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篇原文
惟彼陶唐此冀方,上應帝車曰開陽。
軒轅台榭雖莫詳,職方有幽無徐梁。
要之幅員長且廣,山河襟帶具大綱。
列國據此士馬強,可以雄視諸南邦。
遼金以來始稱京,閱今千年峨天閶。
地靈信比長安長,玉帛奔走來梯航。
儲胥紅朽餘太倉,天衢十二九軌容。
八旗居處按界疆,朱樓甲第多侯王。
槐市陸海無不藏,富乎盛矣日中央。
是予所懼心徬徨。
詩詞問答
問:皇都篇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皇都篇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四十一
2. 葉
參考注釋
陶唐
(1).古帝名。即 唐堯 。 帝嚳 之子,姓 伊祁 ,名 放勛 。初封於 陶 ,後徙於 唐 。《書·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 冀 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而亡。”《孔子家語·五帝德》:“ 宰我 曰:‘請問 帝堯 。’ 孔子 曰:‘ 高辛氏 之子,曰 陶唐 ,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刑法》:“ 太宗 謂侍臣曰:‘昔 陶唐 大聖, 柳下惠 大賢,其子 丹朱 甚不肖,其弟 盜跖 為巨惡。’”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乃粒》:“ 神農 去 陶唐 ,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豈有隱焉?”
(2).古部族名。《史記·夏本紀》:“ 陶唐 既衰,其後有 劉累 ,學擾龍於 豢龍氏 ,以事 孔甲 。” 唐 杜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詩:“與君 陶唐 後,盛族多其人。聖賢冠史籍,枝派羅源津。” 朱鶴齡 註:“《唐·宰相世系表》: 杜 氏出 祁 姓, 帝堯 裔孫 劉累 之後,在 周 為 唐杜氏 。 成王 滅 唐 ,以封弟 叔圉 ,改封 唐氏 子孫於 杜城 , 京兆 杜陵 是也。然則 唐 與 杜 蓋同族也。”參見“ 陶唐氏 ”。
(3). 陶唐 為古代傳說中的聖主,後指稱賢明的帝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設朝》:“久著仁賢聲譽重,中外推戴 陶唐 。”
(4).指 陶唐 之世。 晉 左思 《魏都賦》:“鑒茅茨於 陶唐 ,察卑宮於 夏禹 。”
(5).借指開明盛世。 唐 鮑溶 《讀李相心中樂》詩:“果聞丞相心中樂,上贊 陶唐 一萬春。” 清 錢謙益 《山西布政使文翔鳳授朝議大夫制》:“以 河汾 之學,教 陶唐 之人,士習之淳,文體之正,胥自 晉 始。”
(6).指《擊壤歌》。 宋 陸游 《示兒子》詩:“父子扶攜返故鄉,欣然擊壤詠《陶唐》。” 清 黃鷟來 《詠懷》之五:“枝榦雖不廣,亦足蔽一鄉。野人時就坐,鼓腹歌《陶唐》。”參見“ 陶唐歌 ”。
(7).借指 中國 。 清 呂履恆 《許由冢》詩:“青山頂上一孤邱,俯視 陶唐 十二州。”
冀方
古泛指中原地區。《書·五子之歌》:“有此冀方。” 蔡沉 集傳:“ 堯 授 舜 , 舜 授 禹 ,皆都 冀州 。言 冀 方者,舉中以包外也。”《孔子家語·正論解》:“《夏書》曰:‘維彼 陶唐 ,率彼天常,在此 冀 方。’” 王肅 註:“中國為 冀 。”
帝車
(1).即北斗星。《史記·天官書》:“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 唐 李白 《聞李太尉出征東南》詩:“帝車信廻轉,河漢復縱橫。” 清 錢謙益 《新阡八景·石城開障》詩:“錯列垣墻天市近,縈廻閣道帝車行。”
(2).帝王所乘之車。 唐 蘇頲 《奉和聖制途次舊居》:“府吏趨神扆,鄉耆捧帝車。”
開陽
(1).北斗七星的第六星。《文選·張衡<思玄賦>》:“據開陽而頫眡兮,臨舊鄉之暗藹。” 李善 注引《春秋運斗樞》:“北斗七星,第六開陽也。”
(2). 東漢 時 洛陽 城門名。 漢 應劭 《漢官儀》卷上:“ 開陽門 始成,未有名。夜有一柱來止樓上。 瑯邪 開陽縣 上言:縣南城門一柱飛去。 光武皇帝 使來識,視之良是,遂堅縛之,因刻記其年月,以名門焉。” 晉 潘岳 《懷舊賦》:“啟 開陽 而朝邁,濟清 洛 以徑渡。” 南朝 梁簡文帝 《招真館碑》:“ 開陽 木飛,材選海檀。”
軒轅台
(1).古代傳說中的土台名。在今 河北省 懷來縣 喬山 上。《山海經·大荒西經》:“有 軒轅之臺 ,射者不敢西嚮射,畏 軒轅之臺 。” 南朝 梁元帝 《幽逼》詩之三:“寂寥千載後,誰畏 軒轅臺 。” 唐 李白 《北風行》:“ 燕山 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 軒轅臺 。” 王琦 注引《直隸名勝志》:“ 軒轅臺 在 保全州 西南界之 喬山 上。” 清 孫枝蔚 《廣陵送曾庭聞之新安》詩:“到日 軒轅臺 上望,亂餘螢火似 蕪城 。”
(2).亭台名。 宋 陳舜俞 《青城山記》:“ 青城觀 北上十餘里,有亭臺孤聳獨秀霞表,名曰 軒轅臺 ,下望山如螘蛭焉,連抱之樹有若薺也。”
職方
(1).古指職掌方面之官。《禮記·曲禮下》:“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其擯於天子也,曰天子之吏。” 鄭玄 註:“職,主也,是伯分主東西者。” 孔穎達 疏:“是職方者,言二伯於是職主當方之事也。”《明史·奸臣傳·馬士英》:“職方賤如狗,都督滿街走。”
(2).古官名。《周禮》夏官所屬有職方氏。 唐 宋 至 明 清 皆於兵部設職方司。北洋政府初期亦設於內務部,後廢。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 執誼 ( 韋執誼 )自卑,嘗諱不言 嶺 南州縣名,為郎官時,嘗與同舍郎詣職方觀圖。”《新五代史·職方考》:“自 唐 有方鎮,而史官不録於地理之書,以謂方鎮兵戎之事,非職方所掌故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職方添一郎中,使之廵邊,以知阨塞夷險,及將領之優劣,軍情之利弊。”參見“ 職方氏 ”。
(3).猶版圖。泛指國家疆土。 宋 陳師道 《代賀安西川表》:“奉清廟之遺策,還職方之故區,恩賞並行,人神共慶。” 明 宋濂 《亡友陳宅之墓銘》:“ 浦陽 既入職方, 濂 挈妻孥西還。”
要之
表示下文是總括性的話;要而言之;總之
幅員
廣狹叫幅,周圍叫員。疆域有廣狹及四至,所以稱疆域為幅員。員,或作圓
山河
山嶺和河流,指國家的疆土
錦銹山河
襟帶
(1).衣襟和腰帶。《後漢書·蔡邕傳》:“ 邕 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 邕 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
(2).謂山川屏障環繞,如襟似帶。比喻險要的地理形勢。 漢 張衡 《東京賦》:“苟民志之不諒,何雲巖險與襟帶。” 唐 楊炯 《後周青州刺史齊貞公宇文公神道碑》:“ 三秦 六輔之奧區,五嶽四瀆之襟帶。” 清 侯方域 《定鼎說》:“聞之正位居體者,以中夏為喉舌,不以關陲為襟帶也。”
(3).比喻切於實用,不可暫離之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夫《爾雅》者, 孔 徒之所纂,而《詩》《書》之襟帶也。” 唐 柳宗元 《送豆盧膺秀才南遊序》:“吾願子以《詩》《禮》為冠屨,以《春秋》為襟帶,以圖史為佩服,琅乎璆璜衝牙之響發焉。”
(4).比喻貼近之處。 宋 袁褧 《楓窗小牘》卷上:“余少長 大梁 ,豢養於保抱之手,即 淮 泗 之間,近在襟帶,未嘗眼見身到。” 清 唐甄 《潛書·非文》:“古之善言者,根於心,矢於口,徵於事,博於典,書於策簡,采色焜燿。以此言道,道在襟帶;以此述功,功在耳目。”
(5).拱衛;控制。《魏書·任城王雲傳》:“時四中郎將兵數寡弱,不足以襟帶京師。” 唐 顏真卿 《謝荊南節度使表》:“竊以 荊南 巨鎮, 江 漢 上游,右控 巴 蜀 ,左聯 吳 越 ,南通五嶺,北走上都,寇賊雖平,襟帶尤切。” 清 薛福成 《籌洋芻議·藩邦》:“至如 朝鮮 襟帶海表,屏障中原,無 朝鮮 則 遼水 東西皆將受警。” 郭沫若 《南京印象》六:“高聳在山頭的一座城堡式的建築,襟帶雙江,俯瞰全市。”
(6).代稱防衛或監察之事。 漢 蔡邕 《故太尉喬公廟碑》:“ 循王 悝 , 桓帝 同產,以懷逆謀,黜封 癭陶王 。以公長於襟帶,拜 鉅鹿 太守。 悝 畏怖明憲,檢於靜息。”
大綱
(1).網的總繩。 三國 魏 曹植 《白鶴賦》:“冀大綱之解結,得奮翅而遠遊。”
(2).總綱;要點。《漢書·敘傳下》:“略存大綱,以統舊文。” 宋 蘇洵 《上韓樞密書》:“太尉取其大綱而無責其纖悉。”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詞采》:“文章頭緒之最繁者,莫填詞若矣。予請總其大綱,則不出情景二字。”
(3).特指著作、講稿、計畫等經系統排列的內容要點。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一:“決定工作方針,頒發每周宣傳大綱,而一切工作大抵是由三廳總其成。”
(4).主要的法紀。 三國 魏 曹植 《節游賦》:“愈志盪以淫游,非經國之大綱。” 元 劉壎 《隱居通議·經史二》:“看來 武侯 相業,大綱常嚴,蓋其學出於 申 韓 ,故其政刻深。”
(5).猶大概。《二程語錄》卷十一:“又問:‘或言人如壽得一百二十數,是否?’曰:‘固是,此亦是大綱數,不必如此。’”亦作“ 大剛 ”。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二折:“大剛來則是我時兮命矣。”
(6).亦作“ 大剛 ”。猶言總之。 元 張鳴善 《水仙子·譏時》曲:“鋪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萬鍾,胡言亂語成時用,大綱來都是烘。” 元 湯式 《一枝花·檜軒為越中沙子正賦》曲:“能借取四時春造化,似生成一片翠屏帷,大剛是即景成規。”
(7).猶言特意,硬要。 元 無名氏 《翫江亭》第四折:“這廝便指望,大綱要成雙,百般的不肯將咱放。”
列國
某一時期並存的各國
列國相爭
東周列國志
據此
依據這些——舊式公文用語,用於引敘下級機關來文之後,承接“等情”
士馬
兵馬。引申指軍隊。《漢書·西南夷傳》:“陰敕旁郡守尉練士馬,大司農豫調穀積要害處。”《北齊書·高乾傳》:“乃率 河 北流人反於 河 濟 之間,受 葛榮 官爵,屢敗 齊州 士馬。” 元 無名氏 《桃花女》第一折:“俺則見田野田疇,禾苗豐茂。登場後,鼓腹歌謳。現如今無士馬,絶征鬭。”《警世通言·計押番金鰻產禍》:“時遇 靖康 丙午年間,士馬離亂。因此 計安 家夫妻女兒三口,收拾隨身細軟包裹,流落州府。” 清 張際亮 《傳聞》詩:“ 翁山 士馬傷亡盡, 支海 夷獠笑舞來。”
可以
(1) 表示可能或能夠
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漢· 賈誼《論積貯疏》
(2) 表示許可
現在你可以走了
(3) 不壞;還好
她的英文還可以
(4) 很;厲害
這真閒得可以
雄視
驕傲地或豪邁地看著
雄視大江南北
南邦
南國;南方。《詩·大雅·崧高》:“王命 召伯 ,定 申伯 之宅,登是南邦,世執其功。” 漢 焦贛 《易林·復之大畜》:“南邦大國,鬼魅滿室。讙聲相逐,為我行賊。” 元 揭徯斯 《送也速答兒赤序》:“國家臣妾萬邦,南邦為一,餘六十年而教化不興,風俗日壞,奸宄屢作者,任法律而務財用也。” 清 黃輔辰 《戴經堂日鈔》:“南邦存亡呼吸, 向 ( 向榮 )軍既不能援, 陳金綬 盛保 所帶官軍,尚不知行抵何處。” 劉師培 《文說·宗騷篇》:“考其職掌,是屬清廟之官,列彼禮文,半雜南邦之典。”
以來
表示從過去某時與現在之間的這段時間
受命以來。——諸葛亮《出師表》
自唐顯慶以來。—— 清· 姚鼐《登泰山記》
千年
極言時間久遠。 晉 陶淵明 《輓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蓋百代之儀表,千年之領袖。” 唐 盧照鄰 《中和樂章·歌登封》:“山稱萬歲,河慶千年。”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詞:“往事越千年, 魏武 揮鞭。”
天閶
(1).天上的門。 明 張居正 《聖人出》:“龍飛清漢,矯翼天閶。” 清 曹寅 《雪晴踏月歸西堂》詩之一:“乍闔天閶烏未棲,朦朧霽色樹全迷。”
(2).皇宮的大門。 明 王世貞 《鄭君義方亭》詩:“一經為世業,雙璧奏天閶。”
(3).指兩峰對峙之處,因其形似門扉,故云。 潘飛聲 《題披秘石門》詩:“羣山鬱幽閟,巉絶排天閶。”
地靈
(1).土地山川的靈秀之氣。《韓詩外傳》卷八:“惟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 明 何景明 《上李時樓方伯》詩:“由來天運復,誰謂地靈偏!”
(2).謂土地山川靈秀。 隋 姚察 《游明慶寺詩》:“地靈居五浄,山幽寂四禪。” 宋 歐陽修 《晉祠》詩:“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鬱古柏含蒼煙。”
長安
長安地名始於秦朝,西漢、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陝西西安一帶
玉帛
(1) 玉器和絲織品,古時用於祭祀,國與國間交際時用做禮物
(2) 泛指財物
奔走
(1) 為某種目的而奔波忙碌
無奔走之勞矣。——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永之人爭奔走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很快地走;急行
梯航
(1).梯與船。登山渡水的工具。 唐 呂溫 《與族兄皋請學<春秋>書》:“翹企聖域,莫知所從,如仰高山、臨大川,未獲梯航,而欲濟乎深、臻乎極也。” 清 趙翼 《八十自壽》詩:“炎徼風清無瘴癘,蠻陬地闢有梯航。”
(2).引申指有效的途徑。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三:“悟不可恃,勤不可間;悟以見心,勤以盡力:此學詩之梯航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白於玉》:“曩所授,乃《黃庭》之要道,仙人之梯航也。”
(3).亦作“ 梯杭 ”。“梯山航海”的省語。謂長途跋涉。 唐玄宗 《賜新羅王》詩:“玉帛遍天下,梯杭歸上都。”杭,通“ 航 ”。 宋 張孝祥 《念奴嬌·仲欽提刑仲冬行邊》詞:“梯航入貢,路經頭痛身熱。”
(4).指水陸交通。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治定》:“而今應受天王寵,看萬國梯航一旦通。” 嚴復 《論世變之亟》:“自勝代末造,西旅已通,迨及國朝,梯航日廣。”
(5).比喻引薦人才。 唐 黃滔 《啟刑部鄭郎中》:“郎中模楷詞林,梯航名路,每慮或遺於片善,常憂不採於一言。”
儲胥
(1).柵欄;藩籬。《文選·揚雄<長楊賦>》:“搤熊羆,拖豪豬,木擁槍纍,以為儲胥。” 李善 註:“ 蘇林 曰:‘木擁柵其外,又以竹槍纍為外儲胥也。’ 韋昭 註:‘儲胥,蕃落之類也。’” 唐 李商隱 《籌筆驛》詩:“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 清 錢謙益 《黃山遊記之五》:“ 翠微 、 飛來 諸峰,各負勢不相下,胥俛為環衛,崩壓倚傾,櫛比棊布,若削劍戟,若樹儲胥。” 章炳麟 《官制索隱》:“故 秦 漢 謂天子所居為禁中,禁從林聲,禁者林也。 * 言籞,皆山林之儲胥也。”
(2).儲備待用之物。引申指開支、費用。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一:“按其時……儲胥浩繁,宵旰焦勞,大農仰屋,廷臣遂有此苟且目前之策。”
(3).僕人、婢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四·葉文莊論陶南村》:“豈惡其人者,惡及儲胥, 文莊 亦有所不免耶?” 清 梁章鉅 《稱謂錄·仆·儲胥》:“儲胥,僕婢也。”
(4). 漢 宮館名。 漢 張衡 《西京賦》:“既新作於 迎風 ,增 露寒 與 儲胥 。”《三輔黃圖·漢宮》:“ 武帝 作 迎風館 於 甘泉山 ,後加 露寒 、 儲胥 二館,皆在 雲陽 。” 南朝 梁 沉約 《江籬生幽渚》詩:“葉飄 儲胥 右,芳歇 露寒 東。”
(5).泛指帝王宮殿。 唐 沉佺期 《晦日滻水應制》詩:“星移天上入,歌舞向 儲胥 。” 宋 歐陽修 《景靈朝謁從駕還宮》詩:“自慚白首近時彥,行近儲胥忝侍臣。”
(6).用以代稱朝廷。 宋 蘇舜欽 《西軒垂釣偶作》詩:“曾以文章上 石渠 ,忽因讒口出儲胥。”
紅朽
謂米粟陳腐變紅色。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建天京於金陵論》:“千廩萬倉,積積而紅朽者,米粟之餘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朱清張瑄》:“及夫末際,歲運至四百萬之多,使太倉陳陳相因,紅朽不可食。”
太倉
(1).古代京師儲谷的大倉。《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清史稿·食貨志一》:“天府太倉之蓄,一旦蕩然。”
(2).胃的別名。本以太倉喻胃,後徑稱胃為太倉。《靈樞經·脹論》:“胃者,太倉也。”《黃庭內景經·脾長》:“脾長一尺掩太倉。” 梁丘子 註:“太倉,胃也。”
天衢
(1).天空廣闊,任意通行,如世之廣衢,故稱天衢。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馭飛龍於天衢,駕騏驥於萬里。” 唐 皎然 《奉陪鄭使君諤游太湖至洞庭山登真觀卻望湖水》詩:“突兀盤水府,參差沓天衢。” 清 黃遵憲 《病中紀夢述梁任父》詩:“道逢兩神人,排雲上天衢。”
(2).京都。《文選·張衡<西京賦>》:“豈伊不虔思於天衢,豈伊不懷歸於枌榆。” 劉良 註:“天衢, 洛陽 也。”《三國志·吳志·胡綜傳》:“遠處 河朔 ,天衢隔絶。” 唐 陳子昂 《申宗人寃獄書》:“天衢得以清泰,萬國得以歡寧。”
(3).指京都的大路。 唐 李賀 《漢唐姬飲酒歌》:“御服沾霜露,天衢長蓁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無官受黜》:“嘗跨驢張蓋,橫截天衢,時秋風正厲,黃葉可掃。 島 ( 賈島 )忽吟曰:‘落葉滿 長安 。’” 宋 梅堯臣 《送張著作孟侯宰上元》詩:“天衢車馬跡,急若機上梭。”
(4).天之庇蔭、福佑。衢,通“ 庥 ”。語出《易·大畜》:“上九,何天之衢,亨。” 高亨 註:“衢讀為‘庥’,庇蔭。”
(5).星名。《晉書·天文志上》:“房四星,為明堂,天子布政之宮也……又為四表,中間為天衢,為天關,黃道之所經也。”
二九
(1).即十八。 漢 揚雄 《太玄·圖》:“玄有六九之數,策用三六,儀用二九,玄其十有八用乎?” 范望 註:“不正言十八而言二九者,玄之辭也。” 南朝 梁 沉約 《內典序》:“巨相四八,照曜於大千;尊法二九,包籠乎無外。”按:小乘之宗,計有二九十八部之分派。《初刻拍案驚奇》卷十:“那 韓子文 雖是滿腹文章,卻當不過家道消乏,在人家處館,勉強餬口,所以年過二九,尚未有親。”
(2).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唐 令狐楚 《九日言懷》詩:“二九即重陽,天清野菊黃。”
(3).指冬至進九後的第二個九天。即冬至日起的第十天至第十八天。民諺:“一九、二九不出手。”
軌容
禮儀容制。《晉書·會稽文孝王道子傳》:“良以至慼由中,軌容著外,有禮無時,賢哲斯順。”
八旗
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後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八旗人的後代稱八旗子弟,後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於國而自己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
居處
(1).指平日的儀容舉止。《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淮南厲王 朝,殺 辟陽侯 ,居處驕甚。” 唐 韓愈 《贈太傅董公行狀》:“公居處恭,無妾媵,不飲酒,不諂笑,好惡無所偏,與人交,泊如也。”《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元年》:“ 澄 帥官僚赴弔, 寶寅 居處有禮,一同極哀之節。”
(2).指日常生活。《論語·陽貨》:“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漢書·刑法志》:“居處同樂,死生同憂,禍福共之。”《南史·孔靖傳》:“ 曲阿 富人 殷綺 見 奐 居處儉素,乃餉以衣氊一具。” 明 唐順之 《贈彭石屋序》:“ 侯 為人貌古而氣凝,恬淡而寡慾,其居處苦約,有寒士所不能堪者。” 清 唐甄 《潛書·太子》:“親其婦子,知其生養;入其廬舍,知其居處。”
(3).安置;處置。 漢 劉向 《列女傳·鄒孟軻母》:“ 孟子 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 孟 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元史·食貨志四》:“八年,令各路設濟眾院以居處之,於糧之外,復給以薪。”蒲仙劇《父子恨》第七場:“可恨 杜國忠 ,心術不端,多方挑唆你要害我一家,此事你要如何居處?”
指住所,住處。《後漢書·袁安傳》:“居處仄陋,以耕學為業。”《太平廣記》卷一六五引 宋 龐元英 《談藪》:“﹝ 長孫道生 ﹞雖為三公,而居處卑陋,出鎮之後,子頗加修葺。” 清 唐甄 《潛書·兩權》:“百金之賈,必有居處,以安妻子,固管籥,結鄰里,無盜竊之虞,乃可以轉販於四方。” 魯迅 《書信集·致翟永坤》:“我因居處不大,所以書籍稿件,無法布置,至於常易散失,實為困難。”
界疆
疆界,國家或地域的邊界。 三國 吳 韋昭 《吳鼓吹曲·秋風》:“邊垂飛羽檄,寇賊侵界疆。” 清 顧炎武 《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詩:“皆雲胡騎來,斫伐尤狓猖。併力與之爭,僅得保界疆。”
朱樓
謂富麗華美的樓閣。《後漢書·馮衍傳下》:“伏朱樓而四望兮,採三秀之華英。” 唐 白居易 《驪宮高》詩:“高高 驪山 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西湖二集·吹鳳簫女誘東牆》:“ 潘用中 始初見對面樓上畫閣朱樓,好生齊整。” 清 龔自珍 《洞仙歌》:“此花開近處,不是朱樓,傑閣三層絶依倚。”
甲第
(1) 豪門貴族的宅第
(2) 科舉考試第一等
用甲第為國相。——清· 周容《芋老人傳》
侯王
泛指諸侯。《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史記·項羽本紀》:“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晉 陸機 《五等論》:“ 漢 矯 秦 枉,大啟侯王,境土踰溢,不遵舊典。”
槐市
漢 代 長安 讀書人聚會、貿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後借指學宮,學舍。據《三輔黃圖》載:“倉之北,為槐市,列槐樹數百行為隊,無牆屋,諸生塑望會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傳書記、笙磬樂器相與買賣。” 南朝 梁元帝 《皇太子講學碑》:“轉金路而下辟雍,晬玉裕而經槐市。” 唐 武元衡 《酬談校書長安秋夜對月寄諸故舊》詩:“蓬山高價傳新韻,槐市芳年挹盛名。” 宋 蘇軾 《次韻徐積》:“但見中年隱槐市,豈知平日賦蘭臺。”
陸海
(1).物產富饒之地。《漢書·地理志下》:“﹝ 秦 地﹞有 鄠 杜 竹林, 南山 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 顏師古 註:“言其地高陸而饒物產,如海之無所不出,故云陸海。”《水滸傳》第一○五回:“ 宛州 山水盤紆,丘原膏沃,地稱陸海。” 清 唐孫華 《夏日園居雜詠》之十:“陸海從來沃野多,居民竟未識嘉禾。”
(2). 南朝 梁 鍾嶸 對 晉 代文學家 陸機 有“ 陸 才如海”之贊語。見《詩品》卷上。後因以“陸海”比喻富於文才。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 潘 江,各傾 陸 海云爾。”
(3).借指 陸機 ,以喻稱富於文才的人。 前蜀 貫休 《贈抱麻劉舍人》詩:“ 雙溪 逢 陸 海, 荊渚 遇 平津 。”
無不
沒有不;全是。《禮記·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序:“風雨晦明,無不從順。”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序》:“凡六經 孔子 之書,無不牽合其論,而上下其詞也。” 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雖然還不很久,學術文藝卻已經很可觀,便是書籍的裝潢,玩具的工致,也無不令人心愛。”
中央
(1) 中心的地方(中,指一定範圍內適中的統置;央指和四周或上下左右距離相等的位置)
禁卒居中央。——清· 方苞《獄中雜記》
圓柱矗立在市廣場中央
(2) 指國家或黨派政治權力最高的地方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韓非子·揚權》
徬徨
1.徘徊。來回行走。《國語·吳語》:“王親獨行徬徨於山林之中。”《文選·班固<西都賦>》:“既懲懼於登望,降周流以徬徨。”徬,一本作“ 彷 ”。 高步瀛 李 注義疏:“徬徨、彷徨、方皇、房皇並同。” 唐 穀神子 《博異志·蘇遏》:“一更已後,未寢,出於堂,徬徨而行。”
2.徘徊。心神不寧貌。 明 李東陽 《夜過仲家淺閘》詩:“我時兀坐驚舂撞,攬衣而起心徬徨。” 巴金 《新生》:“我拚命掙扎了許久,急得汗出如漿,心也徬徨無主,好像真正到了死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