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天竺寺原文

屈曲泉流繞石林,到來竺宇暢幽尋。

了知說法無多子,且喜入山不厭深。

七佛總空身語意,三生誰話去來今。

未能習靜催歸轡,已聽鍾流雲外音。

詩詞問答

問:天竺寺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天竺寺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天竺寺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侵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五

參考注釋

屈曲

彎曲;曲折

畫欄屈曲

泉流

泉水流出形成的水流

石林

含二氧化碳的水流溶蝕或侵蝕石灰岩而形成的林立於地表的塔狀石炭岩

去南有石林風景區

到來

(1) 按時接近或即將臨近

下班時間終於到來

(2) ;來到

了知

明知;領悟。《宋書·殷琰傳》:“ 倫 等皆是足下腹心爪牙,所以攜手相捨,非有怨恨也,了知事不可濟,禍害已及故耳。”《百喻經·三重樓喻》:“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 宋 楊萬里 《至永州城外》詩:“了知歸近猶看堠,更有愁來即入城。” 明 袁中道 《東遊日記》:“入 琅琊山 藏經院,得木匣,乃《楞伽經》也。見經中字跡,忽然汗下,了知前生。”

說法

(1) 指說話所用的詞

換個說法,他也許能接受

(2) 說出的想法;看法

“嘴上 * ,辦事不牢”是一種不全面的說法

(3) 講說的方法

無多子

沒有多少。 宋 張耒 《王晉卿惠詩因次其韻督之》:“遙知美味無多子,猶令此老氣如虎。”《五燈會元·臨濟宗·臨濟義玄禪師》:“元來 黃檗 佛法無多子。”

且喜

猶言可喜、幸喜。 元 無名氏 《鴛鴦被》第一折:“員外,且喜且喜,小姐説今夜晚間約定在 玉清庵 中與你赴期,教我先將的鴛鴦被來了也。”《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且喜他不裝模樣,見説做醮,便肯輕身出觀來到我家。”《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且喜是月半天氣,還辨得出影響來。” * 《和 * 同志七絕》之四:“抗戰連年秋復秋,今秋且喜稻如油。”

入山

(1).進入山里。《史記·外戚世家》:“ 少君 年四五歲時,家貧……為其主人入山作炭。” 宋 蘇軾 《與林天和長官》之二十:“知入山未還,即日想已還治。起居佳否?往來衝冒,然勝游計不為勞也。”《三國演義》第一二○回:“又大興土木,作 昭明宮 ,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

(2).指隱居。《三國志·蜀志·先主傳》“遷 觀 為別駕從事”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袁暐 《獻帝春秋》:“汝欲取 蜀 ,吾當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唐 白居易 《效陶潛體》詩之十四:“入山燒黃白,一旦化為灰。” 許傑 《<文藝批評與人生>自序》:“我既然還生活在人類社會裡,也並不想出世,也不想入山。”

不厭

(1).不嫌;不加以排斥。《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韓非子·難一》:“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凡此皆有倫有脊之言,雖巧而不厭其巧。”

(2).不合。《文選·班彪<王命論>》:“取捨不厭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內不知命,則必喪保家之主。” 李善 注引 韋昭 曰:“厭,合也。”

(3).不滿足;不飽。厭,通“ 饜 ”。《楚辭·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史記·伯夷列傳》:“然 回 也屢空,糟穅不厭,而卒蚤夭。”《漢書·王莽傳中》:“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姦。” 明 方孝孺 《贈金溪吳仲實序》:“必學於詩、書、禮、樂、六藝之文至於終身而不厭。”

(4).不服。《漢書·景帝紀》:“諸疑獄,若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輒讞之。” 顏師古 註:“厭,服也。”

不魘,不做惡夢。厭,通“ 魘 ”。

七佛

佛教語。謂 釋迦牟尼 及其先出世的六佛。即過去劫中三佛 毗婆屍 、 屍棄 、 毗舍浮 和現在劫中四佛 拘留孫 、 拘那含 、 迦葉 和 釋迦牟尼 。諸經中名號微異,系轉譯之訛。見《七佛經》、《法苑珠林》卷八。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大覺寺》:“所居之堂,上置七佛,林池飛閣,比之 景明 。”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七佛如來,十方並現。” 清 陳大章 《王文成紀功碑》詩:“ 開先寺 前《七佛碣》,旁有大字鐫崔嵬。”

空身

(1).謂身無負擔或錢財等物。 漢 王充 《論衡·狀留》:“且驥一日行千里者,無所服也…… 伯樂 顧之, 王良 御之,空身輕馳,故有千里之名。”

(2).指光身,獨自一人。《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等了半天,去人空身回來,説是:‘ 龍大人 那裡洋師爺半個月前頭就進京去考洋翰林去了。’” 柔石 《一個偉大的印象》:“﹝他﹞從家裡拿了一支槍,空身逃出到土匪隊里去。”

(3).佛教語。謂四大(地水火風)假合,虛幻不實的肉體。 宋 王安石 《南鄉子》詞之一:“不是攝心除妄想,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

語意

話語所包含的意義及情味

語意深長

三生

佛家所說的三世轉生,即前生、今生和來生

世說三生如不謬,共疑巢許是前身。——白居易《贈張處士山人》

三生有幸

去來今

佛教語。指過去、未來、現在。 唐 窺基 《大乘法苑義林章記》一:“去來今三,是時一切。” 宋 蘇軾 《過永樂文長老已卒》詩:“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

習靜

亦作“ 習靖 ”。靖、靜古通。謂習養靜寂的心性。亦指過幽靜生活。 漢 焦贛 《易林·噬嗑之大過》:“奇適無耦,習靖獨處。” 南朝 梁 何遜 《苦熱》詩:“習靜閟衣巾,讀書煩几案。” 唐 王維 《積雨輞川莊作》詩:“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 * 回:“原來這所房子,是 繼之 祖老太爺晚年習靜之處。” 冰心 《寄小讀者》二十:“暑天宜習靜,願你們多寫作。”

催歸

鳥名。子規,杜鵑的別稱。 唐 韓愈 《贈同游者》詩:“喚起窗全曙,催歸日未西。”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七:“喚起、催歸,二禽名也。……催歸,子規也。”詳“ 杜鵑 ”。

雲外

(1).指高空。 隋 李播 《天象賦》:“動則飛躍於雲外,止則盤縈於 漢 沂 。”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龍鱗般雲外飄,鵝毛般江上剪,蝶翅般風中旋。” 清 鄭燮 《瑞鶴仙·官宦家》詞:“笙歌雲外迥。正燭爛星明,花深夜永。”

(2).高山之上。亦指世外。 唐 元稹 《玉泉道中作》詩:“遐想雲外寺,峯巒渺相望。” 宋 吳文英 《齊天樂》詞:“流紅江上去遠,翠尊曾共醉,雲外別墅。” 元 虞集 《送先隴二鄰僧還吳》詩之二:“雲外催歸錫,松間覓舊題。”

(3).比喻仙境。 宋 吳文英 《浣溪沙·春情》詞:“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宋 家鉉翁 《念奴嬌·中秋紀夢》詞:“縹緲瓊宮,溟茫朱戶,不與塵寰隔。翩然鶴下,時傳雲外訊息。”

詩詞推薦

天竺寺原文_天竺寺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