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宿普利驛》

作者:周孟中 朝代:明代

次韻《宿普利驛》原文

普東迢遞隔天門,瘴雨溟濛白晝昏。

分竭寸丹期小補,罪當萬死在空言。

日高北極傾葵遠,風厲南荒勁草存。

不是孤臣教暫譎,殊方何事沐皇恩。

詩詞問答

問:次韻《宿普利驛》的作者是誰?答:周孟中
問:次韻《宿普利驛》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次韻《宿普利驛》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周孟中的名句有哪些?答:周孟中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元韻

參考注釋

迢遞

亦作“ 迢遰 ”。亦作“ 迢逓 ”。亦作“ 迢遞 ”。1.遙遠貌。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指 蒼梧 之迢遞,臨迴江之威夷。” 唐 杜甫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漢中判官》詩:“居人莽牢落,遊子方迢遰。” 唐 歐陽詹 《蜀中將回留辭韋相公》詩:“明晨首鄉路,迢逓孤飛翼。” 元 劉君錫 《來生債》第二折:“怎熬的程途迢遞,更和那風雨瀟疎。” 明 何景明 《辰谿縣》詩:“蠻音聞漸異,迢遞動鄉愁。” 清 孫枝蔚 《坐逆風船同趙天醉作》詩:“水程迢逓日將晡,風伯顛狂雨又俱。” 章炳麟 《東夷詩》之三:“三步復五步,京市亦迢遰。” 王統照 《牧羊兒》詩:“故鄉迢遞。”

(2).指思慮悠遠。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詗約》:“當此春景融和,不奈鄉心迢遞。”《初刻拍案驚奇》卷九:“望上林何日得雙棲,心迢遞。”

(3).高峻貌。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三:“迢遞 槐江嶺 ,是為 玄圃 丘。” 南朝 齊 謝朓 《郡內高齋閒坐答呂法曹》詩:“結構何迢遰,曠望極高深。” 南朝 梁 王錫 《宿山寺賦》:“延層軒之迢逓,屬廣廡之踟躕。” 宋 司馬光 《王君貺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詩>十章合為一篇以酬之》:“山椒迢遰峻無極,行挽枯藤蹋危石。” 蘇曼殊 《無題》詩之二:“寄語 * 要珍重,鳳樓迢遞燕應迷。”

(4).曲折貌。《陳書·江總傳》:“喜園迢遰,樂樹扶疎。” 元 楊載 《詩法家數·七言古詩》:“七言古詩,要鋪敍,要有開合,有風度,要迢遞險怪,雄俊鏗鏘,忌庸俗軟腐。”

(5).婉轉貌。 宋 丘崈 《夜行船·越上作》詞:“恣樂追涼日暮,簫鼓月明人去,猶有清歌迢逓,聲在芰荷深處。”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七:“有一人奏攜琴,一人奏繁華令相和,風雷疾轉,泉漏鏗鏘……最動人處卻在抑揚迢遞間寫得人心弦上的言語。”

(6).連綿不絕貌。 南朝 梁 沉約 《九日侍宴樂游苑》詩:“虹旌迢逓,翠華葳蕤。” 唐 楊巨源 《送絳州盧使君》詩:“朱欄迢遞因高勝,粉堞清明欲下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山圍草木翠煙平,迢遰新城接舊城。”

(7).時間久長貌。 唐 韋應物 《春宵燕萬年吉少府南館》詩:“河漢上縱橫,春城夜迢遞。” 唐 元稹 《古決絕詞》之三:“一去又一年,一年何可徹。有此迢遞期,不如死生別!”

見“ 迢遞 ”。

天門

(1) 神話傳說中天宮的門

(2) 帝王宮殿大門

(3) 指人額頭的中間

(4) 人的心(道士用語)

瘴雨

指南方含有瘴氣的雨。 前蜀 李珣 《南鄉子》詞:“行客待潮天欲暮,送春浦,愁聽猩猩啼瘴雨。” 宋 陳師道 《南鄉子》詞:“喚取佳人聽舊曲,休休,瘴雨無花孰與愁。” 清 孫枝蔚 《張虞山文學游海南》詩:“ 海南 為客少,瘴雨爾初霑。”

溟濛

形容煙霧瀰漫,景色模糊

上瞻既隱軫,下睇亦溟濛。——沈約《八詠》

晝昏

亦作“ 晝昬 ”。1.白晝昏暗。 漢 王褒 《九懷·陶壅》:“浮雲鬱兮晝昏,霾土忽兮塺塺。” 晉 左思 《吳都賦》:“紅塵晝昬,流汗霢霂。” 唐 方乾 《山中言事》詩:“書幌晝昏嵐氣里,巢枝俯折雪聲中。”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陰森無時,重雲晝昏。”

(2).白晝行婚禮。《新唐書·太宗二十一女傳》:“初,主( 城陽公主 )之婚,帝使卜之,繇曰:‘二火皆食,始同榮,末同戚,請晝昏則吉。’”

寸丹

一寸丹心的省稱。謂一片赤誠之心。 元 陳旅 《次韻友人京華即事》:“何人只獻《河清頌》,宜向明時瀝寸丹。” 清 錢謙益 《人日得沉昆銅書》:“磨勵寸丹迴白首,滌除雙碧向青銅。” 太平天囯 楊秀清 《果然堅耐》詩:“不因困頓移初志,肯為夤緣改寸丹?”

小補

(1).小小的補益。《孟子·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三國 魏 曹植 《上疏陳審舉之義》:“願得策馬執鞭,首當塵露……雖無大益,冀有小補。” 清 顧炎武 《述古》詩:“至今《三禮》存,其學非小補。”如:不無小補。

(2).縫補小破綻處。如:小縫小補。

罪當萬死

見“ 罪該萬死 ”。

空言

(1).謂不切實際的話。《呂氏春秋·知度》:“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虛辭,不好淫學流説。” 晉 盧諶 《覽古》詩:“ 秦 人來求市,厥價徒空言。” 魯迅 《花邊文學·安貧樂道法》:“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2).謂只起褒貶作用而不見用於當世的言論主張。《史記·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司馬貞 索隱:“空言,謂褒貶是非也。空立此文,而亂臣賊子懼也。”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 孟子 雖賢聖,不得位,空言無施,雖切何補。” 明 梅之熉 《<古今譚概>敘》:“士君子得志則見諸行事,不得志則託諸空言。”

北極

(1)

(2) 從地球最北端看去的天頂

(3) 磁鐵自由懸掛時指向北方的一極

(4) 北方邊遠之處

(5) 地球的最北端,地軸的北端

傾葵

葵花傾向太陽。比喻忠誠。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論俠》:“孝道略盡,忠誠未孚,思欲報寸草之心,申傾葵之意。” 明 鄭若庸 《玉玦記·擄掠》:“願俱亡不負傾葵,肯偷生去學飛蓬?”參見“ 傾陽 ”。

風厲

(1).風迅疾猛烈。 晉 張協 《七命》:“天凝地閉,風厲霜飛。”

(2).疾速。 漢 張衡 《南都賦》:“車雷震而風厲,馬鹿超而龍驤。” 李善 註:“風厲,言疾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騰山赴壑,風厲猋舉。”

(3).猶暴虐,暴戾。《宋書·百官志下》:“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 * ,怒則加罰,喜則任賞,煩擾苛暴,剝戮黎元,為百姓所疾。”《官場現形記》第四七回:“﹝知府 卜瓊名 ﹞平時做官極其風厲,在街上看見有不順眼的人,抓過來就是一頓。” 鄭觀應 《盛世危言·吏治下》:“更有風厲之官不近人情,循良之吏反滋弊竇。”

(4).嚴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二回:“思量要怎樣一個辦法,方可挽回,意思要專折嚴參幾個屬員,貌為風厲,或可以息了這件事。”

(1).示意、慫恿。《後漢書·樂恢傳》:“ 竇憲 因是風厲州郡迫脅, 恢 遂飲藥死。”

(2).鼓勵;勸勉。 宋 蘇軾 《<六一居士集>敘》:“賴天子明聖,詔修取士法,風厲學者專治 孔氏 ,黜異端,然後風俗一變。” 明 李東陽 《與方石先生書》:“蓋當習俗波盪之餘,必得清德重望,乃可廉貪而立懦,所以培植根柢,樹揭幖幟,風厲天下,非分一署領一務者比。”《清史稿·禮志六》:“《祭法》,‘以死勤事則祀之’。於以崇德報功,風厲忠節。”

南荒

指南方荒涼遙遠的地方。《晉書·陸機傳》:“輶軒騁於南荒,衝輣息於朔野。”《太平廣記》卷二 * 引 唐 房千里 《投荒雜錄·南荒人娶婦》:“南荒之人娶婦……往趨虛路以偵之,候其過,即擒縛,擁歸為妻。” 明 高啟 《韓子》詩:“自古南荒竄逐過,佞臣元少直臣多。” 田漢 《馮法祀先生黔桂開闢工程寫生畫展》詩之二:“南荒一例成前敵,喜見精誠結 漢 瑤 。”

勁草

(1) 莖堅韌的草

(2) 比喻堅強不屈的人

勁草不為勁風而折

不是

(1)

錯誤;過失

是吾不是處。——清·林覺民《與妻書》

(2)

否定判斷

現在不是講話的時候

孤臣

(1).孤立無助或不受重用的遠臣。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 唐 柳宗元 《入黃溪聞猿》詩:“孤臣淚已盡,虛作斷腸聲。” 明 王世貞 《鳴鳳記·封贈忠臣》:“鯁骨孤臣,芳年俊英,塤箎連奏同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孤臣 左良玉 ,遠在邊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該萬死。” 清 丘逢甲 《離台詩》之一:“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參見“ 孤臣孽子 ”。

(2).孤陋無知的臣子。《文選·張衡<東京賦>》:“ 由介 以 西戎 孤臣,而悝 穆公 於宮室。” 薛綜 註:“孤臣,孤陋之臣也。”《資治通鑑·晉元帝太興四年》:“ 導 ( 王導 )忠素竭誠,輔大業,不宜聽孤臣之言,惑疑似之説,放逐舊德,以佞伍賢。”

殊方

(1).不同的方法、方向或旨趣。《文子·自然》:“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一也。”《漢書·董仲舒傳》:“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漢書·藝文志》:“時君世主,好惡殊方。”

(2).遠方,異域。 漢 班固 《西都賦》:“踰 崑崙 ,越 巨海 ,殊方異類,至於三萬里。” 唐 王維 《曉行巴峽》詩:“人作殊方語,鶯為舊國聲。” 孫中山 《上李鴻章書》:“集殊方之貨實,聚列國之商氓。”

何事

(1).什麼事;哪件事。 南朝 齊 謝朓 《休沐重還道中》詩:“問我勞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乾 《經周處士故居》詩:“愁吟與獨行,何事不傷情?”《朱子語類》卷八:“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為何,何故。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新唐書·沉既濟傳》:“若廣聰明以收淹滯,先補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劉過 《水調歌頭》詞:“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來?”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謎:何事痴呆漢,到處逢佳麗?”

皇恩

指皇帝給予的恩惠

皇恩浩蕩

詩詞推薦

次韻《宿普利驛》原文_次韻《宿普利驛》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