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山中故人

作者:王汝玉 朝代:明代

訪山中故人原文

整策陟幽峻,尋雲入靈溪。

藤蘿互蒙密,崖磴紛盤紆。

長林倏數轉,春鳥時一啼。

稍覺去人遠,詎知行路迷。

欣值息心士,幽獨在岩棲。

清晤冥夙契,微旨啟玄機。

於焉素懷愜,澹然凡慮非。

明當稅塵鞅,投跡恆相依。

詩詞問答

問:訪山中故人的作者是誰?答:王汝玉
問:訪山中故人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訪山中故人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王汝玉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汝玉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參考注釋

幽峻

隱僻峻峭。亦指隱僻峻峭之處。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六》:“蓋 鷄山 迴合之妙,俱其南;當山北者僅有此,亦幽峻之奧區也。”

靈溪

亦作“ 靈谿 ”。 1.對溪流的美稱。 晉 郭璞 《遊仙詩》之一:“靈谿可潛盤,安事登雲梯。” 晉 支遁 《詠懷詩》之四:“靈溪無驚浪,四岳無埃塵。” 北周 庾信 《至老子廟應詔》詩:“三門臨 苦縣 ,九井對靈谿。” 唐 李華 《仙遊寺》詩:“靈谿自茲去,紆直互紛糾。”

(2).水名。在 浙江 天台 西北。《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過 靈溪 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 李善 註:“ 靈溪 ,溪名也。”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 靈溪 恣沿越,華頂殊超忽。” 唐 陸龜蒙 《和襲美臘後送內大德從勗游天台》:“應緣南國盡南宗,欲訪 靈溪 路暗通。”自註:“溪在 天台山 下。”

(3).水名。在 湖北 江陵 西。 南朝 梁 宗夬 《荊州樂》詩之三:“朝發 江津 路,暮宿 靈溪 道。”

(4).水名。在 湖南 永順 東北。 宋 侯寘 《青玉案·為外大父林下老人壽》詞:“牢落 瀟湘 歸去未,臘梅開遍,冰蟾圓後,夢斷 靈溪 路。”

藤蘿

紫藤( Wisteria sinensis )的通稱

蒙密

茂密;茂密的草木。 南朝 宋 范曄 《樂游應詔詩》:“遵渚攀蒙密,隨山上嶇嶔。” 北周 庾信 《小園賦》:“撥蒙密兮見牕,行欹斜兮得路。”《資治通鑑·宋文帝元嘉七年》:“草木蒙密,地氣鬱蒸。”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申氏》:“見垣下禾黍蒙密。”

盤紆

迴繞曲折。《淮南子·本經訓》:“木巧之飾,盤紆刻儼,嬴鏤雕琢,詭文回波。” 高誘 註:“盤,盤龍也;紆,曲屈。”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洭水》:“山盤紆數百里,有赭嵒迭起,冠以青林,與雲霞亂采。” 宋 陸游 《野步至村舍暮歸》詩:“草徑盤紆入廢園,漲餘野水有殘痕。”《水滸傳》第一○五回:“ 宛州 山水盤紆,丘原膏沃,地稱陸海。”

槃紆:盤結迴旋。 漢 應瑒 《慜驥賦》:“思奮行而驤首兮,叩繮緤之紛拏;牽繁轡而增制兮,心慉結而槃紆。”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雞足山》:“山徑既開,逐路而進,槃紆曲折,回互斜通,至於山頂。”

長林

(1).高大的樹林。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涉蘭圃,登重基。背長林,翳華芝。” 晉 陸機 《赴洛》詩之一:“南望泣玄渚,北邁涉長林。” 唐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四:“滿目雪色長林,欣欣然迎著我這萬里羈客。”

(2).喻隱逸者的居處。 南朝 宋 范曄 《樂游應詔詩》:“探己謝丹黻,感事懷長林。” 明 高啟 《松隱為愛叔能賦》:“我今身似浮雲閒,正合著在長林間。”參見“ 長林豐草 ”。

知行

認識與實行。《禮記·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夫婦之不屑,可以能行焉” 漢 鄭玄 註:“言匹夫匹婦愚耳,亦可以其與有所知,可以其能有所行者,以其知行之極也。”

智慮和德行。《尸子》卷上:“夫蠒,舍而不治則腐蠹……身者,蠒也,舍而不治則知行腐蠹。”《荀子·非相》:“知行淺薄。” 楊倞 註:“言智慮德行至淺薄。”

息心

(1) 〈方〉∶心情放鬆

聽說未出人命,大家都息心了

(2) 除掉雜念,專心致志

息心讀書

幽獨

(1).靜寂孤獨。亦指靜寂孤獨的人。《楚辭·九章·涉江》:“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 唐 杜甫 《久雨期王將軍不至》詩:“天雨蕭蕭滯茅屋,空山無以慰幽獨。” 唐 司空圖 《秋思》詩:“勢利長草草,何人訪幽獨?”

(2).獨處。 清 陳確 《講義二·盡心章》:“古有謂性為天所命者,非推高之詞也,正欲合言之而使學者反求諸幽獨之地焉耳。” 清 譚嗣同 《仁學》二:“莫顯乎微,容色可徵意旨;莫見乎隱,幽獨即是大廷。”

岩棲

見“ 巖棲 ”。

亦作“ 巖棲 ”。1.棲宿在山岩上。舊題 師曠 《禽經》:“山鳥巖棲,原鳥地處。” 張華 註:“山巖之鳥多不巢。”

(2).巢居穴處。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絶交書》:“故 堯 舜 之君世, 許由 之巖棲, 子房 之佐 漢 , 接輿 之行歌,其揆一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序》:“古巢居穴處曰巖棲,棟宇居山曰山居。”

(3).借指隱居。 唐 杜甫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瓢飲唯三徑,巖棲在百層。” 前蜀 韋莊 《贈薛秀才》詩:“欲結巖棲伴,何山好薜蘿?”

清晤

清雅聰悟。晤,通“ 悟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薦》:“竊見縣人 樊衡 ,年三十,神爽清晤,才能絶倫。”

夙契

(1).往昔的交情。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與太尉王僧辯書》:“至於親鄰之道,夙契逾深,無改曩懷,增感彌篤。” 宋 蘇軾 《求婚啟》:“ 中郎 墳典之付,豈在他人; 太真 姑舅之婚,復見今日。仰緣夙契,祇聽俞音。” 明 高啟 《喜呂山人見過江館》詩:“非君憐夙契,誰肯過柴門?”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玉磬山房文誤》:“ 恭城 與編修同官翰林,有夙契。”

(2).前世的因緣。 宋 羅燁 《醉翁談錄·紅綃密約張生負李氏娘》:“今夕相會,豈非夙契?願見去歲相約之媒。”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九:“侍郎喜談因果,尤重師生之義,嘗以為文字淵源,三生夙契,雖父子不能相假雲。”

微旨

亦作“ 微恉 ”。亦作“ 微指 ”。1.精深微妙的意旨。 漢 許慎 《<說文解字>敘》:“究洞聖人之微恉。”《後漢書·徐防傳》:“ 孔聖 既遠,微旨將絶,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設甲乙之科,以勉勸學者。” 唐 李翰 《殷太師比干碑》:“夫子稱 殷 有三仁,豈無微旨?” 宋 葉適 《沉仲一墓志銘》:“有 彬老 者,北游 程 氏師生間,得性命微旨,經世大意。” 清 方苞 《又書<封禪書>後》:“蓋謂傳所稱封禪者七十二君,本無稽之言,但以是致怪物與神通,則舉之不以其事,而上古封禪之有無,又不足辨矣。此 子長 之微指也。”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書>與<詩>》:“其序列先後, 宋 人多以為即 孔子 微旨所寓,然古詩流傳來久,篇次未必一如其故,今亦無以定之。”

(2).隱而未露的意願。《漢書·翟方進傳》:“奏事亡不當意,內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宋書·恩倖傳·徐爰》:“ 爰 便僻善事人,能得人主微旨。” 宋 陸游 《南唐書·周宗傳》:“一日, 烈祖 臨鏡理白髮,太息曰:‘功業成而吾老矣,奈何!’ 宗 適侍側,悟微指,乃請如 廣陵 ,諷 讓皇 以禪代事。” 尚秉和 《北京政府成立》:“時北洋老將數十人,統兵十餘萬,胥聽內閣指撝,無或違,然內閣微恉鮮能明也。”

玄機

(1) 佛家、道家稱奧妙的道理

(2) 神妙的機宜

不露玄機

於焉

從此;於此。 唐 顧況 《塞上曲》:“酣戰祈成功,於焉罷邊釁。” 唐 唐彥謙 《游南明山》詩:“於焉偶閒暇,鳴轡忽相聚。”

於是。《詩·小雅·白駒》:“所謂伊人,於焉逍遙。” 朱熹 集傳:“使其人得以於此逍遙而不去。” 陳奐 傳疏:“《玉篇》:‘焉,是也。’言於是消搖也。今字作‘逍遙’。”《後漢書·董卓傳論》:“及殘寇乘之,倒山傾海, 崑岡 之火,自茲而焚,《版》《盪》之篇,於焉而極。” 唐 元稹 《相和歌辭·決絕詞》:“有美一人,於焉曠絶。” 明 劉基 《清修院良上人浸月軒》詩:“珍重無生侶,於焉托清淨。”

素懷

平素的懷抱。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終制》:“先有風氣之疾,常疑奄然,聊書素懷,以為汝誡。”《南史·張融傳》:“見卿衣服粗故,誠乃素懷有本。” 唐 王維 《瓜園詩》:“素懷在青山,若值白雲屯。” 明 張景 《飛丸記·故舊存身》:“但不知、何日得早報高恩愜素懷。”

澹然

(1).恬淡貌。《韓非子·大體》:“澹然閒靜,因天命,持大體。” 宋 蘇軾 《祭陳君式文》:“澹然無求,抱潔沒身。”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余見高壽之人多能養精神,不妄用之,其心澹然,無所營求。”

(2).安定貌;安靜貌。《文選·揚雄<長楊賦>》:“使海內澹然,永忘邊城之災。” 李善 註:“澹,安也。” 唐 李白 《古風》之三四:“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康有為 《<人境廬詩草>序》:“ 吳雙遣 澹然旁坐,如枯木垂釣。”

明當

猶明日,明天。《北史·蕭寶夤傳》:“ 寶夤 明當拜命,其夜慟哭。” 唐 王維 《宿鄭州》詩:“明當渡 京水 ,昨晚猶 金谷 。” 宋 吳潛 《水調歌頭·和梅翁韻預賦山中樂》詞:“倚棹明當發,歸夢落三洲。”

明白得當。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見 陸丈 回書,其言明當。”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古人不忌重韻》:“古人但取文理明當而已,初不避重字也。” 清 姚鼐 《復魯絜非書》:“抑人之學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陳理義必明當,布置取捨,繁簡廉肉不失法,吐辭雅馴不蕪而已。”

塵鞅

世俗事務的束縛。鞅,套在馬頸上的皮帶。 唐 牟融 《寄羽士》詩:“使我浮生塵鞅脫,相從應得一盤桓。” 宋 范成大 《送關壽卿校書出守簡州》詩:“ 京 洛 知心塵鞅里, 江 吳 攜手暮帆邊。” 清 吳偉業 《送何省齋》詩:“君今謝塵鞅,輕裝去如駛。”

投跡

見“ 投跡 ”。

亦作“ 投跡 ”。舉步前往,投身。《莊子·天地》:“且若是,則其自為處危,其觀臺多物,將往投跡者眾。” 三國 魏 鍾會 《檄蜀文》:“誠能深鑒成敗,邈然高蹈,投跡 微子 之蹤,措身 陳平 之軌,則福同古人,慶流來裔。”《新唐書·狄仁傑傳》:“不循禮義,投跡犬羊,以圖賒死,此君子所愧。”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翰林非病叟所處,寵祿非庸夫所食,官謗可畏,幸而得請,投跡故山。”

相依

互相靠對方生存或立足

相依為命

詩詞推薦

  • 遊仙詞三十三首

    王鎡宋代〕修成功行滿三千,或在人間或在天。留下九還丹一粒,城南老樹得升仙。
  • 配食大成樂章酌獻沂國

    王應麟宋代〕公傳自曾,孟傳自公。有的緒承,允得其宗。提綱開緼,乃作中庸。侑於元聖,億載是崇。
  • 和竹里蘇材叔見梅懷友韻

    鄒登龍宋代〕徘徊江路側,何以慰相思。陽彩來寒樹,貞姿倚暮籬。飄零懷遠道,遼索負芳時。佇立幽吟苦,余懷將訴誰。
    訪山中故人原文_訪山中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題壁

    佚名唐代〕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花有兩般。憑仗高樓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闌看。
    訪山中故人原文_訪山中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次韻奉答廖袁州懷舊隱之詩

    黃庭堅宋代〕詩題怨鶴與驚猿,一幅溪藤照麝煙。聞道省郎方結綬,可容名士乞歸田。嚴安召見天嗟晚,賈誼歸來席更前。何況
    訪山中故人原文_訪山中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用強甫蒙仲韻十首

    劉克莊宋代〕不數浮溪與止齋,網羅欲與巽岩偕。極知浩博窺轅固,未肯輕浮學祐涯。愧我孤根難樹立,誤君初草未編排。藏山
  • 漫成三首

    張耒宋代〕驅除牢愁須酒聖,狼藉春色要花紅。定知春來無一事,苦教有情愁得儂。
  • 相思怨

    李元紘唐代〕望月思氛氳,朱衾懶更熏。春生翡翠帳,花點石榴裙。燕語時驚妾,鶯啼轉憶君。交河一萬里,仍隔數重雲。
  • 頌古一百二十一首

    釋宗杲宋代〕日是禍門,電激雷奔。娑竭出海,震動乾坤。
    訪山中故人原文_訪山中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元少保生日

    朱長文唐代〕體貌方隆避政樞,歸來袞繡耀東吳。騎鯨才格從天稟,化鶴風姿與從殊。經國文章垂睿想,濟民德澤感神扶。堂邊
    訪山中故人原文_訪山中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登入

    乾隆清代〕水蒐數日足怡情,正務觀河此卜程。饒是素心喜馬便,不無餘興謂舟輕。蝸廬蟹舍行行背,白叟黃童處處迎。顧我
  • 三和

    劉克莊宋代〕不喜蘇君師鬼谷,寧從許子學神農。衰殘猶有忠存闕,老醜應無妒入宮。貪漢驚魚懸餌下,痴人餓虱處褌中。兩翁
  • 亡後見形詩

    李煜唐代〕異國非所志,煩勞殊清閒。驚濤千萬里,無乃見鐘山。
    訪山中故人原文_訪山中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代宴費大參樂語

    王子俊宋代〕相君曩歲轉洪鈞,手散陽和處處勻。袞服肯迂今日駕,錦城便勝去年春。珍台多暇何妨醉,左席猶虛正要人。飲罷
  • 提刑使者還嘉州

    宋祁宋代〕使者艤行舟,是行及淒序。祖帳俯平沙,從騎羅前渚。一進酒惟醴,再進魴及鱮。還客已少悰,況將暌宴語。勁風
  • 詠左伯桃羊角哀墓

    史彌鞏宋代〕餘耳當年刎頸交,所爭利害僅毫毛。一朝泜水相屠戮,豈識羊哀左伯桃。交情切戒勤終墮,以義存心心必果。死生
  • 九日都下黃雀食新

    楊萬里宋代〕九日新霜薄,群飛一網遮。裘披楊柳絮,色染木犀花。下箸欣鄉味,知儂憶故家。金杯浮菊蕊,相映兩光華。
  • 吳江道中與陸叔度並載晚至鶯脰湖別

    行忞明代〕斜日松陵道,扁舟共汝還。不期初握手,旋復動離顏。水積猶餘岸,雲多莫辨山。宵來分寢處,宛在漵沙間。
  • 朧月

    梅堯臣宋代〕夜晴初見月,雲薄未分明。高樹尚無影,遠鴻時有聲。下階嫌履濕,閉戶認苔生。寂寂牆陰暝,更長已漸傾。
    訪山中故人原文_訪山中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頌古

    釋慧空宋代〕梁魏山河本太平,無端容此老狐精。九年皮髓分張盡,只履空棺更誑人。
    訪山中故人原文_訪山中故人的賞析_古詩文
訪山中故人原文_訪山中故人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