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予告尚書魏廷珍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賜予告尚書魏廷珍原文

懸車辭魏闕,回駕返蓬廬。

望九人中瑞,無雙林下居。

精神益軒若,風度尚彬如。

娛老詢何物,三朝有賜書。

詩詞問答

問:賜予告尚書魏廷珍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賜予告尚書魏廷珍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賜予告尚書魏廷珍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魚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六十一

參考注釋

懸車

(1).形容險阻。 唐 杜甫 《提封》詩:“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 仇兆鰲 註:“即所謂在德不在險。”參見“ 懸車束馬 ”。

(2).古代記時的名稱。指黃昏前一段時間。《淮南子·天文訓》作“縣車”。 三國 魏 繆襲 《輓歌詩》:“白日入 虞淵 ,懸車息駟馬。” 明 何景明 《古冢賦》:“哀懸車之莫察兮,怨脩夜之不晨。”

(3).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故云。 漢 班固 《 * 通·致仕》:“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懸車,示不用也。”《舊唐書·李百藥傳》:“及懸車告老,怡然自得。” 清 方文 《蕭先生六十》詩:“華簪曾佐大長秋,六十懸車未白頭。”

(4).借指七十歲。《周書·韋孝寬傳》:“ 孝寬 每以年迫懸車,屢請致仕。”

(5).指隱居不仕。《後漢書·陳寔傳》:“時三公每缺,議者歸之,累見徵命,遂不起,閉門懸車,棲遲養老。” 清 施閏章 《送孫豹人舍人歸揚州序》:“士不充詘於富貴,不隕穫於貧賤,雖有蒲輪之徵,不改懸車之素,可謂皭然無忝處士者也。”

魏闕

宮門上巍然高出的觀樓。其下常懸掛法令,後用作朝廷的代稱

回駕

謂車駕回行。 漢 張衡 《歸田賦》:“感 老氏 之遺誡,將迴駕乎蓬廬。” 南朝 齊 王融 《回向門詩》:“咄嗟失道爾迴駕,沔彼流水趣東瀛。”《敦煌變文集·八相變》:“﹝太子﹞當便迴駕,卻入宮閨。”《宣和遺事》前集:“眾官擁從天子迴駕。”

蓬廬

茅舍。泛指簡陋的房屋。《淮南子·本經訓》:“民之專室蓬廬,無所歸宿。” 三國 魏 曹植 《愍志賦》:“去君子之清宇,歸小人之蓬廬。” 晉 陶潛 《答龐參軍》詩:“朝為灌園,夕偃蓬廬。”亦用作謙詞。 明 張居正 《答守備太監王函齋書》:“即是惠及蓬廬,不煩惠禮,致累清德也。”

九人

漢 揚雄 著《太玄》,定人為九等。 漢 揚雄 《太玄·數》:“九人:一為下人;二為平人;三為進人;四為下祿;五為中祿;六為上祿;七為失志;八為疾瘀;九為極。”

中瑞

猶言預兆吉祥。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 宋武帝 大明 五年, 廣郡 獻白孔雀,以為中瑞。”

雙林

(1).指 釋迦牟尼 涅槃處。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法雲寺》:“神光壯麗,若金剛之在雙林。” 周祖謨 校釋:“佛在 拘屍那城 阿夷羅跋提河 邊娑羅(sala)雙樹前入般湼槃(見《大般湼槃經》)。在今 印度 北方Kasia(距Gorakhpur約三十二英里)。” 南朝 梁元帝 《荊州長沙寺阿育王像碑》:“然俱冥四德,脫屣雙林;示表金棺,現焚檀槨。” 唐 王勃 《釋迦佛賦》:“雙林告滅,演摩訶般若之教,示阿耨多羅之訣。”參見“ 雙樹 ”。

(2).借指 釋迦牟尼 。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論》:“別於方等深經,領括樞要,源發般若,流貫雙林。” 唐 姚合 《贈王山人》詩:“既能施六度,了悟達雙林。”

(3).借指寺院。 唐 韓翃 《題龍興寺澹師房》詩:“雙林彼上人,詩興轉相親。” 五代 齊己 《答陳秀才》詩:“他年立名字,笑我老雙林。”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司空曙》:“遷謫 江 右,多結契雙林,暗傷流景。”

精神

(1) 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為之。——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復舊。——《聊齋志異·促織》

(3) 指內容的實質所在;主要的意義

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飽滿

(5) 活躍;有生氣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撓之精神。——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

風度

美好的舉止、姿態或氣度

有風度的人

風度大方

娛老

(1).歡度晚年。《漢書·敘傳下》:“ 疏 克有終,散金娛老。” 晉 陸機 《嘆逝賦》:“解心累於末跡,聊優遊以娛老。” 宋 葉適 《祭翁常之文》:“猶莫色之憔悴,不帶索以娛老。” 沙汀 《淘金記》十六:“ 二大爺 娛老的方法,是扯紙牌和坐功。”

(2).指 漢 疏廣 、 疏受 告老歸鄉,散金設宴款待故舊,歡度晚年事。參閱《漢書·疏廣傳》。《文選·任昉<為范尚公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祿微賜金,而懽同娛老。” 李善 註:“賜金、娛老,謂 疏廣 也。”

何物

亦作“ 何勿 ”。1.什麼東西;什麼人。《管子·小問》:“ 桓公 曰:‘何物可比於君子之德乎?’”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帝問曰:‘ 夏侯湛 作《羊秉敘》,絶可想。是卿何物?有後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誌》:“ 盧志 於眾坐問 陸士衡 :‘ 陸遜 陸抗 是君何物?’”

(2).什麼,哪一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潮水至, 沉令 起彷徨,問:‘牛屋下是何物人?’”《晉書·王衍傳》:“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嫗,生寧馨兒!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後漢書·文苑傳·禰衡》“死公!雲等道” 唐 李賢 註:“等道,猶今言何勿語也。” 宋 岳珂 《桯史·天子門生》:“ 檜 大怒曰:‘我殺 趙逵 ,如獼狐兔耳,何物小子,乃敢爾耶!’”

三朝

(1).正月一日。為歲、月、日之始,故曰三朝。《文選·班固<東京賦>》:“春王三朝,會同 漢 京。” 李善 註:“三朝,歲首朔日也。”《漢書·孔光傳》:“歲之朝,曰三朝。” 顏師古 註:“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 唐 耿湋 《元日早朝》詩:“九陌朝臣滿,三朝候鼓賒。” 宋 楊萬里 《誠齋荊溪集序》:“戊戌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

(2).謂三日。 唐 李白 《上三峽》詩:“三朝上 黃牛 ,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3).舊時婚後或出生後第三日均稱“三朝”。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嫁娶》:“三日,女家送冠花、彩段、鵝蛋……並以茶餅鵝羊果物等合送去壻家,謂之‘送三朝禮’也。”《四遊記·玉帝起賽寶通明會》:“卻説那小公子 靈光 ,纔三朝便能言語。” 清 孫枝蔚 《新嫁娘》詩:“從今愁婦職,人莫羨三朝。”

(1).外朝、內朝、燕朝。《周禮·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 漢 鄭玄 註:“ 周 天子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內朝之在路門內者或謂之燕朝。”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二:“古者天子三朝:外朝、內朝、燕朝。外朝在王宮庫門外,有非常之事以詢萬民於宮中。內朝在路門外,燕朝在路門內,蓋內朝以見羣臣,或謂之路朝,燕朝以聽政,猶今之奏事,或謂之燕寢。”

(2).指前後三代君主統治的時期。 唐 李德裕 《離平泉馬上作》詩:“十年紫殿掌洪鈞,出入三朝一品身。” 唐 李遠 《贈寫御容李長史》詩:“三朝供奉無人敵,始覺 僧繇 浪得名。” 宋 蘇軾 《題永叔會老堂》詩:“三朝出處共雍容,歲晚交情見二公。”

賜書

(1).稱人來信的敬辭。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曩者辱賜書,教以順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宋 王安石 《答馬太傅啟》之二:“未皇修好,先辱賜書。”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九)》:“記得一年或兩年之前,蒙你賜書,指摘我在《阿Q正傳》中寫捉拿一個無聊的 阿Q 而用機關槍,是太遠於事理。”

(2).指皇帝給臣下寫信。 宋 王安石 《贈司空兼侍中文元賈魏公神道碑》:“命以故官,不起。賜書寵慰,從之。”《明史·常遇春傳》:“ 天瑞 力盡乃降, 遇春 果不殺。 太祖 大喜,賜書褒勉。”

(3).君王賜給的書籍。《漢書·敘傳上》:“ 彪 字 叔皮 ,幼與從兄 嗣 共遊學,家有賜書,內足於財。” 北周 庾信 《小園賦》:“門有通德,家承賜書。” 唐 柳宗元 《寄許京兆孟容書》:“家有賜書三千卷,尚在 善和里 舊宅,宅今已三易主,書存亡未可知。”

詩詞推薦

賜予告尚書魏廷珍原文_賜予告尚書魏廷珍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