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口占·其五原文
拂衣歸臥白雲廬,牛角前頭掛漢書。
欲向田園謀食力,豈能枵腹事耕鋤。
詩詞問答
問:初夏口占·其五的作者是誰?答:李雲龍
問:初夏口占·其五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初夏口占·其五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李雲龍的名句有哪些?答:李雲龍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魚韻
參考注釋
拂衣
(1).提起或撩起衣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叔向 ﹞曰:‘姦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拂衣從之。” 杜預 註:“拂衣,褰裳也。” 晉 葛洪 《抱朴子·疾謬》:“乃有使酒之客,及於難侵之性,不能堪之,拂衣拔棘,而手足相及。”
(2).揮動衣服。形容激動或憤激。 漢 楊惲 《報孫會宗書》:“是日也,拂衣而喜,奮袖低昂,頓足起舞。”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孔 慨然曰:‘……今猶俎上腐肉,任人膾截耳。’於是拂衣而去。” 唐 穀神子 《博導志·崔玄微》:“ 醋醋 怒曰:‘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拂衣而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那班門客才曉得他是 崔 魏 逆黨,不待曲終,拂衣散盡。”
(3).振衣而去。謂歸隱。 晉 殷仲文 《解尚書表》:“進不能見危授命,忘身殉國;退不能辭粟 首陽 ,拂衣高謝。” 南朝 宋 謝靈運 《述祖德》詩:“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裡。” 唐 王維 《送張五歸山》詩:“幾日同攜手,一朝先拂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世態紛紜,半生塵里朱顏老;拂衣不早,看罷傀儡鬧。”
歸臥
謂辭官還鄉。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二》:“﹝ 賈耽 、 鄭珣瑜 ﹞二相皆天下重望,相次歸臥。” 唐 李山甫 《山中寄梁判官》詩:“歸臥東林計偶諧,柴門深向翠微開。”
白雲
(1).白色的雲。《詩·小雅·白華》:“英英白雲,露彼菅茅。”《莊子·天地》:“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史記·封禪書》:“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唐 蘇頲 《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雲,萬里渡 河 汾 。”《文匯報》1983.10.12:“《蓬萊導遊圖》有幅照片,藍天之下,白雲之上,嵌著 蓬萊閣 主要建築,似仙山又似蜃樓。”
(2). 黃帝 時掌刑獄之官。後用作刑官的別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黃帝 雲師雲名” 顏師古 注引 漢 應劭 曰:“ 黃帝 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唐 孫逖 《授裴敦復刑部尚書制》:“委之刑柄,俾踐白雲之師。”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實二》:“ 胡武平 宿 ,賀 晏元獻 轉刑部侍郎啟云:‘紫詔疏恩,白雲登秩。’”
(3).指《白雲謠》。 唐 李白 《大獵賦》:“哂 穆王 之荒誕,歌《白雲》之 西母 。” 唐 白居易 《八駿圖》詩:“《白雲》《黃竹》歌聲動,一人荒樂萬人愁。” 景耀月 《遠遊》詩:“翠華芝蓋入離鏡,《黃竹》《白雲》定古風。”參見“ 白雲謡 ”。
(4).喻思親。《舊唐書·狄仁傑傳》:“其親在 河陽 別業, 仁傑 赴 并州 ,登 太行山 ,南望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在此雲下。’瞻望佇立久之,雲移乃行。” 宋 岳珂 《桯史·開禧北征》:“夜碇中流,海光接天,星斗四垂,回首白雲之思,惻然悽動。”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 梁瑄 不歸, 璟 每見東南白雲即立望,慘然久之。” 清 黃遵憲 《感懷》詩:“下阻黃壚上九天,白雲望斷眼空懸。”參見“ 白雲篇 ”。
(5).喻歸隱。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南朝 梁 陶弘景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唐 錢起 《藍田溪與漁者宿》詩:“一論白雲心,千里 滄州 趣。” 宋 張炎 《甘州》詞:“載取白雲歸去,問誰留 楚 佩,弄影中州?” 明 徐渭 《贈余君》詩:“三年臥白雲,一醉撫流水。”
(6).特指 陳摶 。 宋 王闢之 《澠水燕談錄·高逸》:“ 陳摶 , 周世宗 常召見,賜號 白雲先生 。 太平興國 初,召赴闕, 太宗 賜御詩云:‘曾向前朝出 白雲 ,後來訊息杳無聞。如今若肯隨徵召,總把三峰乞與君。’”
(7).指 白雲亭 。參見“ 白雲亭 ”。
牛角
牛的角,也指用其做成的號角
前頭
(1) 前面
先烈們在我們的前頭犧牲了
(2) 面前;跟前
王母前頭作伴行
(3) 今後,將來
總想著前頭的事
(4) 以前
又犯了前頭的舊病
漢書
書名,東漢班固撰。父班彪繼《史傳》而作《後傳》,六十五篇,固以其父所續不詳,又綴集史料,撰成本書。上起前206年高祖元年,下迄公元24年劉主更始二年,包括王莽的新朝在內,共二百三十年,有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一百篇,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完稿,由其妹班昭續成,成為我國第一部斷代史
田園
(1) 田地與園圃
(2) 農村;鄉下
(3) 描繪或表現村民生活的,尤其是以理想化和習俗化的手法
田園詩
田園文學
謀食
設法尋求維持生活的門路
豈能
怎能;哪能
我豈能反對?
枵腹
(1).空腹。謂飢餓。 唐 康駢 《劇談錄·嚴士則》:“ 士則 具陳賓士陟歷,資糧已絶,迫於枵腹,請以飲饌救之。”《明史·福王常洵傳》:“王府金錢百萬,而令吾輩枵腹死賊手。” 清 趙翼 《邊外諸土司地清晨必起黑霧》詩:“我行不蓐食,直以枵腹搏。” 魯迅 《三閒集·匪筆三篇》:“命令被告枵腹恭候於異地,以俟自己雍容布置,慢慢開審,真是霸道得可觀。”
(2).指飢餓的人。 周詠 《感懷》詩之四:“驅將枵腹填溝壑,鞭盡無衣泣露霜。”
(3).比喻空疏無學或空疏無學的人。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二:“汎覽健忘,致成枵腹。” 清 楊峴 《<燕下鄉脞錄>序》:“視枵腹而操不律,奚止鈞銖之差耳哉!”
(4).比喻內中空虛無物。 宋 范成大 《除夜感懷》詩:“匏瓜謾枵腹,蒲柳無真姿。” 宋 陸游 《寒甚》詩:“酒盡瓶枵腹,爐寒客曲身。”
耕鋤
(1).耕田除草。亦泛指農作。 唐 儲光羲 《田家雜興》詩:“日旰懶耕鋤,登高望川陸。” 清 惲敬 《三代因革論四》:“﹝ 黃帝 ﹞因民之欲便於耕鋤饁饟守望,而以廬井合之。”
(2).猶剷除。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十:“其數 京 之罪曰:‘列聖詒謀之憲度,掃蕩無餘;一時異議之忠賢,耕鋤略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