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章較明為平,處事亦詳審。
觀其戒俗吏,安靜無忘諗。
行秋觀收穫,貴脫粟瓢飲。
封外戚為孝,小節傷之甚。
終於竇梁橫,預政由椒寢。
履霜堅冰至,羲經訓宜凜。
詩詞問答
問:《全韻詩上去入聲七十六首·其二十六·漢章帝》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寢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十九
2. 去聲
參考注釋
較明
明顯,明白。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慕賢》:“何況操履藝能,較明易習者也。” 王利器 集解:“《史記·伯夷列傳》:‘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索隱》:‘較,明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自《春秋》標 齊 言之傳,《離騷》目《楚辭》之經,此蓋其較明之初也。”
處事
(1).辦事。《左傳·文公十八年》:“先君 周公 制 周 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國語·魯語下》:“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 唐 韓愈 《興元少尹房君墓誌》:“﹝ 房武 ﹞歷十二官,處事無纖毫過差。” 沙汀 《淘金記》四:“一個人信用要緊,我們又是才到社會上來處事的。”
(2).六書之一。即指事。《周禮·地官·保氏》“五曰六書”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 曰:“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 孫詒讓 正義引 許慎 《<說文解字>敘》:“《周禮》八歲入國小,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參見“ 指事 ”。
詳審
(1).安詳慎重。《漢書·霍光傳》:“ 光 為人沉靜詳審。”
(2).周詳審慎。 漢 王充 《張衡·問孔》:“夫賢聖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音,安能皆是?” 唐 劉知幾 《史通·因習》:“凡為史者,苟能識事詳審,措辭精密……斯庶幾可以無大過矣。” 清 張之洞 《讀古人文集》:“文以國朝 姚鼐 《古文辭類纂》最為善本,為其體例分明,評點精妙,校讎詳審。”
(3).詳細審察。 唐 魏徵 《遺表稿》:“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惟見其惡,愛者惟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審。” 明 王守仁 《大學問》:“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詳審精察之,而能慮矣。” 郭沫若 《蒲劍集·“民族形式”商兌》:“與其空談,不如詳審事實。”
俗吏
才智凡庸的官吏。 漢 賈誼 《治安策》:“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俗吏之所務,在於刀筆筐篋,而不知大體。”《漢書·兒寬傳》:“異日, 湯 見上。問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誰為之者?’ 湯 言 兒寬 。” 清 錢謙益 《福建泉州府知府趙士許授中憲大夫制》:“爾為郡一出於仁人、學士之為,而絶去鄙儒、俗吏之習,其亦有前政之思乎?” 郭沫若 《革命春秋·歸去來·達夫的來訪》:“我看 達夫 的使命依然是做個文藝作家,與其為俗吏式的事務所糾纏,倒應該隨時隨地去豐富自己的作家的生命。”
安靜
沒有聲音,沒有吵鬧和喧譁
周圍安靜極了,沒有城市汽車的噪音,沒有購貨人流的喧囂
脫粟
粗糧,只脫去穀皮的粗米。
布袍脫粟。——清· 張廷玉《明史》
瓢飲
(1).語出《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 也不改其樂。”原謂以瓢勺飲水。後用以喻生活簡樸。《後漢書·章帝紀》:“動務省約,但患不能脫粟瓢飲耳。” 唐 杜甫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瓢飲唯三徑,巖樓在百層。” 清 巢鳴盛 《題匏杯》詩:“ 回 也資瓢飲,悠然見古風。”
(2).指瓢勺之類的飲器。 清 杜岕 《永寧寺試泉》詩:“再游期獨往,瓢飲掛衣襟。”
封外
天子或諸侯的領地之外。亦指國境之外。《荀子·正論》:“封外侯服。” 楊倞 註:“畿外也。”《韓非子·亡徵》:“境內之傑不事,而求封外之士。”《太平廣記》卷四○二引 唐 戴孚 《廣異記·徑寸珠》:“ 胡 載石出封外,剖得徑寸珠一枚。”
小節
(1) 無關大局的瑣碎事情或問題
不拘小節
(2) 瑣碎的或微不足道的事情
終於
(1) 表示下文是最終出現的情況
改革終於開始了
(2) 畢竟
他終於是人,缺點是難免的
預政
參與國家大事。《東觀漢記·明帝紀》:“外戚預政,上濁明主,下危臣子。” 宋 陸游 《南唐書·李貽業傳》:“ 烈祖 晏駕,大臣欲奉 宋後 臨朝…… 貽業 獨奮曰:‘此姦人所為也。大行常謂婦人預政,亂之本也。’” 清 唐孫華 《長椿寺拜瞻明慈聖李太后御容恭賦四十韻》:“調元歸保傅,預政戒中涓。”
椒寢
(1).后妃所居的宮寢。 明 陸采 《明珠記·巡陵》:“君心別,妾命浮,玉顏漂泊幾時休。花宮閉,椒寢幽,琵琶彈怨向邊州。” 清 趙翼 《慈元殿》詩:“中土無家寄海隅,數椽椒寢莽榛蕪。”
(2).指皇后。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一:“屬者椒寢未繁,前星不耀,孤立無助,有識寒心。”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宗藩·立儲儀注》:“按 英宗 冊立最幼,尚未及百日,命名之期,蓋 宣廟 急欲 孝恭 正椒寢之位,所謂母以子貴也。”
履霜堅冰
《易·坤》:“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後以“履霜堅冰”比喻事態逐漸發展,將有嚴重後果。《魏書·釋老志》:“始知祖宗叡聖,防遏處深,履霜堅冰,不可不慎。”《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臣恐履霜堅冰,積小成大,請重鞠 正義 死由,雪冤氣於幽泉,誅姦臣於白日。”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三:“伏維陛下留神聽覽,念 藝祖 創業之難,思履霜堅冰之戒,今日冰已堅矣,非獨履霜之漸。” 梁啓超 《亞洲地理大勢論》:“先之以告誡,繼之以警懼,天或者其深有望於 中國 人種,而示以履霜堅冰之漸,教以前車覆轍之鑑也。”
經訓
經籍義理的解說。 漢 蔡邕 《上封事陳政要七事》:“諸生競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偶俗語,有類俳優。”《後漢書·鄭玄傳論》:“王父 豫章君 ( 范寧 )每考先儒經訓,而長於 玄 ,常以為 仲尼 之門不能過也。” 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詩:“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