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

作者:彭罙 朝代:元代

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原文

逝川無停波,浮雲時獨飛。

十年出家去,早著遊子衣。

朝帆南海航,暮采北山薇。

孰雲方外樂,倚門有遐思。

丸丸赤城山,中有烏烏慈。

娛嬉在昕昔,況適靜者期。

朔風吹大江,越樹淡寒暉。

顧瞻東歸屐,夢繞玉溪湄。

詩詞問答

問: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的作者是誰?答:彭罙
問: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彭罙的名句有哪些?答:彭罙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參考注釋

逝川

(1).指一去不返的江河之水。語本《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晉 葛洪 《抱朴子·勗學》:“鑒逝川之勉志,悼過隟之電速。” 唐 駱賓王 《秋日餞陸道士陳文林得風字》詩序:“登高切送歸之情,臨水感逝川之嘆。” 清 孫廷銓 《挽船行》:“皆雲 江 南來,束人投逝川。”

(2).比喻流逝的光陰。 南朝 齊 謝朓 《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離會雖相親,逝川豈往復。” 唐 吳融 《子規》詩:“舉國繁華委逝川,羽毛漂蕩一年年。” 毛 * 《到韶山》詩:“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浮雲

(1)

(2) 飄浮在天空中的雲彩

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元· 關漢卿《竇娥冤》

(3) 比喻飄忽不定,未有定處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出家

棄捨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

遊子

久居他鄉或異國之人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效《遊子吟》

浮雲蔽白曰,遊子不顧反。——《古詩十九首》

浮雲遊子意。——唐· 李白《送友人》

南海

(1)

(2) 縣名,在廣東省境內,現已併入廣州市

(3) 對康有為的尊稱,其字亦為南海

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北山

(1).泛指北面的山。《詩·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臺,北山有萊。” 唐 李白 《題元丹丘潁陽山居》詩:“卻顧北山斷,前瞻南嶺分。”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四:“此去東山又北山,鏡中強半尚紅顏。”

(2).山名。即 北邙山 。在今 河南 洛陽市 東北。《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夏四月,王田 北山 ,使公卿皆從。” 杜預 註:“ 北山 , 洛 北芒 也。”《文選·陸機<君子有所思行>》:“命駕登 北山 ,延佇望城郭。” 劉良 註:“謂登 北邙 望 晉 都。”

(3).山名。即 鐘山 ,又名 紫金山 。在今 江蘇 南京市 東。《文選·孔稚圭<北山移文>》 呂向 題解:“ 鐘山 在都北。其先 周彥倫 隱於此山,後應詔出為 海鹽縣 令。今欲卻過此山, 孔生 乃假山靈之意移之,使不許得至,故云‘北山移文’。” 清 吳偉業 《途中遇雪即事言懷》詩:“有道寧徵 管 ,無才卻薦 嵇 。 北山 休誚讓, 東觀 豈攀躋。”

方外

(1) 世俗之外,舊時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彼遊方之外者也。——《莊子·大宗師》

(2) 邊遠所在,異域

倚門

(1).《戰國策·齊策六》:“ 王孫賈 年十五,事 閔王 。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後因以“倚門”或“倚閭”謂父母望子歸來之心殷切。 唐 張說 《岳州別姚司馬紹之制許歸侍》詩:“天從扇枕願,人遂倚門情。” 宋 曾鞏 《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狀》:“竊計臣老母之心,聞臣而來,倚門之望,固已深切。” 清 錢謙益 《母劉氏仍前贈制》:“古之賢母,望倚門而辭伏劍者,無不教其子以作忠也。”

(2).靠著門。 唐 溫庭筠 《菩薩蠻》詞:“時節慾黃昏,無憀獨倚門。”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一:“輦下市肆有丐者不得乞,因倚門大駡。”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翁蓼野》:“﹝ 蓼野 兄弟﹞流離 楚 粵 間,其伯姊遣人要歸,倚門哭之。”

(3).舊指妓女接客。 清 唐孫華 《維揚舟中作》詩之二:“空谷未聞傾國貌,褰帷都作倚門妝。” 清 汪中 《經舊苑吊馬守真文》:“婉孌倚門之笑,綢繆鼓瑟之娛,諒非得已。”參見“ 倚門賣笑 ”。

遐思

長遠的思念或指逾時空的遐想,奇思幻想

遐思冥想

丸丸

(1).高大挺直貌。《詩·商頌·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 毛 傳:“丸丸,易直也。” 宋 司馬光 《相國魏忠獻韓公輓辭》:“如何未黃髮,壟柏已丸丸。” 清 納蘭性德 《送施尊師歸穹窿》詩:“突兀 穹窿山 ,丸丸多松柏。”一說,圓如車蓋貌。 明 楊慎 《升庵經說·松柏丸丸》:“今《詩》傳解丸丸為直,恐非。愚意丸丸是言樹之團圞如車蓋也。”

(2).一團團。《晉書·藝術傳·戴洋》:“地赤如丹血丸丸。”

赤城

(1).指帝王宮城,因城牆紅色,故稱。 唐 王勃 《臨高台》詩:“赤城映朝日,緑樹搖春風。”

(2).山名。多以稱土石色赤而狀如城堞的山。在 浙江省 天台縣 北,為 天台山 南門。《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 赤城 霞舉而建標。” 李善 註:“ 支遁 《天台山銘序》曰:‘往 天台 ,當由 赤城山 為道徑。’ 孔靈符 《會稽記》曰:‘ 赤城 ,山名,色皆赤,狀似雲霞。’” 唐 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別》:“ 天姥 連天向天橫,勢撥五嶽掩 赤城 。” 王琦 註:“《太平廣記》:‘ 章安縣 西有 赤城山 ,周三十里。一峰特高,可三百餘丈。’《海録碎事》:‘ 顧野王 《輿地誌》云: 赤城山 有赤石羅列,長里餘,遙望似赤城。’” 清 朱彝尊 《羅浮屈五過訪》詩:“況今天地多戰爭, 赤城 華頂 風煙驚。”(2)在 四川省 灌縣 西南。又名 青城山 。 宋 陸游 《將之榮州取道青城》詩:“倚天山作海濤傾,看遍人間兩 赤城 。”自註:“ 青城山 ,一名 赤城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四川一·山川險要》:“﹝ 青城山 ﹞一名 赤城山 , 杜光庭 記:‘山高三千六百丈,周匝一百五十里, 蜀 山之望也。’”

(3).傳說中的仙境。 北周 庾信 《奉答賜酒》詩:“仙童下 赤城 ,仙酒餉 王平 。” 倪璠 注引《神仙傳》:“ 茅蒙 ,字 初成 ,乃於 華山 之中乘雲駕龍,向日昇天,歌曰:‘神仙得者 茅初成 ,駕龍上昇入泰清,時下玄洲戲 赤城 。’” 唐 陳子昂 《修竹篇》:“攜手登白日,遠遊戲 赤城 。”

中有

即中陰。《俱舍論·分別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應至處,故中有非生。”《大乘義章》卷八:“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四講:“ 犢子 主張有‘中有’(‘生有’與‘死有’之間的狀態),此論也有‘中間涅槃’即在中有中入滅的說法。”詳“ 中陰 ”。

烏烏

(1).形容身體中穴位受針後氣至之象。《素問·寶命全形論》:“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 王冰 註:“烏烏,嘆其氣至;稷稷,嘆其已應。”

(2).歌呼聲。《漢書·楊惲傳》:“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作“嗚嗚”。《北史·蕭大圜傳》:“披良書,採至賾,歌纂纂,唱烏烏。” 宋 范成大 《大廳後堂南窗負暄》詩:“端如擁褐茅檐下,祗欠烏烏擊缶歌。” 清 趙翼 《題甘雨應期圖》詩:“從此村甿企腳眠,準備烏烏歌擊缶。”

娛嬉

戲樂。 宋 蘇軾 《秀州僧本瑩靜照堂》詩:“老死不自惜,扁舟自娛嬉。” 宋 葉適 《利涉橋記》:“今既施橋,而 叔和 與邑人日曳杖娛嬉於 北山 。” 陳三立 《樊山示迭韻論詩二律聊綴所觸以報》詩:“騷賦而還接古悲,散為俶詭託娛嬉。”

靜者

深得清靜之道、超然恬靜的人。多指隱士、僧侶和道徒。《呂氏春秋·審分》:“得道者必靜,靜者無知。” 南朝 宋 謝靈運 《過始寧墅》詩:“拙疾相倚薄,還得靜者便。” 黃節 注引《論語》:“智者動,仁者靜。” 唐 杜甫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詩:“ 蔡侯 靜者意有餘,清夜置酒臨前除。” 仇兆鰲 註:“ 夢弼 謂: 蔡侯 為人恬靜而意氣有餘。” 清 趙翼 《題鄒蓮浦小照》詩:“超然靜者心,小憇寄幽矚。”

朔風

北風

朔風厲嚴寒,陰氣下微霜。——三國 魏· 阮籍《詠懷》

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清· 袁枚《祭妹文》

大江

(1) 大的江

(2) 中國的長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龜蛇鎖大江。——毛 * 《菩薩蠻·黃鶴樓》

寒暉

(1).冬日微弱的陽光。 唐 盧象 《送祖詠》詩:“東原多煙火,北澗隱寒暉。” 清 黃鷟來 《詠懷》詩:“一別歸重泉,冬日翳寒暉。”

(2).指清冷的月光。 潘漠華 《秋末之夜》詩:“寂寞淒涼的心底,經不住月光的寒暉。”

顧瞻

(1).回視;環視。《詩·檜風·匪風》:“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唐 張鷟 《遊仙窟》:“余時漸漸去遠,聲沉影滅,顧瞻不見,惻愴而去。” 明 劉基 《晚同方舟上人登師子岩作》詩:“顧瞻望四方,悵焉愁思深。”

(2).泛指看、望。 唐 裴鉶 《傳奇·崑崙奴》:“時家中有 崑崙 奴 磨勒 ,顧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何不報老奴。’” 唐 薛用弱 《集異記·阿足師》:“山嶽檀施,曾不顧瞻。”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謝》:“暗中鬼影憧憧,略不顧瞻。”

(3).瞻前顧後。謂慎重、周密地考慮。 唐 韓愈 《祭馬僕射文》:“度彼四方,孰樂可據,顧瞻衡鈞,將舉以付。” 宋 范仲淹 《上時相議釗舉書》:“然必顧瞻禮義,執守規矩,不猶愈於學非而博者乎。”

(4).眷顧,照應。 唐 韓愈 《苦寒》詩:“天王哀無辜,惠我下顧瞻。” 元 關漢卿 《蝴蝶夢》第二折:“教我兩下里難顧瞻,百般的沒是處。”

東歸

指回故鄉。因 漢 唐 皆都 長安 ,中原、 江 南人士辭京返里多言東歸。 三國 魏 曹操 《苦寒行》:“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 唐 鄭谷 《送京參翁先輩歸閩中》詩:“解印東歸去,人情此際多。” 唐 鄭谷 《賀進士駱用錫登第》詩:“春榜到春晚,一家榮一鄉……好是東歸日,高槐蕊半黃。”

玉溪

(1).溪流的美稱。 唐 賈島 《蓮峰歌》:“錦礫潺湲玉溪水,曉來微雨藤花紫。” 宋 朱熹 《讀李賓老玉澗詩偶成》詩:“獨抱瑤琴過玉溪,琅然清夜月明時。” 清 金農 《詠頻婆果》:“為語玉溪溪上女,不勞紅豆寄相思。”

(2). 唐 詩人 李商隱 別號“ 玉溪生 ”的省稱。 宋 陸游 《假中閒戶終日偶得絕句》:“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 玉溪 詩。” 清 唐孫華 《毘陵舟中聞吳給諫訃》詩:“年少科名昨夢虛, 錦溪 才筆 玉溪 如。”

(3).水名。 江西省 信江 流經 玉山縣 境內的一段。 宋 辛棄疾 《玉樓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觀音像持送者因以詞賦之》詞:“偶然重傍 玉溪 東,不是白頭誰覺老。”

詩詞推薦

  • 遣興雜詩

    袁枚清代〕小步閒拖六尺藤,空山來往健如僧。栽花忙處兒呼飯,夜讀深時妾屏燈。
    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原文_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的賞析_古詩文
  • 此君室

    方岳宋代〕竹意吾為誰,山曰子非我。未知回孰賢,自贊午也可。
    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原文_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的賞析_古詩文
  • 十絕句寄趙帥

    陳造宋代〕一片飛花到客襟,當時便有惜春心。即今歸路慵抬眼,紅影彫疏綠影。
    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原文_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的賞析_古詩文
  • 綠雲樓

    乾隆清代〕莫謂雲閒矣,斯雲綠重不。綠圍群嶺腹,雲接遠峰頭。級始今朝拾,句應五字留。到來過兩月,虛擲笑何由。
  • 酹江月 酒邊

    洪希文元代〕一年佳景,又新橙快意,重呼**。爭奈情人垂信約,誤聽幾番風竹。□□□□,魚沉雁香,懶聽相思曲。少年狂
  • 庭葦

    李中唐代〕品格清於竹,詩家景最幽。從栽向池沼,長似在汀洲。玩好招溪叟,棲堪待野鷗。影疏當夕照,花亂正深秋。韻細
    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原文_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的賞析_古詩文
  • 夕次淮口

    馬戴唐代〕天涯秋光盡,木末群鳥還。夜久遊子息,月明歧路閒。風生淮水上,帆落楚雲間。此意竟誰見,行行非故關。
    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原文_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的賞析_古詩文
  • 題有真意軒

    乾隆清代〕乘閒跋馬款岩扉,真意都詮靜者機。澗水滌塵一帶繞,雲峰展畫四鄰圍。鹿知熟徑尋常到,鳥惜芳陰不忍飛。笑我
  • 偈頌七首

    釋思岳宋代〕鼓山不跨石門句,嚼碎令人牙齒寒。親扣國師問端的,石門無鎖亦無關。
    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原文_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的賞析_古詩文
  • 遊仙二首·其二

    李彭宋代〕江叟冥寂士,邈非芻豢流。悠然揚舲去,路窮仍曲謳。野笛三美罷,變徵荊卿愁。我懷乃昭曠,興寄真滄洲。只應
  • 送章邦傑移家餘杭包家山

    賀鑄宋代〕九江賢令尹,千載兩相望。昔也陶彭澤,今之章瑞昌。拂衣置五斗,高興挹羲皇。避俗陶無悔,達生吾與章。淵明
  • 宋高宗

    王天性明代〕一統山河九代傳,忽驚臥榻半腥膻。忘讎忍受讎人役,棄國偷安國勢偏。丹闕喜開歌舞地,青衣恨釋犬羊天。總緣
  • 寫懷

    祁敏明代〕才過殘冬又早春,一時要路草成茵。無窮學業深慚我,有限年光不待人。兩字功名妨彩戲,半生詩酒污天真。粵江
  • 雜曲歌辭古別離

    沉佺期唐代〕白水東悠悠,中有西行舟。舟行有返棹,水去無還流。奈何生別者,戚戚懷遠遊。遠遊誰當惜,所悲會難收。自君
  • 和樂記室憶江水

    庾抱唐代〕遙想觀濤處,猶意採蓮歌。無因關塞葉,共下洞庭波。
    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原文_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的賞析_古詩文
  • 恭和御製詩

    馬廷鸞宋代〕直廬峻在九霄高,雨露恩光切仰膏。夜炬恩濃超賜錦,春船思澀怯提鰲。日磚有影占花隱,風鐸無聲引索綯。昭代
  • 次韻張子開次子試晬

    陳著宋代〕聞昔寧馨兒,如馬千里馳。或秀如芝蘭,或如飣坐梨。居易生七月,已能指無之。又比令狐楚,五歲善屬辭。是皆
  • 天仙子·夢裡藻蕪青一剪

    納蘭容若清代〕夢裡蘼蕪青一剪,玉郎經歲音書遠。暗鍾明月不歸來,樑上燕,輕羅扇。好風又落桃花片。
  • 幽居述事

    陸游宋代〕舴艋東歸喜遂初,頻拈枯筆賦幽居。細燒柏子供清坐,明點松肪讀道書。蒼爪嫩芽開露茗,紅根小把瀹煙蔬。年來
    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原文_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的賞析_古詩文
  • 送人游茆山

    貫休唐代〕鳥啼花笑暖紛紛,路入青雲白石門。君到前頭好看好,老僧或恐是茆君。
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原文_送粹上人還天台養母讀書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