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謨明餘論在,記博近書傳。
得謝三司重,歸休五福全。
國門回鹵簿,嵩麓望松阡。
天下中庸法,寧惟伯始賢。
詩詞問答
問:《故相贈侍中廣平公輓辭三首·其三》的作者是誰?答:張方平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先韻
參考注釋
謨明
亦作“謩明”。謂謀略美善。《書·皋陶謨》:“允迪厥德,謨明弼諧。” 孔 傳:“謀廣聰明以輔諧其政。” 蔡沉 集傳:“ 皋陶 言為君而信蹈其德,則臣之所謀者無不明。”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辭·商調曲》之一:“君以宮唱,寬大而謨明;臣以商應,聞義則可行。” 唐 劉禹錫 《山南西道節度使廳壁記》:“故自 興元 至 大和 五十年間,以勛庸佩相印者三,以謩明歷真相者九。”
書傳
(1).著作;典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括 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後漢書·班超傳》:“﹝ 班超 ﹞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新唐書·方技傳·王遠知》:“ 遠知 少警敏,多通書傳,事 陶弘景 ,傳其術,為道士。”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二:“ 成岫 ,字 雲友 , 錢塘 人,略涉書傳。手談齒句,鬭茗彈絲,並皆精妙。”
(2).有關《尚書》經義的傳述解釋。如 明 劉三吾 等撰有《書傳會選》、 胡廣 等撰有《書傳大全》。
謂以文字書札傳述;傳遞書信。《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王稽 遂與 范雎 入 鹹陽 。已報使,因言曰:‘ 魏 有 張祿 先生,天下辯士也。曰“ 秦王 之國危於累卵,得臣則安,然不可以書傳也。”臣故載來。’” 唐 杜荀鶴 《夏日留題張山人林亭》詩:“求猿句寄山深寺,乞鶴書傳海畔洲。”
三司
(1).指三公。《後漢書·順帝紀》:“今刺史、二千石之選,歸任三司。” 李賢 註:“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 晉 陶潛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淵明 從父太常 夔 嘗問 耽 :‘君若在,當已作公不?’答云:‘此本三司人。’” 唐 張說 《和麗妃神道碑銘》:“故坐而論教,則位比三司;動而具贍,則儀型六列者矣。”參見“ 三公 ”。
(2). 唐 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主理刑獄。《新唐書·百官志三》:“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謂御史大夫、中書、門下也。”
(3). 唐 宋 以鹽鐵、度支、戶部為三司,主理財賦。《資治通鑑·唐昭宣帝天祐三年》:“﹝三月﹞戊寅,以 朱全忠 為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於此。”《續通志·職官四》:“三司起於 唐 末, 五代 特重其職,至 宋 而專掌財賦,皆以重臣領之。”
(4). 宋 代於 廣州 、 明州 、 杭州 置市舶司,主對外貿易,合稱三司。《宋史·食貨志下八》:“﹝ 熙寧 ﹞九年, 集賢殿 修撰 程師孟 請罷 杭 、 明 州市舶,諸舶皆隸 廣州 一司。令 師孟 與三司詳議之。”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二章第二節:“九七一年, 太宗 滅 南漢 ,即在 廣州 設定市舶司。以後又在 杭州 、 明州 置市舶司,與 廣州 合稱‘三司’,是 北宋 主要的對外貿易港。”
(5). 明 代各省設都指揮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軍事、民政、司法,合稱三司。《明史·職官志一》:“外設都、布、按三司,分隸兵刑錢穀,其考核則聽於府部。”
歸休
(1).回家休息。《莊子·逍遙遊》:“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漢書·孔光傳》:“沐日歸休,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省政事。” 唐 王勃 《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歸休置驛,獨守家聲。” 清 黃景仁 《潁州西湖》詩:“達人醯雞視身世,興會偶寄思歸休。”
(2).辭官退休;歸隱。《韓詩外傳》卷九:“ 田子 為相三年歸休,得金百鎰奉其母。” 唐 李德裕 《思歸赤松村呈松陽子》詩:“顧余知止足,所樂在歸休。” 宋 楊萬里 《昭君怨·賦松上鷗》詞:“我已乞歸休,報沙鷗。”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四:“故園未遂歸休志,慚愧 劉 家好弟兄。”
五福
(1).五種幸福。《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漢 桓譚 《新論》:“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 唐 陳子昂 《臨邛縣令封君遺愛碑》:“家膺五福,堂享三壽。” 元 沉禧 《一枝花·七月初六日為施以和壽》套曲:“似這般五福俱全世希有。” 楊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伐千山之佳木,造萬世之室,後世子孫滿堂,富貴功名,應天上之三光,備人間之五福。”
(2).神名。賜福之神。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正殿祠五福,而太一乃在廊廡,甚為失序。”
國門
(1)
(2) 舊指國都的城門,也指守護城門的小神,也指邊境;今指邊防哨所和海關
拒敵於國門之外
(3) 比喻國家政策、規定
打開國門,大膽吸收一切有用的東西
鹵簿
古代帝王駕出時扈從的儀仗隊。出行之目的不同,儀式亦各別。自 漢 以後亦用於后妃、太子、王公大臣。 唐 制四品以上皆給鹵簿。 漢 蔡邕 《獨斷》卷下:“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簿。”《晉書·趙王倫傳》:“ 惠帝 乘雲母車,鹵簿數百人。”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四:“ 唐 人謂鹵,櫓也,甲楯之別名。凡兵衛以甲楯居外為前導,捍蔽其先後,皆著之簿籍,故曰‘鹵簿’。因舉 南朝 御史中丞、 建康 令皆有‘鹵簿’,為君臣通稱,二字別無義,此説為差近。”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八篇:“ 梁孝王 名 武 , 文帝 竇皇后 少子也。七國之叛, 梁 距 吳 楚 最有功,又最為大國,鹵簿擬天子。”參閱《通典·禮六七》、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鹵簿》。
松阡
植有松樹的墓地。 唐 黃滔 《司直陳公墓志銘》:“可不誄清塵於桂苑,揭貞石於松阡。” 唐 司空圖 《王縱追述碑》:“潤接靈長,勝資磅礴,此兆松阡,昔圖 煙閣 。”
天下
(1) 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中庸
(1) 儒家的道德標準,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
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論語·雍也》
(2) 見“四書”
(3) 德才平常;中材
材能不及中庸。——漢· 賈誼《過秦論》
伯始
漢 胡廣 的字。《後漢書·胡廣傳》:“雖無謇直之風,屢有補闕之益。故京師諺曰:‘萬事不理問 伯始 ,天下中庸有 胡公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 胡廣 章奏,天下第一……觀 伯始 謁陵之章,足見其典文之美焉。” 南朝 梁簡文帝 《戎昭將軍劉顯墓銘》:“厭飫典墳,研精名理。一見弗忘,過目則記。若訪 賈逵 ,如問 伯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