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耕者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桃源耕者原文

桃源耕者存古風,千畝合作眾力攻。

彼此藉助相通融,不勞長官頻課農。

鳴鑼呼召群來從,閭閻親睦和氣濃。

渡河經川舟可通,閱堤策騎欣初逢。

兩浙三吳回憶中,山容水態春翹紅。

不無寄興吟題重,未若茲者愜予衷。

不知有漢敦厖崇,泉明記豈徒鑿空。

寰宇如是信大公,垂裳南面正已恭。

但思民欲難強同,力田任恤俗化隆,為爾更切祈年豐。

詩詞問答

問:桃源耕者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桃源耕者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一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七

參考注釋

桃源

(1).“ 桃花源 ”的省稱。 南朝 陳 徐陵 《山齋詩》:“桃源驚往客,鶴嶠斷來賓。” 唐 杜甫 《北征》詩:“緬思桃源內,益嘆身世拙。” 明 張煌言 《贈盧牧舟大司馬》詩:“ 并州 正有來蘇望,忍説桃源可避 秦 。” 鄒韜奮 《萍蹤憶語》二八:“他們缺乏相當的娛樂, * 也是一條出路。所以有許多都在這裡面尋覓他們的桃源。”參見“ 桃花源 ”。

(2).指 桃源洞 。 唐 李涉 《贈長安小主人》詩:“仙路迷人應有術, 桃源 不必在深山。” 元 任昱 《清江引·題情》曲:“ 桃源 水流清似玉,長恨因緣誤。”參見“ 桃源洞 ”。

(3). 宋 時 臨安縣 嘉會門 外 泠水峪 ,夾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稱 桃源 ,為都人游集之地。 蘇軾 《介亭餞楊傑次公》詩“丹青明滅 風篁嶺 ,環佩空響 桃花源 ” 查慎行 注引 元 潛說友 《鹹淳臨安志》:“ 泠水峪 在 嘉會門 外,夾山多桃花,中有流水,為城南勝概,舊呼 桃源 ,遊人多集焉。”

古風

(1) 古人之風。指質樸淳古的習尚、氣度和文風,也指質樸的生活作風

這個山村的人衣冠簡樸,古風猶存

(2) 詩體名。即古詩、古體詩

千畝

春秋 時地名,在今 山西 介休縣 南。《左傳·桓公二年》:“其弟以 千畝 之戰生,命之曰 成師 。” 杜預 註:“ 西河 介休縣 南有地名 千畝 。”《國語·周語上》:“三十九年,戰於 千畝 ,王師敗績於 姜氏 之 戎 。”一說 千畝 之地有二:一為 周 地,見《國語·周語上》;一為 晉 地,見《史記·晉世家》。參閱 清 齊召南 《春秋左氏傳註疏考證》。

合作

(1)

(2) 二人或多人一起工作以達到共同目的;聯合作戰或操作

他們兩人合作寫劇本

(3) 給敵人幫助,通常指自願如此

與敵人合作

眾力

(1).眾人之力。《書·湯誓》:“ 夏王 率遏眾力,率割 夏 邑。”《管子·君臣下》:“故智者假眾力以禁強虐,而暴人止。” 唐 杜甫 《石犀行》:“修築隄防出眾力,高擁木石當清秋。” 元 方回 《秋大熱上七里灘》詩:“一檣合眾力,至數十輩俱。”

(2).特指兵力。《南史·張暢傳》:“ 彭城 眾力雖多,軍食不足。”《宋書·殷孝祖傳》:“時普天同逆……鹹欲奔散。 孝祖 忽至,眾力不少,並傖 楚 壯士,人情於是大安。”

彼此

對稱詞。指你我、雙方,那個和這個

彼此錯雜。——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軍中之將,各有彼此。——《資治通鑑》

藉助

憑藉別人或事的幫助以達到目的

寡君是以願藉助焉。——《左傳·襄公四年》

藉助他的指導,我才自修完了大學課程

通融

(1) 破例遷就;給方便於人

他會通融你的

(2) 指短時借錢

通融我一百元如何

長官

舊指地位高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課農

(1).督責務農。《魏書·太祖紀》:“ 登國 元年……二月,幸 定襄 之 盛樂 。息眾課農。”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四:“ 湯潛菴 巡撫 江蘇 ,《出郭》云:‘按部雨餘香稻熟,課農花發曉雲輕。’人言公理學名儒,何詩之清婉也?”

(2).學習務農。 明 徐光啟 《先考事略》:“嘗業賈,不肯屑瑟計會,復謝去,間課農學圃自給。”

鳴鑼

敲打銅鑼。常用以警眾、聚眾。《元史·刑法志四》:“諸軍官鳩財聚眾,張設儀衛,鳴鑼擊鼓,迎賽神社,以為民倡者,笞五十七。” 郭燦東 《黃巢》第三章七:“ 王處存 便命鳴鑼收軍。”

呼召

呼喚;召喚。《三國志·魏志·袁紹傳》“以大將軍掾為侍御史” 裴松之 注引 漢 王粲 《英雄記》:“ 袁本初 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 宋 趙昇 《朝野類要·差除》:“欲見宰直者,具名刺門狀……候呼召隨引參見。” 元 鄧玉賓 《粉蝶兒》套曲:“比著他有使命向門前呼召,諕的早吃丕丕的膽顫心搖。” 巴金 《秋》二十:“那是一種呼召,一種鼓舞。”

閭閻

(1).里巷內外的門。後多借指里巷。《史記·平準書》:“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 唐 白居易 《湖亭望水》詩:“岸沒閭閻少,灘平船舫多。” 清 薛福成 《應詔陳言疏》:“以臣所見,閭閻十室九空,而百物昂貴,小民奔走拮据,艱於生計。”

(2).泛指民間。《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論》:“ 甘茂 起 下蔡 閭閻,顯名諸侯,重彊 齊 楚 。”《梁書·處士傳·何胤》:“頃者學業淪廢,儒術將盡,閭閻搢紳,尠聞好事。”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五:“皆言衣食於官久,不願為農,又皆習弓刀,一旦散之閭閻,必皆為盜賊。” 章炳麟 《駁建立孔教議》:“未嘗普施閭閻,貤及謡俗。”

(3).借指平民。《史記·李斯列傳論》:“ 李斯 以閭閻歷諸侯,入事 秦 。” 唐 劉禹錫 《同州謝上表》:“閭閻凋瘵,遠近共知。” 孫中山 《軍政府宣言》:“以衛國保種自任,戰士不愛其命,閭閻不惜其力,則革命可成。”

親睦

親厚和睦

和氣

態度平順溫和

待人和氣

渡河

通過江河

經川

流動不息的河川。《管子·地圖》:“名山通谷經川。”《漢書·晁錯傳》:“兵法曰: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川丘阜,屮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 顏師古 註:“經川,常流之水也。”

兩浙

亦作“ 兩淛 ”。 浙東 和 浙西 的合稱。(1) 唐 肅宗 時析 江南東道 為 浙江東路 和 浙江西路 , 錢塘江 以南簡稱 浙東 、以北簡稱 浙西 。 宋 代有 兩浙路 。地轄今 江蘇省 長江 以南及 浙江省 全境。 唐 元稹 《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夢四十韻》:“九霄難就日, 兩浙 僅容舠。”《宋史·太宗紀二》:“﹝ 淳化 三年十一月﹞己亥,禁 兩浙 諸州巫師。”《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世世靴從不斷,子孫出入金門。他是 兩浙 錢王 子, 吳 越 國王孫。”《二刻拍案驚奇》卷六:“ 至正 末年, 張士誠 氣概弄得大了,自 江 南 江 北、 三吳 、 兩淛 直拓至 兩廣 益州 ,盡歸掌握。”(2)今 浙江省 以 富春江 等為界分為 浙東 、 浙西 。 兩浙 指 浙江省 。 郁達夫 《兩浙漫遊後記》:“統觀 兩浙 的山,當以自 黃山 西來的 昱嶺山脈 莫乾山脈 天目山脈 為主峰。”

吳回

傳說中的人名。即 祝融 。一說 祝融 之弟, 帝嚳 之火正,相傳死後為火神。《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人名 吳回 ,奇左,是無右臂。” 郭璞 註:“ 吳回 , 祝融 弟,亦為火正也。”《呂氏春秋·孟夏》“其帝 炎帝 ,其神 祝融 ” 漢 高誘 註:“ 祝融 , 顓頊氏 後, 老童 之子 吳回 也,為 高辛氏 火正,死為火官之神。” 宋 陳師道 《贈二蘇公》詩:“前驅 吳回 後炎星,絳旂丹轂朱冠裳。” 章炳麟 《訄書·尊史》:“ 老童 之子,實曰 吳回 ,斯 祝融 矣。”參閱《史記·楚世家》。

山容

山的姿容。 唐 元稹 《和樂天重題別東樓》:“山容水態使君知,樓上從容萬狀移。” 宋 陸游 《即事》詩:“雲起山容改,潮生浦面寬。” 明 袁宏道 《久雪忽晴喜而有作》詩:“柳態美如新櫛髮,山容親似遠歸人。”

水態

猶言水上景色。 唐 蘇頲 《興慶池侍宴應制》詩:“山光積翠遙疑逼,水態含青近若空。” 唐 杜牧 《齊安郡晚秋》詩:“雲容水態還堪賞,嘯志歌懷亦自如。” 清 何紹基 《別濟南》詩之二:“水態山容似客忙,誰從漁父問行藏。”

春翹

指春日茂盛的花木。《文選·陸機<嘆逝賦>》:“步寒林以悽惻,翫春翹而有思。” 李善 註:“翹,茂盛貌。” 明 楊慎 《春江曲》:“時女翫春翹,新梅發遠條。”

不無

猶言有些。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雜藝》:“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 明 胡應麟 《詩藪·古體中》:“第古風既乏溫淳,律體微乖整栗,故令評者不無軒輊。” 李希凡 、 藍翎 《關於<紅樓簡論>及其他》:“作為在富貴榮華中生長起來的 曹公子 ,在‘貧窮難耐淒涼’的生活中,對‘當年笏滿床’的盛世是不無惋惜懷念的。”

寄興

(1).猶興寄。指文藝作品的深刻寓意。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得 杜甫 詩數百首,愛其浩蕩津涯,處處臻到,始病 沉 宋 之不存寄興,而訝 子昂 之未暇旁備矣。”

(2).寄寓情趣。 宋 劉過 《賀新郎》詞:“人道愁來須殢酒,無奈愁深酒淺。但寄興、焦琴紈扇。” 明 汪廷訥 《獅吼記·敘別》:“因此陶情詩酒,寄興煙霞。”

若茲

如此。《書·大禹謨》:“俞,允若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鹹寧。”《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南朝 齊 謝朓 《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雄圖悵若茲,茂宰深遐睠。”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有漢

指 漢 代。有,助詞。 漢 韋孟 《諷諫》詩:“於赫 有漢 ,四方是征。”《後漢書·東夷傳贊》:“ 嬴 末紛亂, 燕 人違難,雜華澆本,遂通 有漢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爰至 有漢 ,運接燔書, 高祖 尚武,戲儒簡學。”

敦厖

亦作“ 敦庬 ”。1.豐厚,富足。《左傳·成公十六年》:“是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民生敦厖,和同以聽。” 杜預 註:“敦,厚也;厖,大也。” 孔穎達 疏:“言人之生計,若財物足,皆豐厚而多大。”《國語·周語上》:“夫民之大事在農……敦庬純固,於是乎成。” 宋 黃庭堅 《送彥孚主簿》詩:“君但隱几笑,諸老嘆敦厖。”

(2).敦厚。 漢 王充 《論衡·自紀》:“沒華虛之文,存敦厖之朴。”《後漢書·孔融傳》:“古者敦庬,善否不別,吏端刑清,政無過失。”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一:“以碩大敦厖之德,生於文明之運,矢厥謨猷,出入隆顯。”

泉明

指 晉 陶淵明 。 淵明 為 彭澤 令時,因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棄官歸隱。見《晉書·隱逸傳·陶潛》。後遂借指欲作歸隱之計的縣令。 唐 李白 《送韓侍御之廣德》詩:“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 泉明 。” 王琦 註:“《野客叢書》:‘《海録碎事》謂 淵明 一字 泉明 , 李白 詩多用之。不知稱 淵明 為 泉明 者,蓋避 唐高祖 諱耳。猶 楊淵 之稱 楊泉 ,非一字 泉明 也。’《齊東野語》:‘ 高祖 諱 淵 ,淵字盡改為泉。’”

豈徒

難道只是;何止。《孟子·公孫丑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後漢書·杜喬傳論》:“夫稱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踐行,豈徒徇名安己而已哉。” 宋 葉適 《紀年備遺序》:“相與論舊事,追念愴然。然則 文昭 豈徒以博習自是而已哉!” 明 李東陽 《送王公濟歸武昌歌》:“豈徒文思比 唐 勃 ,應遣頌聲如 漢 褒。” 陳毅 《頤和園“五一”春遊紀盛》詩:“集體歡樂如海,豈徒車水馬龍!”

鑿空

空,謂孔道,引申為道路。開通道路

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 張騫鑿空。——《史記·大宛陳列傳》

寰宇

寰球

如是

如此這么;像這樣

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清· 劉開《問說》

大公

(1).謂以天下為公。 漢 劉向 《說苑·至公》:“古有行大公者,帝 堯 是也……得 舜 而傳之,不私於其子孫也。”

(2).極其公正。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 徽宗 嘗對輔臣語及 元祐 、 紹聖 事,皆欲以大公至正之道,扶偏救弊。” 清 顧炎武 《酬李處士因篤》:“吾道貴大公,片言折邪妄。” 鄒韜奮 茅盾 等《我們對於國事的態度和主張》:“深望領導抗戰之領袖與政府,以大勇大公之心,毅然決然,當機立斷。”

即 太公望 ( 呂尚 )。輔佐 武王 滅 商 有功,封於 齊 。《左傳·僖公四年》:“昔 召康公 命我先君 大公 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 周 室!’” 劉文淇 疏證:“ 太公 ,謂 呂尚 也…… 梁履繩 曰:‘始封之君,子孫尊為太公。《齊世家》: 文王 得吾先君 太公 。《田敬仲世家》亦稱 田和 為太公,是也。’”

垂裳

見“ 垂衣裳 ”。

南面

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天子、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面南而坐。帝位面朝南,故代稱帝位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易·說卦》

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莊子·盜跖》

南面召見。——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宰執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民欲

民眾的欲望。《書·泰誓上》:“天矜於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左傳·宣公十二年》:“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呂氏春秋·達郁》:“民欲不達,此國之鬱也。”

力田

(1).努力耕田。亦泛指勤於農事。《戰國策·秦策五》:“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餘食。”《漢書·惠帝紀》:“春正月,舉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 唐 司馬扎 《賣花者》詩:“不知力田苦,卻笑耕耘輩。” 清 戴名世 《贊理河務僉事陳君墓表》:“今誠興水利,教民力田,則西北可復為財賦之藪矣。” 易宗夔 《新世說·雅量》:“ 徐竹逸 與弟 竹虛 獨守敝廬,晝則力田,夜不廢讀,儼如太平之世。”

(2).古時鄉官名。 漢 置。《漢書·文帝紀》:“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後漢書·明帝紀》:“其賜天子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 * 。” 李賢 註:“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鄉官之名。” 宋 蘇軾 《和王鞏六首並次韻》之二:“雖無獻捷功,會賜力田爵。”

任恤

見“ 任恤 ”。

亦作“ 任卹 ”。謂誠信並給人以幫助同情。語出《周禮·地官·大司徒》:“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 鄭玄 註:“任,信於友道。恤,振憂貧者。”又《閭胥》:“書其敬敏任恤者。” 清 曾國藩 《彭母曾孺人墓志銘》:“自余遠遊以來,每歸故里,氣象一變,田宅易主,生計各蹙,任恤之風日薄。” 章炳麟 《印度中興之望》:“予雖非神明如蓍蔡,固知精勤任卹者必興,而惰廢涼薄者必敗。”

俗化

(1).習俗教化。《漢書·董仲舒傳》:“子大夫明先聖之業,習俗化之變,終始之序,講聞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南史·儒林傳論》:“自 梁 迄 陳 ,年且數十,雖時經屯詖,郊生戎馬,而風流不替,豈俗化之移人乎。” 宋 曾鞏 《請令州縣特舉士札子》:“行之以漸,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脩、政事不舉者,未之聞也。”

(2).通俗化。 朱自清 《論雅俗共賞》:“雅化的詩還不得不回向俗化,剛剛來自民間的詞,在當時不用說自然是‘雅俗共賞’的。”

為爾

猶言如此。 晉 王羲之 《問慰諸帖上》:“吾至乏劣,為爾日日,力不一一。”《南史·王融傳》:“為爾寂寂, 鄧禹 笑人。”

祈年

向神靈祈求豐年

詩詞推薦

  • 送劉主簿

    陳師道宋代〕平生師友豫章公,矻矻談君口不空。半面相看吾已了,連城增價子何窮。三千奏牘諸儒上,四百庵寮一歲中。二父
  • 西陵橋

    胡仲弓宋代〕界破蘇公十里堤,雕梁軋水漾虹霓。杜鵑也戀錢唐景,不向西陵橋上啼。
    桃源耕者原文_桃源耕者的賞析_古詩文
  • 病中秋夜

    李以麟明代〕臥病茅檐下,秋風一夜清。離心生雁影,商意入蟬聲。歲月時將暮,關河露欲凝。無情江上月,故故傍人明。
  • 紅薇菊

    史鑄宋代〕天厭花黃色改殷,東籬景物似東山。逗遛春蕊為秋蕊,荊棘了無藏葉間。
  • 赴調

    宋祁宋代〕編政黃堂碧鸛衣,遠餐周粟位猶卑。人推東魯丘園秀,吏得西京法令師。驪駕路長雲拂蓋,鵠歌亭曉桂凝卮。上書
    桃源耕者原文_桃源耕者的賞析_古詩文
  • 挽姚君二首

    吳芾宋代〕處心心無愧,持身德有常。施恩周里閈,植福遍僧坊。入戶書盈室,開樽客滿堂。清芬傳後葉,看取桂枝芳。
  • 滿庭芳

    了元宋代〕鱗甲何多,羽毛無數,悟來佛性皆同。世人何事,剛愛口頭濃。痛把群生割剖,刀頭轉、鮮血飛紅。□□□,零炮
  • 雨·其一

    乾隆清代〕濯枝才作繼盆傾,聽屢垂堂望倚楹。卻幸黍禾今立起,果然天地有權衡。生衣乍可涼微切,翠簟還欣氣頓清。 *
  • 詠史上伏生

    陳普宋代〕性習由來系正邪,古今誰不道蓬麻。無人說與 * 相,竇薄淮劉本一家。
    桃源耕者原文_桃源耕者的賞析_古詩文
  • 醜奴兒令(自嶺表還臨安作)

    康與之宋代〕紅樓紫陌青春路,柳色皇州。月淡煙柔。裊裊亭亭不自由。舊時扶上雕鞍處,此地重遊。總是新愁。柳自輕盈水自
    桃源耕者原文_桃源耕者的賞析_古詩文
  • 醉落魄/一斛珠

    蔡伸宋代〕霜華搖落。亭亭皓月侵朱箔。夢回敧枕聽殘角。一片寒聲,風送入寥廓。眼前風月都如昨。獨眠無奈情懷惡。憑肩
  • 擬寒山寺·其六十九

    釋懷深宋代〕不貪以為寶,日用無欠少。一裘聊禦寒,百味無過飽。堪嗟塵世人,經營長擾擾。衣底摩尼珠,光明都昧了。
  • 謾興三絕呈良夫·其三

    王畦元代〕呼童早起折荼蘼,插向銀瓶映酒卮。為愛春光晚猶媚,莫教風雨褪香肥。
  • 題尤提舉惠雙蓮二首

    袁說友宋代〕十年蹤跡落修門,剩憶西湖菡萏風。今日江城秋浦上,舞綃依約舊相逢。
    桃源耕者原文_桃源耕者的賞析_古詩文
  • 留春令

    黃庭堅宋代〕江南一雁橫秋水。嘆咫尺、斷行千里。回紋機上字縱橫,欲寄遠、憑誰是。謝客池塘春都未。微微動、短牆桃李。
    桃源耕者原文_桃源耕者的賞析_古詩文
  • 夏日登樓晚望

    姚合唐代〕避暑高樓上,平蕪望不窮。鳥窮山色去,人歇樹陰中。數帶長河水,千條弱柳風。暗思多少事,懶話與芝翁。
    桃源耕者原文_桃源耕者的賞析_古詩文
  • 頤軒詩六首

    黃庭堅宋代〕金石不隨波,松竹知歲寒。冥此芸芸境,回向自心觀。
    桃源耕者原文_桃源耕者的賞析_古詩文
  • 古殿珠

    吳則禮宋代〕塞上歸來兩鬢蓬,飽知邊馬依北風。從他垂棘連城璧,乞吾僧伽古殿紅。
    桃源耕者原文_桃源耕者的賞析_古詩文
  • 贈陳公益

    黃庭堅宋代〕陳子善學問,正色鉏其驕。束身居言前,析理在意標。心隨出處樂,性與寂寞超。安安而雅雅,不以行險徽。王良
  • 送外甥范勉赴任常州長史兼覲省

    錢起唐代〕憐君展驥去,能解倚門愁。就養仍榮祿,還鄉即晝游。橘花低客舍,蓴菜繞歸舟。與報垂綸叟,知吾世網留。
    桃源耕者原文_桃源耕者的賞析_古詩文
桃源耕者原文_桃源耕者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