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原文
潼津直上勢嵯峨,天險初從百二過。
兩戒中分蟠太華,孤城北折走黃河。
復隍幾見熊羆守,棄甲空傳犀兕多。
漢闕唐陵盡禾黍,雁門司馬恨如何。
詩詞問答
問:潼關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潼關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潼關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歌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六
參考注釋
直上
(1).方位詞。上,上面。用於名物詞之後。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二折:“頭直上亂紛紛雪似篩,耳邊廂颯剌剌風又擺。” 元 李景賢 《劉行首》第二折:“我身穿著百衲袍,腰纏著碌簌絛。頭直上丫髻三角。”
(2).向上,向前。 唐 丘為 《尋西山隱者不遇》詩:“絶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侯興 與渾家都搬將入去,直上去趕。”
嵯峨
形容山勢高峻
故園不可見,巫山田郁嵯峨。——杜甫《江海》
山頂嵯峨
怪石嵯峨
天險
天然地勢險峻的所在
百二
(1).以二敵百。一說百的一倍。後以喻山河險固之地。《史記·高祖本紀》:“ 秦 ,形勝之國,帶 河 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 秦 得百二焉。” 裴駰 集解引 蘇林 曰:“得百中之二焉。 秦 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 司馬貞 索隱引 虞喜 曰:“言諸侯持戟百萬, 秦 地險固,一倍於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蓋言 秦 兵當二百萬也。” 晉 張載 《劍閣銘》:“ 秦 得百二,併吞諸侯。”《周書·賀蘭祥傳》:“固則神皋 西嶽 ,險則百二猶在。” 宋 王清惠 《滿江紅·題驛壁》詞:“龍虎散,風雲滅,千古恨,憑誰説!對山河百二,淚沾襟血。” 清 張尚瑗 《仙霞關》詩:“茲豈小巫怯百二,偏隅冷落箐篁中。”
(2).猶言一百掛零。《晉書·王敦傳贊》:“弼成王度,光佐中興,卜世延百二之期,論都創三分之業,此功固不細也。” 唐 許渾 《汴河亭》詩:“百二禁兵辭象闕,三千宮女下龍舟。”
(3).猶言百分之二。形容數量之少。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隱秀》:“凡文集勝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
兩戒
(1).國家疆域的南北界限。《新唐書·天文志一》:“ 一行 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故《星傳》謂北戒為 胡 門,南戒為 越 門。”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四七:“踏徧 中華 窺兩戒,無雙畢竟是家山。” 陳世宜 《游雙清別墅即事一首索中壘和》:“行行心跡雙清地,莽莽河山兩戒思。”
(2).借指兩戒之內的全境。 清 曾國藩 《母弟溫甫哀詞》:“豈謂一蹶,震驚兩戒。”
(3).謂分成不相統屬的兩部分。 嚴復 《原強》:“而南北雖屬一君,彼是居然兩戒。”
中分
(1).均分。《莊子·德充符》:“ 王駘 ,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 魯 。”《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 乃與 漢 約,中分天下。” 唐 白居易 《同夢得酬牛相公初到洛中小飲見贈》詩:“宮城煙月饒全占,關塞風光請中分。”
(2).從中間分開。 唐 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詩:“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 白鷺洲 。”
(3).分裂。 元 趙孟頫 《岳鄂王墓》詩:“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清 顧炎武 《羌胡引》:“是以禍成於 道君 ,而天下遂以中分。”
指房屋從梁到地面的部分。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技藝》:“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為上分;地以上為中分;階為下分。”
太華
山名。即西嶽 華山 ,在 陝西省 華陰縣 南,因其西有 少華山 ,故稱 太華 。《書·禹貢》:“ 西傾 、 朱圉 、 鳥鼠 ,至於 太華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六十里,曰 太華之山 ,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
孤城
(1).孤立無援的城。 漢 王符 《潛夫論·救邊》:“然 即墨 大夫以孤城獨守,六年不下。” 晉 潘岳 《馬汧督誄》:“ 敦 固守孤城,獨當羣寇,以少御眾,載離寒暑。”《舊唐書·忠義傳下·張巡》:“城將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強寇,保守孤城。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 明 湯顯祖 《牡丹亭·折寇》:“嘆孤城此日,危如卵纍。” 茅盾 《子夜》十四:“打仗的事神妙不可測;有時一道防線,一個孤城能支持半年六個月。”
(2).邊遠的孤立城寨或城鎮。 唐 王昌齡 《從軍行》之四:“ 青海 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 玉門關 。” 唐 王之渙 《涼州詞》之一:“ 黃河 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宋 陸游 《過廣陵吊張才叔諫議》詩:“春風疋馬過孤城,欲弔先賢淚已傾。” 毛 * 《臨江仙》詞:“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捲孤城。”
黃河
中國第二長河,發源於青海,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公里。流經黃土高原、夾帶大量泥沙,每年達16億噸,除12億噸入海外,有4億多噸沉積在下遊河床上,有些地段河底竟高出地面5—10米,成為有名的“地上河”
幾見
(1).謂見之不久。《詩·齊風·甫田》:“未幾見兮,突而弁兮。” 鄭玄 箋:“人君內善其身,外修其德,居無幾何,可以立功。猶是婉孌之童子,少自脩飾,丱然而稚,見之無幾何,突耳加冠為成人也。”
(2).何曾見,少見。 明 高攀龍 《講義·我未見好仁章》:“幾見好富貴的都好得來,惡貧賤的都惡得去……幾見有好仁而好不來,惡不仁而惡不去者。”
熊羆
(1).熊和羆。皆為猛獸。因以喻勇士或雄師勁旅。《書·牧誓》:“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書·康王之誥》:“則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 唐 楊炯 《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勝殘去殺,上馮宗廟之威;禁暴戢姦,下藉熊羆之用。” 元 朱守諒 《秋夜偶成》詩:“暫止熊羆消大暑,秋深雲合殄妖氛。” 黃燮清 《黃天盪懷古》詩:“八千勁旅走熊羆,曾斷 金 人十萬師。”
(2).指生男之兆。語本《詩·小雅·斯乾》:“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三國志·魏志·高柔傳》:“而頃皇子連多夭逝,熊羆之祥,又未感應羣下之心,莫不悒戚。” 唐 李群玉 《哭小女痴兒》詩:“平生未省夢熊羆,稚女如花墜曉枝。” 明 謝讜 《四喜記·大宋畢姻》:“更須夸蘭玉祥開,何必慮熊羆占緩。”
(3).指帝王得賢輔。典出《史記·齊太公世家》:“ 西伯 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 周 西伯 獵,果遇 太公 於 渭 之陽,與語大説……載與俱歸,立為師。” 西伯 ,指 周文王 。 唐 杜甫 《贈崔十三評事公輔》詩:“ 燕王 買駿骨, 渭老 得熊羆。” 宋 王安石 《送鄆州知府宋諫議》詩:“舟檝 商巖 命,熊羆 渭水 占。”
(4).比喻貪殘的人。《楚辭·劉向<九嘆·愍命>》:“麒麟奔於九皋兮,熊羆羣而逸囿。” 王逸 註:“熊羆,猛獸,以喻貪殘也。”
棄甲
丟掉鎧甲。表示戰敗。《左傳·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 杜預 註:“棄甲,謂亡師。”《三國志·魏志·王肅傳》:“邊將其殆有棄甲之變乎?” 唐 韓愈 《與鳳翔邢尚書書》:“戎狄棄甲而遠遁,朝廷高枕而不虞,是豈負大丈夫平生之志願哉!” 清 獨逸窩退士 《笑笑錄·張元一詩》:“ 契丹 賊 孫萬榮 寇 幽州 , 武懿宗 棄甲南走。” 陳毅 《過汾河平原》詩:“丘貉古今同一慨,曳兵棄甲暗投降。”
犀兕
(1).犀牛和兕。《左傳·宣公二年》:“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列子·仲尼》:“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 晉 左思 《吳都賦》:“烏菟之族,犀兕之黨。” 清 唐孫華 《進呈御覽詩一百韻》:“犀兕齊山積,牛羊遍谷橫。”
(2).指犀兕的皮。《荀子·議兵》:“ 楚 人鮫革犀兕以為甲,堅如金石。” 晉 葛洪 《抱朴子·用刑》:“摜犀兕之甲,以涉不測之淵。”
(3).指以犀兕皮製的甲或盾。《商君書·弱民》:“脇蛟犀兕,堅若金石。” 朱師轍 解詁:“脅,兩旁也。蛟,借為‘鮫’。言 楚 兵披鮫魚犀兕之甲,堅若金石。”
禾黍
(1).禾與黍。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後漢書·承宮傳》:“後與妻子之 蒙陰山 ,肆力耕種,禾黍將孰,人有認之者, 宮 不與計,推之而去,由是顯名。” 宋 曾鞏 《送程公闢使江西》詩:“袴襦優足徧里巷,禾黍豐穰罄郊野。”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由草料的恐慌,發生了芻秣的栽培;由芻秣的栽培,更發明了禾黍的種植。”
(2).《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 宗周 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後以“禾黍”為悲憫故國破敗或勝地廢圮之典。 唐 許渾 《金陵懷古》詩:“楸梧遠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宮。” 宋 蘇軾 《南都妙峰亭》詩:“池臺半禾黍,桃李餘榛菅。”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擒嚭》:“千載 吳 宮皆禾黍。嘆故國已無望。” 清 周實 《重九偕吹萬天梅亞希哲夫石子平子諸子過明故宮謁孝陵有作》詩之一:“松楸抱恨依殘日,禾黍傷心賦變風。”
雁門
(1).郡名。 戰國 趙 地。 秦 置郡。今 山西 北部皆其地。
(2).見“ 雁門山 ”。
(3).見“ 雁門關 ”。
司馬
(1) 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軍政和軍賦的長官。漢大將軍、將軍、校尉之屬官都有司馬,專掌兵事。隋唐州府佐吏有司馬一人,位在別駕、長史之下,掌兵事,或位置貶謫及閒散官員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2) 姓
如何
(1)
(2) 用什麼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貼的問題
(3) 方式、方法怎樣
接下去的問題是如何表明我們的意思
(4) 在什麼情況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會
(5) 怎么,怎么樣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後如何。——《水滸傳》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樣”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湯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