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懷古·其一原文
芒碭雲寒白日沈,猶聞父老說淮陰。
一生誤相君之背,九死難明臣此心。
烹狗早知千古恨,釣魚悔不五湖深。
囊沙背水渾間事,贏虱功成漂母金。
詩詞問答
問:彭城懷古·其一的作者是誰?答:廖文錦
問:彭城懷古·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彭城懷古·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侵韻
參考注釋
芒碭
(1).大而多貌。 唐 李白 《丁都護歌》:“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2).廣闊無邊。 唐 韓愈 《苦寒》詩:“芒碭大包內,生類恐盡殲。”
(3). 芒山 、 碭山 的合稱。在今 安徽省 碭山縣 東南,與 河南省 永城縣 接界。《史記·高祖本紀》:“ 秦始皇 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 高祖 即自疑,亡匿,隱於 芒 碭 山澤巖石之閒。”
白日
(1) 白天
(2) 太陽
白日依山盡。——唐· 王之渙《登鸛雀樓》
(3) 泛指時光
浪費白日
父老
古時鄉里管理公共事務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擔任;亦尊稱老年人
一生
整個生命期間
相君
舊時對宰相的尊稱。《史記·張儀列傳》:“ 儀 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後漢書·陰識傳》:“初, 陰氏 世奉 管仲 之祀,謂為‘相君’。” 宋 蘇舜欽 《寄富彥國》詩:“天子仄席旰未嘗,相君日暮猶廟堂。”
死難
殉難;遇難
昔毛遂趙之陪隸,猶假錐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況巍巍大 魏,多士之朝,而無慷慨死難之臣乎?—— 三國 魏· 曹植《求自試表》
烹狗
(1).殺狗而烹之。《禮記·鄉飲酒義》:“烹狗於東方,祖陽氣之發於東方也。”《淮南子·說山訓》:“以火煙為氣,殺豚烹狗。” 宋 蘇軾 《立春日病中邀安國》詩:“東方烹狗陽初動,南陌爭牛臥作團。”
(2).“烹狗藏弓”之省。喻功成被誅。 唐 杜牧 《原十六衛》:“將保首領,無烹狗之諭。”參見“ 烹狗藏弓 ”。
早知
對未來事件能超常預知的現象
千古恨
猶千載恨。 元 尹廷高 《會稽古陵》詩:“牧竪亡羊千古恨, 九疑 山下一沾衣。” 明 夏完淳 《即事》詩之一:“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釣魚
用釣具捕魚
五湖
(1).古代 吳 越 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 吳縣 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鄭玄 註:“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 韋昭 註:“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張勃 《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別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 長盪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致定” 唐 張守節 正義:“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馬貞 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蘇 長盪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陽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東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鶴齡 註:“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稱 華中 、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 巢湖 、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輔佐 越王 勾踐 ,滅亡 吳國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 李漁 《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沙背
沙洲或沙灘的最高處。 宋 陳師道 《次韻蘇公西湖徙魚》之一:“窮秋積雨不破塊,霜落 西湖 露沙背。” 明 何景明 《津市打魚歌》:“夜來水長沒沙背,津市家家有魚賣。”
漂母
漂洗衣物的老婦。《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 ( 韓信 )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 信 飢,飯 信 ,竟漂數十日。 信 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漢 五年正月,徙 齊王信 為 楚王 ,都 下邳 。 信 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後遂用為典實。 唐 李白 《贈新平少年》詩:“千金答漂母,萬古共嗟稱。” 清 孫枝蔚 《漂母廟》詩:“既是千金酬一飯,如何漂母至今稀。” 柳亞子 《玉嬌曲為鈍根賦》:“君不見 伍相 窮途瀨女逢,王孫漂母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