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二月初與經筵進講紀述原文
延英別殿倚平台,問道恭承步輦來。講席平依丹地轉,經函近對御筵開。
凝旒晬穆聞天語,委佩從容列上台。
聖學方隆恩禮茂,儒臣長此奉康哉。
詩詞問答
問:丙子二月初與經筵進講紀述的作者是誰?答:于慎行
問:丙子二月初與經筵進講紀述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參考注釋
延英
見“ 延英殿 ”。
別殿
正殿以外的殿堂。 南朝 宋 顏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離宮設衛,別殿周徼。” 唐 王勃 《春思賦》:“ 洛陽 宮城紛合沓,離房別殿花周匝。” 明 王世貞 《初入謁晉邸陳常侍要飲別墅作》詩:“別殿沾恩罷,逢迎有大璫。”
平台
(1) 通常高於附近區域的平面;樓房的陽台
(2) 機器的金屬表面,工件可固定其上
(3) 〈方〉∶平房
問道
(1).請教道理、道術。《晏子春秋·問上十一》:“臣聞問道者更正,聞道者更容。”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蓋聞帝之元儲,必入太學,承師問道。”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睢水》:“ 先 ( 寇先 )好釣,居 睢水 旁, 宋景公 問道不告,殺之。” 北周 庾信 《賀傳位於皇太子表》:“皇帝邈然 姑射 ,正當乘雲馭龍,問道 崆峒 。”
(2).猶問路。《二刻拍案驚奇》卷三:“﹝翰林﹞結束整齊,一直問道 徐 家來。”
(3).問,詢問。道,語助詞。 元 李行道 《灰闌記》第二折:“俺孩兒未經滿月,蚤問道我十數遭,今日個浪包婁到公庭混賴著。”
恭承
敬奉。 漢 賈誼 《吊屈原賦》:“恭承嘉惠兮,俟罪 長沙 。”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恭承古人意,促裝反柴荊。” 唐 李白 《東武吟》:“恭承鳳皇詔,欻起雲蘿中。”
步輦
(1).古代一種用人抬的代步工具,類似轎子。《趙飛燕外傳》:“帝即令舍人 呂延福 以百寳鳳毛步輦迎合德。”《晉書·山濤傳》:“帝嘗講武於 宣武場 , 濤 時有疾,詔乘步輦從。” 晉 陸翽 《鄴中記》:“ 石虎 少好遊獵,後體壯大,不復乘馬。作獵輦,二十人擔之,如今之步輦。”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步輦召學士》:“ 明皇 在便殿,甚思 姚元崇 論時務,七月十五日苦雨不止,泥濘盈尺,上令侍御者抬步輦召學士來。”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 晦辭 於坐間與官妓 朱良 別,因掩袂大哭。 贍 曰:‘此風聲賤人,員外何必如此?’乃以步輦隨而遺之。”
(2).乘步輦。 漢 班固 《西都賦》:“乘茵步輦,惟所息宴。” 三國 魏 曹丕 《校獵賦》:“步輦西園,還坐玉堂。”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太子納涼梧下應令》:“北園涼氣早,步輦暫逍遙。”
講席
高僧、儒師講經講學的席位。亦用作對師長、學者的尊稱。 南朝 梁 沉約 《為齊竟陵王發講疏》:“置講席於上邸,集名僧於帝畿。” 唐 戴叔倫 《寄禪師寺華上人次韻》之三:“近聞離講席,聽雨半山眠。” 清 唐孫華 《壽王冰庵太守五十韻》:“講席儒氊冷,籬門窟室卑。”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八節:“遣 唐 留學生學成歸國,往往擔任經史的講席,傳授弟子。”
地轉
(1).謂時勢變遷。 明 方孝孺 《江山萬里圖》詩:“ 武昌 地轉多遺蹟,隔岸鳥鳴瞻 赤壁 。”
(2).指地動,地震。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地震詔》:“地轉實為新地兆,天旋永立新天朝。”
御筵
(1).皇帝命設的酒席。《梁書·蕭子顯傳》:“ 高祖 雅愛 子顯 才,又嘉其容止吐納,每御筵侍坐,徧顧訪焉。” 唐 李白 《玉壺吟》:“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嘉祐 八年上元夜,賜中書、樞密院御筵於 相國寺 羅漢院 。”
(2).喻指帝位。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一百韻》:“ 耿 賈 扶王室, 蕭 曹 拱御筵。”
凝旒
(1).冕旒靜止不動。形容帝王態度肅穆專注。 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詩:“負扆勞天眷,凝旒念國章。”《舊唐書·楊虞卿傳》:“陛下初臨萬宇,有憂天下之志,宜日延輔臣公卿百執事,凝旒而問,造膝以求,使四方內外,有所觀焉。”
(2).代稱帝王。 宋 張孝祥 《醜奴兒》詞:“主人白玉堂中老,曾侍凝旒。”
晬穆
溫潤端莊。 宋 洪邁 《廣州三清殿碑銘》:“繡黼周張,神光晬穆。” 明 沉德符 《野獲編·風俗·傅粉》:“予游都下見中官輩談主上視朝,必用粉傅面及頸,以表晬穆,意其言或不妄。”
天語
(1).上天之告語。 唐 李白 《明堂賦》:“聽天語之察察,擬帝居之將將。” 宋 李清照 《漁家傲》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明 唐順之 《冬至南郊》詩:“神光人共見,天語帝親聞。”
(2).謂天子詔諭;皇帝所語。 唐 劉禹錫 《送源中丞充新羅冊立使》詩:“身帶霜威辭鳳闕,口傳天語到 鷄林 。” 宋 蘇軾 《用王鞏韻贈其侄震》詩:“朝廷貴二 陸 ,屢聞天語溫。”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 茅元儀 《武備志》成,曾經 神宗 乙夜之覽,天語稱其該博。”
委佩
見“ 委佩 ”。
亦作“ 委珮 ”。1.恭敬貌。謂俯身行禮時佩飾拖垂至地。語出《禮記·曲禮下》:“立則磬折垂佩,主佩倚,則臣佩垂;主佩垂,則臣佩委。” 鄭玄 註:“君臣俛仰之節,倚謂附於身,小俛則垂,大俛則委於地。” 唐 劉禹錫 《問大鈞賦》:“乃遽衣促盥,竭慮滌想。委佩低簪,持簿叩顙而言。”佩,一本作“ 珮 ”。
(2).指下垂的佩玉。 唐 杜甫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詩:“宮草霏霏承委珮,鑪煙細細駐遊絲。” 元 柳貫 《送李士弘侍讀攝祠王屋》詩:“林光忽與升煙合,雲氣初承委佩重。”
從容
(1) 悠閒舒緩
聽小子從容的表白出來。——《初刻拍案驚奇》
從容應付
(2) 充裕;寬裕
時間從容
(3) 休息
神僧且從容一日。——《西遊記》
上台
(1) 角色登台演出;到舞台或講台上去
上台表演
(2) 比喻出任官職或開始掌權(多含貶義)
聖學
指 孔子 之學。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二:“ 康熙 朝,以 朱子 昌明聖學,有益斯文,命禮臣升躋神位於十哲之次。” 梁啓超 《日本橫濱中國大同學校緣起》:“北肇強學於京師,南開聖學於 桂海 。”
隆恩
厚恩,大恩。多指皇恩。 漢 禰衡 《鸚鵡賦》:“恃隆恩於既往,庶彌久而不渝。” 南朝 陳 徐陵 《梁貞侯重與王太尉書》:“斯實不世之隆恩,寧曰循常之恆禮。” 明 無名氏 《四賢記·囑託》:“謀事由人力,隆恩出帝書。”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訥親》:“朕誠不料十三年以來,加以隆恩渥澤,而 訥親 之忍心害理,竟至於此。”
儒臣
(1). 漢 稱博士官為儒臣。 漢 揚雄 《百官箴·博士箴》:“儒臣司典,敢告在賓。”
(2).泛指讀書人出身的或有學問的大臣。《新唐書·宗室宰相傳·李福》:“ 大中 時, 党項羌 震擾,議者以將臣貪牟產虜怨,議擇儒臣治邊。” 宋 陳亮 《及第謝恩和御賜詩韻》:“復讎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髮蒼。”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太宗讀金史》:“曾命儒臣翻譯《三國志》及 遼 、 金 、 元 史、性理諸書,以教國人。”
康哉
《書·益稷》:“﹝ 皋陶 ﹞乃賡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歌詞稱頌君明臣良,諸事安寧。後遂以“康哉”為歌頌太平之詞。 晉 潘尼 《贈侍御史王元貺》詩:“協心毗聖世,畢力讚康哉。” 唐 白居易 《為宰相賀赦表》:“康哉可期,天下幸甚。”
詩文賞析
【注釋】:(皇上登極以來,日御講幄,談經論藝。五六儒臣趨陪近
弼,晨朝三接,寵賚便蕃,歲無虛月,即勛貴大臣有不與
焉。臣慎行自丙子七月叨侍講讀,至己丑七月進掌春卿而
解,計橫經玉案前後十有四年,所受特恩賜予,不可數計
。迎仞皇上隆儒重道盛心,近世帝王所未嘗有。文史小臣
過承豐渥,念雖捐糜無以報稱。歸田閒日,錄出歲時賞賚
,每事占詩一首,以紀榮遇,且昭聖明初政勤學向道如此
,使後之傳聞者有所誦說,以對揚君父之盛美雲。其不書
年月者,歲歲有之。辛卯臘月,臣慎行頓首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