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隴原文
隴頭遠行客,隴上分流水。
流水無盡期,行人未雲已。
淺才通一命,孤劍適千里。
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
詩詞問答
問:登隴的作者是誰?答:高適
問:登隴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高適的名句有哪些?答:高適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我這個遠行之人,站在隴山坡頭,望著隴山上四分而流開去的水流,心潮為之起伏。流水沒有間斷之時,旅途之人也從無休歇之時。我的才能微薄,只夠得上做一個小官,如今承蒙知己相召,委以重任,於是不辭艱辛,孤獨地仗劍往來萬里之途。我哪裡是不思念故鄉呢?我之所以離鄉背井前往赴任,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
注釋
⑴此詩《全唐詩》題作“登壠”,題 * :“壠,應作隴,詩同。”隴:隴山,在今陝西隴縣西北。
⑵隴頭、隴上:《全唐詩》作“壠頭”、“壠上”,同時又註明應作“隴”。
⑶“淺才”句:意思是自己才疏學淺,只能作卑職小官。淺才:微才。通:往來。一命:命即官階,一命為最低級的官。
⑷“孤劍”句:是說孤身一人持劍奔赴千裡邊關。適:走、往的意思。
詩文賞析
此詩的頭四句以隴上流水來映襯詩人的獨身遠行。“遠行客”是詩人自稱。詩人登上隴山之巔,想起樂府民歌《隴頭歌辭》:“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與歌辭中說的是非常相似的。“隴上分流水”既是寫實,也是襯托作者隻身遠遊的孤寂悲涼心情。據《三秦記》:“隴山頂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詩的第三、四句運用頂真法緊承頭兩句而來:“流水無盡期,行人未雲已。”以流水不盡來比喻人的行程無盡。
詩的後四句是詩人以大丈夫自許,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淺才通一命”,這裡是指詩人即將就任的左饒衛兵曹、充翰府掌書記。實際上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職軍官,地位僅僅次於判官。詩人稱“淺才通一命”不過是謙詞罷了。“孤劍適千里”,大有慷慨行俠的意味。《史記·淮陰侯列傳》:“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結尾兩句“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指明了詩人此番遠行的原因。詩人並非不眷戀思念自己的故鄉,他之所以離鄉遠行,全都是為了報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高適也是一個很重友情的人,他對哥舒翰的薦舉是非常感激的,當時世風,要作官除考試一途外,若無人薦舉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適說“從來感知己”。“感知己”也僅是表層的一面,深層的原因則是高適想藉此薦舉機會,入幕從戎,一展身手,實現他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抱負。正是這種內在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奠定了詩的後半部分昂揚的基調。
這首詩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簡潔的詩句表達了儘可能豐富的思想,詩中既有遊子思鄉的情思,又有仗劍戍邊的豪情,既有報答知己的俠肝義膽,又有為國效力建功的雄心壯志,思想感情波瀾起伏,曲折多變。從全詩的情感流動看,是先抑後揚,最後以昂揚的調子結束全篇,給人以奮發向上之感。胡應麟評說高適的五言古詩“意調高遠”,“深婉有致”,由此詩可見一斑。
標籤:思鄉詩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凡骨何年蛻洞岩,真龍肯向此中蟠錢朝隱《蛻龍洞》
- 煙駕共君乘
- 香霧蒙蒙吹繡輿,花雨斑斑上文褓楊維楨《萱壽堂詞》
- 及至暮,反席於樹下李昉等《鄭人逃暑》
- 獵遠頻翻臂,漁深數治絲潘大臨《江間作》
- 滮池侵黍稷
- 河漢微茫月漸低,風聲正在草堂西
- 曾生心若何,猿聲終夜哀釋惟鳳《姑射山詩題曾山人壁》
- 仙掌凌空沆瀣秋,大田多稼似雲浮楊億《奉和御製社日詩》
- 恩重御壺宣勸,喜溢天顏李廷忠《慶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