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祖擇之書原文
修啟:秀才人至②,蒙示書一通,並詩賦雜文兩策,諭之曰:“一覽以為如何?”某既陋,不足以辱好學者之問,又其少賤而長窮③,其素所為未有足稱以取信於人。亦嘗有人問者,以不足問之愚,而未嘗答人之問。足下④卒然及之,是以愧懼不知所言。雖然,不遠數百里走使者以及門,意厚禮勤,何敢不報。
某聞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篤敬⑤,篤敬然後能自守,能自守然後果於用,果於用然後不畏而不遷。三代⑥之衰,學校廢。至兩漢,師道尚存,故其學者各守其經以自用。是以漢之政理文章與其當時之事,後世莫及者,其所從來深矣。後世師法漸壞,而今世無師,則學者不尊嚴,故自輕其道。輕之則不能至,不至則不能篤信,信不篤則不知所守,守不固則有所畏而物可移。是故學者惟俯仰徇⑦時,以希祿利⑧為急,至於忘本趨末,流而不返⑨。夫以不信不固之心,守不至之學,雖欲果於自用,而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況有祿利之誘、刑禍之懼以遷之哉!此足下所謂志古知道之士世所鮮,而未有合者,由此也。
足下所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顧世俗之心,直欲自到於古人。今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幾?是則鄉曲之中能為足下之師者謂誰,交遊之間能發足下之議論者謂誰?學不師則守不一,議論不博則無所發明而究其深。足下之言高趣遠,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議論未精,此其病也。竊惟足下之交遊能為足下稱才譽美者不少,今皆舍之,遠而見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隱。
夫世無師矣,學者當師經,師經必先求其意,意得則心定,心定則道純,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施於世者果致⑩。三代、兩漢之學,不過此也。足下患世未有合者,而不棄其愚,將某以為合,故敢道此。未知足下之意合否?
詩詞問答
問:答祖擇之書的作者是誰?答:歐陽修
問:答祖擇之書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歐陽修的名句有哪些?答:歐陽修名句大全
注釋
注釋
①祖擇之:祖無擇,字擇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②秀才人至:祖無擇派的人到了。③其少賤而長窮:我幼年貧賤,年紀大了,又窘迫不得志。其,此處指歐陽修。④足下:第二人稱的敬稱,這裡指祖擇之。⑤篤敬:真誠地敬重。⑥三代:夏、商、周。⑦徇時:遵從時弊。徇,通“循”,遵從,遵循。⑧希祿利:希圖俸祿、名利。⑨流而不返:隨波逐流而忘記了正道。⑩果致:必定達到(目的)。
詩文賞析
祖無擇,字擇之,上蔡人(今河南上蔡人),為人重義氣,對師友忠誠。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歐陽修剛剛從被貶謫之地召回京城任職,接到一個並不熟悉的叫祖擇之的人派僕人從百里之外送來的文稿及求教信,請他評點自己的文章,並向他求教如何作文之事。於是歐陽修揮筆回信,就是這篇《答祖擇之書》。作者除了就事論事地對祖擇之的詩、賦、雜文等文稿的布局、謀篇、修辭、音韻、句讀等發表具體的意見外,還從治學的根本態度和方法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精闢的見解,提出了尊師重道、身體力行、學以致用的主張。
本文開頭先誠懇而謙遜地談自己寫作的緣起和觀點,同時將古今學者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加以對比,從“某聞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到“學者各守其經以自用”,肯定了古人的學習態度:尊師重道,篤信自守,不畏不遷的精神。他認為古人學習不僅僅是為了通曉傳統的儒道,還把這個道理當成是自己終身不渝的信仰。這也從一個側面抨擊了社會上浮躁、虛華、追名逐利的不良風氣。
接下來的文中,他先是用大量筆墨誇讚了祖擇之文章的優點,“足下所為文,用意甚高然”,即文章“言高趣遠”,十分有志向。而後筆鋒一轉概括地指出了所存在的不足——“所守未一而議論未精”。分析了產生這些弊病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鄉村中沒有優秀的老師可以求教,也沒有志同道合的學者一起討論,所以才導致“學不師則守不一,議論不博則無所發明而究其深”。強調學習中要跟隨值得尊敬的老師,並且要和學友時常切磋,才能夠不斷提高,探究出深刻的道理。文章至此,可以說是言簡意賅,發人深省。
通覽全篇,這已經超出了一封普通書信的範圍,更多的是闡述歐陽修個人的散文理論。從治學問題的解答,到對後輩的指點提攜,到自己身體力行、尊師重道的示範,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不但顯示了他為文的雄辯有力,更展示了他一代文宗的大家之風,令世人敬仰。
【妙評】
袁枚《隨園詩話》卷六:“歐公學韓文,而所作文全不似韓,此八家中所以獨樹一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