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廓(爾字作一讀)喀所進貝葉經用己卯詠貝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戊申藏事費親裁,廓喀歸誠息戰賅。

爰以錦函進葵表,先之貝葉出蓮台。

痕都別部隔遙遠,信使昨年始到來。

因識一仁物可格,似勝千旅力為摧。

番僧有目迷空霧,梵帙無聲演法雷。

卻與舊藏成合璧,三乘於是絜宗荄。

詩詞問答

問:《詠廓(爾字作一讀)喀所進貝葉經用己卯詠貝葉經詩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排律 押灰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五十一

2. 爾字作一讀

參考注釋

戊申

六十甲的第四十五位

戊申晦。(此指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清· 姚鼐《登泰山記》

歸誠

(1).謂對人寄以誠心。 宋 蘇軾 《黃州安國寺記》:“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

(2).猶歸順,投誠。《北齊書·叱列平傳》:“ 平 常慮危禍,會 高祖 起義, 平 遂歸誠。”《陳書·虞荔傳》:“ 高祖 平 侯景 , 寄 勸令自結, 寶應 從之,乃遣使歸誠。” 清 薛福成 《審機》:“今乘 永福 歸誠於我,撫而用之,彼當惟命是聽。”

貝葉

古代 印度 人用以寫經的樹葉。亦借指佛經。 唐 玄奘 《謝敕賚經序啟》:“遂使 給園 精舍,併入提封;貝葉靈文,鹹歸冊府。” 元 榮肇 《原釋》:“如兇惡之徒,日誦貝葉之書,心藏蛇蠍之行,既死矣,以其能信佛,佛即引之而享天堂之樂。”

蓮台

蓮座

別部

(1).猶偏師。主力部隊之外協同作戰的部隊。《後漢書·南匈奴傳》:“ 馮柱 復分兵追擊其別部,斬首四千餘級。”

(2).氏族的分支。《新唐書·突厥傳上》:“其別部典兵者曰設,子弟曰特勒,大臣曰葉護。”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五節:“ 突厥 之別部及 奚 、 契丹 、 靺鞨 降 胡 、 高麗 隸 河北 者,為府十四、州四十六。”

遙遠

遼遠;長遠

遙遠的未來

信使

(1).使臣,使者。奉派擔任使命或傳達訊息、遞送書信的人。 漢 司馬相如 《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南史·徐文盛傳》:“ 文盛 深德 景 ,遂密通信使,都無戰心,眾鹹憤怨。” 孫中山 《統一中國非北伐不為功》:“信使往返,不絶於道。”

(2).外交信使的簡稱。指由一國政府派遣而持有特別護照的遞送外交郵袋或外交檔案的人員。

昨年

去年。 明 張居正 《陳六事疏》:“即如昨年,皇上以虜賊內犯,特勑廷臣,集議防虜之策。” 魯迅 《集外集拾遺·今春的兩種感想》:“昨年 東北 事變詳情我一點不知道。”

到來

(1) 按時接近或即將臨近

下班時間終於到來

(2) ;來到

旅力

(1).膂力,體力。《書·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 孫星衍 疏:“旅,即‘膂’省文。” 南朝 梁 何遜 《聊作百一體》:“傭畊乏旅力,倚市憚劬勞。”《新唐書·哥舒翰傳》:“ 翰 有奴曰 左車 ,年十六,以旅力聞。” 宋 王安石 《乞宮觀表》:“苟旅力之可陳,豈餘生之足惜。”

(2).出力,盡力。《漢書·翟方進傳》:“烏虖!害其可不旅力同心戒之哉!”《後漢書·班固傳》:“宜亦勤恁旅力,以充厥道。” 三國 魏 邯鄲淳 《魏受命述》:“帥義翼 漢 ,奉禮不越,旅力戮心,茂亮洪烈。”

番僧

即喇嘛僧。指西番之僧。《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當時有一番僧,法名 渾壽羅 ,到此 武林郡 雲遊。”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塞上六歌》:“因扮諸佛排闥以入而打之,故名之曰打鬼。今京師番僧寺,上元除夕亦為之。”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喇嘛打鬼》:“又以小番僧名 班第 者,衣彩胄,戴黑白頭盔,手執綵棒,隨意揮灑自如。”

迷空

布滿天空。迷,通“ 彌 ”。 宋 秦觀 《沁園春·春思》詞:“宿靄迷空,膩雲籠日,晝景漸長。” 宋 楊纘 《八六子·牡丹次白雲韻》詞:“但暗水、新流芳恨,蝶淒蜂慘,千林嫩緑迷空。”《蕩寇志》第一三二回:“關上驀然煙霧迷空,三關上有兵馬喊聲。”

梵帙

指佛經卷冊。 元 吳師道 《李龍眠<蓮社圖>》詩:“休吟散梵帙,風鑪薦寒泉。”

無聲

沒有一點聲音

無聲無息

法雷

佛教語。謂佛法如雷,能驚覺群迷,故稱。 南朝 梁簡文帝 《南郊頌序》:“廣行四等,被慈雨於枯眼;大闡三明,驚法雷於羣夢。”

合璧

古稱日月同升為日月合璧。是祥瑞的徵兆。後世稱會合雙方的長處,吸取兩者的精華

中西合璧

三乘

三乘車。每乘四馬。 殷 商 時為下大夫的儀制。《禮記·少儀》:“貳車者,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鄭玄 註:“此蓋 殷 制也。”

(1).佛教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和大乘(菩薩乘)。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亦泛指佛法。《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俢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乃可登佛境矣。”《西遊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潘飛聲 《甘露寺》詩:“荒苔佛座參三乘,老樹僧房坐六朝。”

(2).道教語。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屬洞真部;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屬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屬洞神部。《雲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詳觀四輔。”

於是

緊接上事之後並由於上事而出現某種結果

詩詞推薦

詠廓(爾字作一讀)喀所進貝葉經用己卯詠貝原文_詠廓(爾字作一讀)喀所進貝葉經用己卯詠貝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