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琴詩瀛台補桐書屋所餘老桐因循復枯惜其材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弱水湯茫不可極,有山三點突焦墨。

齊人掔腕徒相憶,中多不死森森植。

不為爨下為牖北,無弦亦可鳴以默。

靜好天然中繩尺,鳳嗉玉軫太古式。

偈演無生仙籟畟,比邱得道山叟寂。

補桐主人餘結習,枯榮入目迷五色。

詩詞問答

問:《四琴詩瀛台補桐書屋所餘老桐因循復枯惜其材制為四琴各錫之名而題以詩·其一·瀛蓬仙籟》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七部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二十八

參考注釋

弱水

(1).古水名。由於水道水淺或當地人民不習慣造船而不通舟楫,只用皮筏濟渡的,古人往往認為是水弱不能載舟,因稱弱水。故古時所稱 弱水 者甚多。(1)《書·禹貢》:“ 黑水 西河 惟 雍州 , 弱水 既西。”又:“導 弱水 至於 合黎 ,餘波入於 流沙 。”上源指今 甘肅 山丹河 ,下游即 山丹河 與 甘州河 合流後的 黑河 ,入 內蒙古 境後,稱 額濟納河 。(2)《山海經·西山經》:“ 勞山 , 弱水 出焉,而西流注於 洛 。”指今 陝西 北部 洛水 上游某支流。(3)《山海經·大荒西經》:“﹝ 崑崙 之丘﹞其下有 弱水 之淵。”《史記·大宛列傳》:“ 安息 長老傳聞 條支 有 弱水 西王母 。”《後漢書·西域傳·大秦》:“﹝ 大秦國 ﹞西有 弱水 、 流沙 ,近 西王母 所居處。”所指皆在西方遠處以至國外。(4)《漢書·地理志下》:“ 金城郡 …… 臨羌 。”原註:“西有 須抵池 ,有 弱水 、 崑崙山 祠。”可能指今 青海 。(5)《後漢書·東夷傳·夫餘》:“北有 弱水 。”當在今 黑龍江 省境內。(6)《資治通鑑·宋文帝元嘉六年》:“ 魏 主循 弱水 西行,至 涿邪山 。”當在今 蒙古人民共和國 境內。(7)《新唐書·西域傳上·東女》:“有 弱水 南流。”當在今 青海 或 西藏 境。(8)《新唐書·北狄傳·奚》:“以 奚 阿會部 為 弱水州 。”當在今 內蒙古 東境。

(2).又名 娑夷水 。即今 克什米爾 西北部 吉爾吉特 (Gilgit)附近 印度河 北岸支流。 唐 天寶 六年(公元747年) 高仙芝 攻 小勃律 ,進軍至此。

(3).古代神話傳說中稱險惡難渡的河海。《海內十洲記·鳳麟洲》:“ 鳳麟洲 在 西海 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 宋 蘇軾 《金山妙高台》詩:“ 蓬萊 不可到,弱水三萬里。”《西遊記》第二二回:“八百 流沙 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紅樓夢》第二五回:“一足高來一足低,渾身帶水又拖泥。相逢若問家何處,卻在 蓬萊 弱水西。”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嗚呼!現象如是,雖弱水四環,鎖戶孤立,猶將汰於天行,以日退化。”

(4).猶言愛河情海。《紅樓夢》第九一回:“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蘇曼殊 《碎簪記》:“余曰:‘然則二美並愛之矣。’ 莊湜 復嘆曰:‘君思“弱水三千”之義,當識吾心。’余曰:‘今問子,心所先屬者阿誰?’曰:‘ 靈芳 。’”三千,喻其多。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三點

(1).舊時以更計時,一夜五更,每更分三點。 唐 杜甫 《至日遣興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詩之一:“去歲茲辰捧御牀,五更三點入鵷行。” 唐 李商隱 《夜半》詩:“三更三點萬家眠,露欲為霜月墮煙。”《元史·兵志四》:“其夜禁之法,一更三點,鐘聲絶,禁人行;五更三點,鐘聲動,聽人行。”

(2).指古 印度 婆羅謎字型表示i-(kara)的字母。原寫作不縱不橫的三個點,後在吐火羅語中作三個“c”字形,故稱“三點”。佛教藉此三點不縱不橫的三角關係,以喻教義。一般指《涅槃經》所說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會三點於真原,淨六塵於人境。” 前蜀 貫休 《聞大願和尚順世》詩之三:“若游三點外,爭把七賢平。” 清 龔自珍 《釋二門三點同異》:“二門三點,有二種釋。先釋二門,止、觀是。乃釋三點,空、假、中是。”

焦墨

乾枯的墨色。指國畫中的枯筆技法。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寫山水訣》:“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 清 韓泰華 《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上:“ 唐子畏 《溪山秀遠》絹本……焦墨皴擦,極似 馬遠 、 夏珪 。” 王頌余 《中國畫技法述要·墨法》:“用乾筆蘸濃墨,傳統叫‘焦墨’,焦墨可以說是最乾的濃墨。”

齊人

(1).平民。 晉 劉琨 《勸進表》:“齊人波盪,無所繫心。”《新唐書·韋倫傳》:“ 國忠 多發州縣齊人令鼓鑄,督非所習,雖箠抶苛嚴,愈無功。”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帝王都會一》:“ 董昌 僭亂,為昏鏡水,狂謀惡貫,流染齊人。”

(2). 齊國 的人。《孟子·公孫丑上》:“子誠 齊 人也,知 管仲 、 晏子 而已矣。”

相憶

相思;想念。《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三·飲馬長城窟行》:“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唐 杜甫 《夢李白》詩之一:“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前蜀 韋莊 《謁金門》詞之二:“空相憶,無計得傳訊息。”《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深閨只是空相憶,不見關山愁 * 。”

森植

挺立貌。 宋 梅堯臣 《金山寺》詩序:“一草一木,雖未萼發,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愛。”

不為

(1).不做;不乾。《詩·衛風·淇奧》:“善戲謔矣,不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

(2).謂收成不好。《墨子·雜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備湛旱、歲不為。” 王念孫 《讀書雜誌·墨子六》:“‘歲不為’,猶《玉藻》言年不順成也。”《淮南子·本經訓》:“是故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為。” 高誘 註:“不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夫璿玉致美,不為池隍之寶;桂椒信芳,而非園林之實。”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先破後承,始開終結,內分八股,股股相對,繩墨不為不嚴矣。”

(1).不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 堯 存,不為 桀 亡。”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彥 《浣溪沙》詞:“不為蕭娘舊約寒,何因容易別 長安 。”

(2).不為了。《漢書·揚雄傳下》:“蓋聞聖主之養民也,仁霑而恩洽,動不為身。” 顏師古 註:“言憂百姓也。”

爨下

(1).灶下。 元 馬祖常 《移海》詩之二:“始逃爨下厄,復脫燎原焚。”

(2).指廚房。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五:“小人即除馬通,婦括爨下,甘心矣。”

靜好

安靜和美。《詩·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唐 白居易 《聽幽蘭》詩:“欲得身心俱靜好,自彈不及聽 * 。”

天然

(1) 自然賦予的;生來就有的;自然生成的;自然形成的

天然氣

天然港灣

天然放射性

(2) 理所當然,自然而然

瑞豐覺得假若 冠先生出頭和 東陽競爭,他天然的應當幫助 冠先生。—— 老舍《四世同堂》

中繩

(1).符合墨線。《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韓非子·有度》:“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矩為度。”

(2).喻符合標準。《呂氏春秋·離俗》:“故布衣人臣之行,潔白清廉中繩,愈窮愈榮。”

(3).謂適度。 明 何景明 《進舟賦》:“量左右以中繩兮,察緩急之所宜。”

玉軫

(1).天子車輿的美稱。 南朝 梁 張率 《河南國獻舞馬賦》:“無逸御於玉軫,不泛駕於金輿。”

(2).玉制的琴柱。 唐 李賀 《追和柳惲》:“酒杯 箬 葉露,玉軫 蜀 桐虛。” 王琦 匯解:“軫者,琴柱所以系弦,麗者以玉為之。”《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雙手舉琴,向祭石臺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軫拋殘,金徽零亂。”

(3).借指琴瑟。 晉 劉妙容 《宛轉歌》:“低紅掩翠方無色,金徽玉軫為誰鏘。” 唐 白居易 《對琴待月》詩:“玉軫臨風久,金波出霧遲。” 明 無名氏 《飛丸記·遊園題畫》:“冰絃未轉番幽恨,玉軫調成畏殺聲。”

古式

與某一歷史時期有關或屬於該時期的風格、樣式;(源於或模仿某一特定時期的風格古式家具)

無生

(1).不降生,不生存在世上。《詩·小雅·苕之華》:“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鄭玄 箋:“我,我王也。知王之為政如此,則己之生,不如不生也。”一本作“無生”。

(2).佛教語。謂沒有生滅,不生不滅。 晉 王該 《日燭》:“鹹淡泊於無生,俱脫骸而不死。” 唐 王維 《登辨覺寺》詩:“空居法雲外,觀世得無生。” 明 何景明 《近寺》詩:“亦知身是妄,從此學無生。” 康有為 《七月偕鐵君及家人從者居丹將敦島燈塔》詩:“碧海蒼天無盡也,教人怎不了無生?”

仙籟

猶仙樂。比喻美妙的音樂。 宋 蘇舜欽 《演化琴德素高昔嘗供奉先帝聞予所藏寶琴求而揮弄不忍去因為作歌以寫其意雲》:“風吹仙籟下虛空,滿坐沉沉竦毛骨。” 明 孫梅錫 《琴心記·挑動春心》:“盈空仙籟,聽松風輕飄露臺。鶴鳴江上音何快,相隨玉笛飛來。” 清 龔自珍 《夢玉人引》詞:“月殿霞窗,動春空仙籟參差。”

比邱

見“ 比丘 ”。

道山

(1).指儒林、文苑。文人聚集的地方。語出《後漢書·竇章傳》:“是時學者稱 東觀 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萊山 。” 宋 張耒 《答林學士啟》:“攬轡按行,窾竇已解,已進登於卿棘,復宜入於道山。” 清 朱彝尊 《送葉參議映榴督儲楚中》詩:“道山槖筆入,粉署含香趨。”

(2).傳說中的仙山。 宋 蘇軾 《上虢州太守啟》:“至於事簡訟稀,瀟灑有道山之況。” 清 趙翼 《題蔣心餘攜子游廬山圖》詩:“事往空思寫木蓮,道山人已騎白鳳。”

(3).舊時稱人死為歸道山。 宋 惠洪 《冷齋夜話》卷七:“世傳 端明 已歸道山,今尚爾遊戲人間邪?”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下·文字凝鍊》:“ 吳 楊 二家,不知存亡,殆亦歸道山矣。”

(4).指 宋 無名氏所著之筆記小說《道山清話》。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下》:“小説家一類,又自分數種。一曰志怪,《搜神》、《述異》、《宣室》、《酉陽》之類是也。一曰傳奇,《飛燕》、《太真》、《崔鶯》、《霍玉》之類是也。一曰雜録,《世説》、《語林》、《瑣言》、《因話》之類是也。一曰叢談,《容齋》、《夢溪》、《東谷》、《道山》之類是也。”

主人

(1) 在社交或商業活動中接待客人或顧客的人

抵主人所。——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逆旅主人。——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2) 財物的所有人

無罪於主人。——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3) 權力的所有人;有其他人為其工作或在他手下工作的人;狗、馬等的所有者

國家的主人

主人與僕人

打狗也得看主人

(4) 接待賓客的人

主人下馬客在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5) 又

主人忘歸客不發。

結習

(1).佛教稱煩惱。《維摩經·觀眾生品》:“時 維摩詰 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説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南朝 梁 沉約 《<內典>序》:“孤策獨騖,莫知所限;結習紛綸,一隨理悟。” 宋 蘇軾 《再和楊公濟梅花》之一:“結習已空從著袂,不須天女問云何。” 清 龔自珍 《觀心》詩:“結習真難盡,觀心屏見聞。”

(2).多指積久難除之習慣。《花月痕》第十回:“所幸詩文嗜好,結習已深,倘得問字學書,當亦三生有幸!” 冰心 《寄小讀者》二六:“致她來信說我‘詩人結習未除,幻想太高’。”

枯榮

草木的盛衰。比喻人的得志和失意

目迷五色

(1) 謂色雜模糊,令人眼花繚亂,不能辨晰

(2) 比喻洞察力不敏銳,為紛呈的世事迷惑而分不清是非

詩詞推薦

四琴詩瀛台補桐書屋所餘老桐因循復枯惜其材原文_四琴詩瀛台補桐書屋所餘老桐因循復枯惜其材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