善 註:“《晉中興書》曰:‘ 賀循 ,字 彥先 ,博覽羣書,尤明三《禮》。’”

(4).懂得禮節、禮貌。 明 馮夢龍 《萬事足·見子生嗔》:“我與你一向相敬如賓,以為你知書達禮之人也。” 明 馮夢龍 《 * 關·俞公訓女》:“達禮知書,秉 伯姬 之雅操;填詞染翰,追 班氏 之才華。”

古人

泛指前人,以區別於當世的人

寓意

寄託或蘊含的意旨或意思

寓意深遠

鍛錘

(1) 一種用來將金屬錘擊成鍛件的錘

(2) 用來錘打大鑿或敲打金屬用的一種小型手用鍛錘

(3) 一種機動工具,常用金屬塊或鑽頭代替錘頭(如打樁,錘擊或鍛打金屬,或打碎岩石表面)

俗子

俗人

凡夫俗子

未易

不易;難於。 漢 司馬遷 《報任安書》:“僕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夫街談巷説,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 清 趙翼 《甌北詩話·韓昌黎詩》:“今觀諸聯句詩,凡 昌黎 與 東野 聯句,必字字爭勝,不肯稍讓……要之二人工力悉敵,實未易優劣。”

絕藝

絕技,極高超的技藝

相推

(1).互相推移。《易·繫辭下》:“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清 侯方域 《姑射何高》詩:“春秋自運,日月相推,於古聖賢,而為土灰。”

(2).彼此推背而行。極言擁擠。《莊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3).互相推讓。《南齊書·王奐傳》:“ 晏 位遇已重,與 奐 不能相推。”

坐令

猶言致使;空使。 唐 韓愈 《贈唐衢》詩:“胡不上書自薦達,坐令四海如 虞 唐 ?” 明 劉基 《結交行》:“寧知嫌隙翻掌成,坐令衽席生戈兵!” 丘逢甲 《汕頭海關歌》:“坐令洋貨日報關,萬巧千奇無不備。”

編簡

書籍,多指史冊

專門

(1) 獨立門戶,自成一家。亦指某一門學問

專門家

(2) 專一從事某事或研究某門學問

專門為兒童寫的故事

(3) 專長

專門人才

堂堂

(1) 形容盛大

人獅驚嶽嶽,王廟憶堂堂。——郭沫若《訪埃雜吟》

曰:“寡人將去此堂堂國者而死乎!”——《晏子春秋》

(2) 形容容貌莊嚴大方

儀表堂堂

(3) 形容志氣宏大

我們是新一代的堂堂青年,還怕這一點困難嗎?

(4) 陣式或氣勢很大

堂堂的軍樂隊走過去了

長史

官名。秦置。西漢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屬官均設長史,後歷代相沿

尚書長史。——諸葛亮《出師表》

孫權長史。——《資治通鑑》

長史張昭

不信

(1).不相信。《書·湯誓》:“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孔穎達 疏:“汝無得不信我語。” 宋 曾鞏 《南湖行》之一:“生長江湖樂卑濕,不信中州天氣和。” 元 關漢卿 《救風塵》第二折:“不信好人言,必有悽惶事。”

(2).不誠實;不信實。《詩·小雅·蒼伯》:“慎爾言也,謂爾不信。”《史記·穰侯列傳》:“夫 三晉 之相與也, 秦 之深讎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為不信,不為無行。”

(3).猶言難道。《水滸傳》第六回:“胡説!這等一個大去處,不信沒齋糧?”

郎官

(1).謂侍郎、郎中等職。 秦 代置郎中令,為皇帝左右親近的高級官員。屬官執掌護衛陪從、隨時建議等。 西漢 因 秦 制不變。 東漢 以尚書台為行政中樞。其分曹任事者為尚書郎,職權範圍擴大。 魏 、 晉 、 南北朝 時期,尚書郎官之制,略同於 漢 。 隋 分郎官為侍郎與郎。 唐 六部郎官,郎中之外,更置員外郎。 唐 以後郎官的設定,基本上無大變革。《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袁盎 曰﹞‘且陛下從 代 來,每朝,郎官上書疏,未嘗不止輦受其言。’”《後漢書·明帝紀》:“ 館陶公主 為子求郎,不許,而賜錢千萬。﹝帝﹞謂羣臣曰:‘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 * 受其殃,是以難之。’”《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裴安卿 做了郎官幾年,陞任 襄陽 刺史。”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六·歷代郎官》。

(2).湖名。在 漢陽城 東南。 宋 姜夔 《清波引》詞序:“予久客 古沔 …… 郎官 、 大別 之幽處,無一日不在心目間。”參見“ 郎官湖 ”。

(3).指郎位星。 清 孫枝蔚 《式廬詩為石仲昭明府訪方爾止處士而作》:“江天昨夜寒偏甚,忽有郎官過少微。”參見“ 郎位 ”。

詩詞推薦

感寓原文_感寓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