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南華

作者:孫漸 朝代:宋代

過南華原文

挾策自羽齡,周覽南華書。

茫然訪道志,欲駕將焉如。

朅來南華道,始識其故墟。

塵跡寄委蛻,萬事同蘧廬。

想其為吏時,傲世樂有餘。

天地等毫末,軒冕同錙銖。

三公禮蓽戶,萬乘尊褐夫。

去古邈已遠,澆風日淪胥。

得喪嚇腐鼠,怒悅紛眾狙。

材否笑鶩雁,斷續傷鶴鳧。

釣台已湮沒,漆城稱荒蕪。

恨不見斯人,逍遙與之俱。

還淳以反樸,撫俗歸黃虞。

神交付恍惚,日暮猶躊躇。

詩詞問答

問:過南華的作者是誰?答:孫漸
問:過南華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2. 清丘浚雍正《山東通志》卷三五之一上

參考注釋

挾策

亦作“ 挾筴 ”。1.手拿書本。喻勤奮讀書。《莊子·駢拇》:“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 陸德明 釋文:“筴字又作策, 李 云:‘竹簡也。古以寫書,長二尺四寸。’” 宋 蘇軾 《次韻王郎子立風雨有感》:“後生不自牧,呻吟空挾策。”

(2).胸懷計謀、建議。 明 宋濂 《<桂氏家乘>序》:“ 周 末有 季楨 者,與其弟 眭 挾策以乾諸侯。”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一:“書生挾策成何濟,付與維南織女愁。” 李大釗 《國情》:“將亦為天下挾策乾時之士裂矣。”

(3).持鞭,揚鞭。亦以喻奔走;行動。 唐 蔣防 《霍小玉傳》:“ 長安 有媒 鮑十一娘 者……性便辟,巧言語,豪家戚里,無不經過,追風挾策,推為渠帥。” 宋 曾慥 《高齋漫錄》:“度支 金郎中 君卿 ,年十九時,與其兄 君祜 郊居,挾策野外,遇田家有醉斗而傷者,仇人尤而執之。” 明 湯顯祖 《紫簫記·假駿》:“自家 鮑四娘 ,調絲品竹,蚤謝同心;挾筴追鋒,還推老手。” 周詠 《去國吟》:“中原到處不可居,何如挾策出國身還慊。立馬斯須別親友,離情又觸長亭柳。”

周覽

(1).遍覽;巡視。 戰國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賦》:“臣少曾遠遊,周覽九土,足歷五都。” 宋 司馬光 《進<資治通鑑>表》:“每患 遷 固 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徧,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 清 林則徐 《體察洋面堵截情形折》:“擬於旬日之間,出赴中路之 虎門 澳門 等處,與水師提臣 關 ( 關天培 )乘船周覽,以便相機度勢,通計熟籌……隨時會同 鄧 ( 鄧廷楨 )等覈實辦理。”

(2).謂細看。 唐 韓愈 《答殷侍御書》:“辱賜書,周覽累日,竦然增敬。”

南華

(1).《南華真經》的省稱。即《莊子》的別名。 唐 賈島 《病起》詩:“燈下《南華》卷,袪愁當酒盃。”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 莊周 《南華》,其文辭瑰崛橫放,固獨行天地間。” 林紓 《<百大家評選韓文菁華錄>序》:“今篤老無用,尚集諸生講《南華》、《左》、《史》及 韓 、 歐 之文。”

(2). 南華真人 的省稱,即 莊子 。 唐 楊炯 《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 南華 吾師也,親居賤職; 東方 達人也,安乎卑位。” 宋 蘇軾 《和歸去來兮辭》:“已矣乎!吾生有命歸有時,我初無行亦無留,駕言隨子聽所之,豈以師 南華 而廢從 安期 。”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二:“ 法常 首座《漁父詞》云:‘蝶夢 南華 方栩栩,斑斑誰跨 豐乾 虎。’”

(3).華南,南 中國 。 陳毅 《夜過江陰履國防廢壘有作》詩:“客過風興敵惶急,軍民游擊滿南 華 。”

茫然

(1) 模糊不清的樣子

拔劍四顧心茫然。——唐· 李白《行路難》

茫然無知

(2) 失意的樣子

茫然不知所措

道志

言志;表達情志。 唐 權德輿 《<唐使君盛山唱和集>序》:“至於營合道志,詠言比事,有久敬之義焉。”

引導、勸導其心志向善的方面發展。《禮記·禮器》:“先王之制禮也,以節事,脩樂以道志。” 鄭玄 註:“勸之善也。” 陸德明 釋文:“道音導。”

朅來

(1).猶言去。《後漢書·張衡傳》:“回志朅來從玄諆,獲我所求夫何思!” 李賢 註:“朅,去也。”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朅來游 嵩 峯,羽客何雙雙。” 唐 李涉 《春山三朅來》詩之一:“釣魚朅來春日暖,沿溪不厭舟行緩。” 宋 蘇軾 《朱壽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求之五十年得之蜀中》詩:“ 長陵 朅來見大姊, 仲孺 豈意逢將軍?” 清 顧炎武 《張隱君元明於園中置一小石龕曰仙隱祠》詩:“朅來未得從 黃石 ,老至先思伴 赤松 。”

(2).猶言來。歸來;來到。《文選·陸機<吊魏武帝文>》:“詠歸塗以反旆,登 崤 澠 而朅來。” 呂延濟 註:“朅來,言歸去來也。” 唐 張九齡 《歲初登高安南樓言懷》詩:“朅來 彭蠡 澤,載經 敷淺原 。” 宋 辛棄疾 《念奴嬌·戲贈善作墨梅者》詞:“疑是花神,朅來人世,占得佳名久。” 清 汪士鋐 《陳滄洲太守出瘞鶴銘於江中以拓本見示作歌記之》:“朅來江邊問遺碣,太息墨寶存空亭。”

(3).猶言爾來或爾時以來。 南朝 梁 何遜 《行經孫氏陵》詩:“朅來已永久,年代曖微微。” 唐 柳宗元 《韋道安》詩:“朅來事儒術,十載所能逞。” 宋 蘇軾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詩:“朅來東遊慕人爵,棄去舊學從兒嬉。” 清 嵇曾筠 《五台山》詩:“朅來幸得公務閒,閒情暫寄水石間。” 梁啓超 《愛國歌》之三:“君不見朅來 歐 北天驕驟進化,寧谷久扃吾文明。”

(4).助詞。 晉 張協 《雜詩》之六:“朅來戒不虞,挺轡越飛岑。”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三十:“朅來豪遊子,勢利禍之門。” 宋 蘇軾 《次韻周開祖長官見寄》:“朅來 震澤 都如夢,只有 苕溪 可倚樓。”

(5).何來。朅,通“ 曷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回車朅來兮,絶道 不周 ,會食 幽都 。” 南朝 宋 顏延之 《秋胡行》:“高節難久淹,朅來空復辭。” 宋 陳與義 《衡山道中》詩之三:“朅來巖谷游,卻在浮雲外?”

(6).何不來。朅,通“ 盍 ”。 唐 李商隱 《井泥》詩:“我欲秉鈞者,朅來與我偕?” 宋 樂雷發 《烏烏歌》:“朅來相就飲斗酒,聽我仰天歌烏烏!”

故墟

(1).遣址;廢墟。《後漢書·馮衍傳下》:“忠臣過故墟而歔欷,孝子入舊室而哀嘆。” 宋 陳師道 《秦少游字序》:“顧今二虜有可勝之勢,願効至計,以行天誅,回 幽夏 之故墟,弔 唐 晉 之遺人,流聲無窮,為計不朽,豈不偉哉!” 清 劉大櫆 《吳君墓志銘》:“經 子推 之故墟,吊 公孫杵臼 之遺躅。”

(2).荒蕪的田地;休閒地。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麻》:“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 石聲漢 註:“本書所謂‘故墟’,是指種植過而現在休閒的地。”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葵》:“地不厭良,故墟彌善。”

塵跡

見“ 塵跡 ”。

亦作“塵蹟”。猶陳跡。 唐 羊士諤 《梁國惠康公主輓歌詞》之一:“湯沐成塵跡,山林遂寂寥。” 宋 范成大 《王希武通判輓詞》之一:“堂堂今不見,塵跡自依然。”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下:“佩響些些,塵跡謝繁華。”

寄委

寄命委政。謂以國家大政相委託。 宋 范仲淹 《謝降官知耀州表》:“微臣以國有急難,當忘家忘身之報。自膺寄委,罔敢遜避。”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七:“ 熙寧 初,先帝患四方士大夫年高者多疲老不可寄委,罷之則傷恩,留之則玩政,遂仍舊宮觀名。” 宋 葉適 《兵部尚書趙公墓志銘》:“陛下始緣都城楮賤米貴,牽挽用臣。今雖楮稍重而賤之源猶在,糴漸平而貴之根自若,懼終不足寄委。”

萬事

一切事情;全部事情

萬事如意

蘧廬

古代驛傳中供人休息的房子。猶今言旅館。《莊子·天運》:“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 郭象 註:“蘧廬,猶傳舍。” 唐 劉禹錫 《管城新驛記》:“蘧廬有甲乙,牀帳有冬夏。” 金 党懷英 《村齋遺事》詩:“人生天地真蘧廬,外物擾擾吾何須。” 嚴復 《原強》:“法制者,聖人之芻狗,先王之蘧廬也,一陳不可復用,一宿不可復留。”

傲世

謂輕視世人。《三國志·魏志·崔琰傳》:“有白 琰 此書傲世怨謗者, 太祖 ……於是罰 琰 為徒隸。” 晉 成公綏 《嘯賦》:“ 逸羣公子 ,體奇好異,傲世忘榮,絶棄人事。”《紅樓夢》第三八回:“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毫末

(1).毫毛的末端。比喻極其細微。《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南朝 梁 任昉 《劉先生夫人墓誌》:“參差 孔 樹,毫末成拱。” 宋 司馬光 《和聶之美諷古》之二:“如何毫末利, 管 鮑 亦相欺?” 鄒韜奮 《我們對於國事的態度和主張》:“過去政府雖有所懲治,然僅竊鉤者誅耳,神奸巨猾,未損毫末。”

(2).指筆端。 唐 杜甫 《奉觀嚴鄭公岷山沲江圖畫十韻》之二:“嶺雁隨毫末,川蜺飲練光。” 仇兆鰲 註:“毫末,謂畫筆。練光,謂畫絹。” 宋 蘇軾 《書王定國所藏<煙江迭嶂圖>》詩:“使君何從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

軒冕

(1).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則有軒冕、服位、穀祿、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既軒冕之非榮,豈緼袍之為恥。” 唐 陳子昂 《昭夷子趙氏碑》:“故蓬居窮巷,軒冕結轍。”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軒冕,軒冕化宮室,宮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祿。《莊子·繕性》:“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 唐 《過陶徵君隱居》詩:“田園三畝緑,軒冕一銖輕。”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軒冕失之,有時而復來;節行失之,終身不可得矣。” 明 高叔嗣 《簡袁永之獄中》詩:“本同江海人,俱為軒冕誤。” 清 納蘭性德 《與顧梁汾書》:“恆抱影於林泉,遂忘情於軒冕。”

(3).指國君或顯貴者。《管子·輕重甲》:“故軒冕立於朝,爵祿不隨,臣不為忠。”《後漢書·崔駰傳》:“臨雍泮以恢儒,疏軒冕以崇賢。” 唐 王昌齡 《灞上閒居》詩:“軒冕無枉顧,清川照我門。”《明史·文苑傳四·徐渭》:“當 嘉靖 時, 王 李 倡七子社, 謝榛 以布衣被擯。 渭 憤其以軒冕壓韋布,誓不入二人黨。”

(4).指為官。 清 侯方域 《湯御史傳》:“然性素高介,當官則死其職,過即澹然無軒冕情。”

錙銖

舊制錙為一兩的四分之一,銖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

奈何取之盡錙銖。——唐· 杜牧《阿房宮賦》

三公

(1).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周 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一說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序》。

(2).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西漢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 東漢 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見《通典·職官一》。

(3).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唐 宋 沿 東漢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但已非實職。

(4).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銜。見《明史·職官志一》、《清史稿·職官志一》。

(5).星名。《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 張守節 正義:“三公三星在北斗杓東,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並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變出陰陽,主佐機務。”《晉書·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萬乘

(1) 車輛

(2) 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故稱天子為“萬乘”

使敵萬乘。——《韓非子·五蠹》

致萬乘之勢。——漢· 賈誼《過秦論》

褐夫

穿粗布衣服的人,古代用以指貧賤者。《孟子·公孫丑上》:“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淮南子·主術訓》:“使言之而是,雖在褐夫芻蕘,猶不可棄也。” 金 楊雲翼 《應制白兔》詩:“聖德如天物効祥,褐夫新賜雪衣裳。”

古邈

猶久遠,悠邈。 唐 杜甫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聖賢名古邈,羇旅病年侵。”

澆風

浮薄的社會風氣。 南朝 宋 劉昱 《廣薦舉詔》:“其有孝友聞族,義讓光閭。或匿名屠釣,隱身耕牧,足以整厲澆風。” 唐 李白 《古風》詩之二五:“世道日交喪,澆風散淳源。” 清 林則徐 《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折》:“必 直省 大小官員共矢一心,極力挽迴,間不容髮,期於必收成效,永絶澆風,而此法乃不為贅設。”

淪胥

(1).相率牽連。《詩·小雅·雨無正》:“若此無罪,淪胥以鋪。” 毛 傳:“淪,率也。” 鄭玄 箋:“胥,相鋪徧也。言王使此無罪者見牽率相引而徧得罪也。”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中》:“‘鋪’字當訓病,《韓詩》作‘痡’,本字也。謂相率而入於刑,入於刑則病苦。”

(2).泛指淪陷、淪喪。《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淳風杪莽以永喪,縉紳淪胥而覆溺。” 唐 張鷟 《遊仙窟》:“下官堂構不紹,家業淪胥。” 清 顧炎武 《酬李子德二十四韻》:“一身長瓠落,四海竟淪胥。” 嚴復 《論教育書》:“神州之陸沉誠可哀,而四萬萬之淪胥甚可痛也。”

得喪

(1).猶得失。指名利的得到與失去。《莊子·田子方》:“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韓詩外傳》卷四:“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言通財貨,不賈於道。” 宋 梅堯臣 《村墅閒居》詩:“古來得喪何須問,世上榮枯只等閒。” 清 劉大櫆 《難言三》:“人之有窮通得喪,天也。”參見“ 得失 ”。

(2).偏指失。指喪失名利。 宋 蘇舜欽 《答馬永書》:“謂予不以得喪累其所守,不為怨憤不懌之詞。”參見“ 得失 ”。

腐鼠

腐爛的死老鼠,喻毫無價值的東西

視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清· 黃宗羲《原君》

眾狙

群猿。《列子·黃帝》:“﹝ 狙公 ﹞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莊子·齊物論》:“‘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 明 劉基 《郁離子·瞽聵》:“﹝小狙﹞言未既,眾狙皆寤。”

斷續

時而中斷,時而繼續

他一手扶著犁把,斷續地吆喝著牲口

鶴鳧

謂鶴腿長,野鴨子腿短,是其自然現象。 金 刁白 《物質》詩:“物質方圓定,營營止自疲。鶴鳧傷斷續,鵬鷃失高卑。”參見“ 鶴長鳧短 ”。

釣台

為釣魚而設在水邊的台子

湮沒

(1) 埋沒

死而湮沒。——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湮沒於荒煙。——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湮沒無聞

(2) 清除,化為烏有

基本粒子和它的反粒子相遇時湮沒

漆城

用漆塗刷的城牆。典出《史記·滑稽列傳》:“ 二世 立,又欲漆其城。 優旃 曰:‘善。主上雖無言,臣固將請之。漆城雖於百姓愁費,然佳哉!漆城蕩蕩,寇來不能上。即欲就之,易為漆耳,顧難為蔭室。’” 王闓運 《上征賦》:“昔人譏夫城 郢 兮,恃登陴以自嬰,顧下策以扞民兮,子無謳夫漆城。”

荒蕪

因無人管理田地雜草叢生;無人耕種

由於缺乏勞力,大片土地荒蕪著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斯人

(1).此人。《論語·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斯人已雲亡,草聖秘難得。” 明 劉基 《郁離子·虞孚》:“飲食之人,則人賤之。斯人之謂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說來說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蒼生何之概。”

(2).猶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結 《與瀼溪鄰里》詩:“斯人轉貧弱,力役非無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軍次實錄>序》:“小官等佩讀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啟斯人之聾瞶。”

逍遙

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還淳

回復到原來的淳樸狀態。《南齊書·明帝紀》:“永覽玄風,兢言集愧,思所以還淳改俗,反古移民。” 唐 杜甫 《上韋左相二十韻》:“廟堂知至理,風俗盡還淳。” 明 李詡 《戒庵老人漫筆·張羅峰》:“今乃人人侈用,一變至此,誠不可不反正還淳。”

反樸

見“ 反璞 ”。

撫俗

巡問民情。 唐 李夷簡 《西亭暇日書懷十二韻獻上相公》:“撫俗來康濟,經邦去咨謀。”

黃虞

黃帝 、 虞舜 的合稱。 晉 陶潛 《贈羊長史》詩:“愚生三季後,慨然念 黃 虞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指瑕》:“若夫君子擬人必於其倫,而 崔瑗 之誄 李公 ,比行於 黃 虞 ; 向秀 之賦 嵇生 ,方罪於 李斯 。” 清 顧炎武 《河上作》詩:“ 黃 虞 日已遠,奰怒尋干戈。” 顧餘 《詠古》:“符命紛紛豈自誣,假皇家世憶 黃 虞 。”

神交

(1) 彼此慕名而沒有見過面的交誼

孤與子瑜,可謂神交。——《三國志·諸葛瑾傳》

彼此神交已多年了

(2) 指心意投合、相知很深的朋友

一與見面,便成神交

恍惚

(1) 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精神恍惚

(2) 證名。指神思不定、慌亂無主。由於七情內傷、外邪內乾、發汗過多而損傷心氣,以致精神不定

日暮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

日暮時分,炊煙裊裊

日暮,所擊殺者無慮百人。——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躊躇

(1) 猶豫不決

操欲立後嗣,躊躇不定 。——《三國演義》

(2) 思量,考慮

他兩個眉來眼去,不由我暗暗躊躇,似這般啞謎兒怎猜做?——元· 關漢卿《魯齋郎》

(3) 停留;徘徊不前

蹇淹留而躊躇。——宋玉《九辯》

(4) 得意的樣子

躊躇滿志

(5) 痛心;心情不愉快

望西都,意躊躇。——張養浩《山坡羊》

詩詞推薦

過南華原文_過南華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