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朔目坤寧宮食胙肉六韻原文
受胙遵家法,肆筵合雅詩。
春秋欽大祀,上下沐鴻禧。
割肉躬為倡,頒糕遠莫遺。
睦親兼寓儉,逮眾是為慈。
於此應言吉,無端亦繾思。
述先示後世,勿漫視常辭。
詩詞問答
問:二月朔目坤寧宮食胙肉六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二月朔目坤寧宮食胙肉六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二月朔目坤寧宮食胙肉六韻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二十八
2. 祭而食胙周雅屢稱之後世莫之行也惟本朝家法春秋大祀神後必合王公大臣進坤寧宮食胙肉猶滿洲淳樸風也
參考注釋
受胙
接受胙肉。《左傳·僖公九年》「下拜登受」 晉 杜預 註:「拜堂下,受胙於堂上。」《舊唐書·樂志一》:「皇帝祭享酌酒、讀祝文及飲福、受胙,奏《壽和》。」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大雩》:「旱甚乃大雩,皇帝躬禱昊天上帝於圜邱,不設鹵簿……不飲福受胙。」
家法
(1) 家長統治本家或本族人的法度
聖賢家法。——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2) 家長責打家人或孩子的用具
肆筵
設宴。《詩·大雅·行葦》:「戚戚兄弟,莫遠具爾,或肆之筵,或授之幾,肆筵設席,授幾有緝御。」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授幾肆筵,因流波而成次;蕙餚芳醴,任激水而推移。」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四折:「則道是喜孜孜設席肆筵,為甚的怒哄哄列杖擎鞭。」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跋》:「若夫時際公餘,事同私覿,聽樂觀舞,折簡以招邀,酒讌茶會,肆筵而款待,是蓋風殊中外,禮尚往來,從俗從宜,在所不廢。」
春秋
(1) 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詩·魯頌·閟宮》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
(2) 年齡
(3) 我國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國各諸侯國爭霸的時代
(4) 史書名。儒家經典之一,相傳孔子根據魯國的編年史修訂而成
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大祀
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指祭祀天地、宗廟等。《周禮·春官·肆師》:「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幣,立小祀用牲。」 鄭玄 註:「 鄭司農 曰:『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以下。』 玄 謂,大祀又有宗廟,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嶽,小祀又有司中、風師、山川、百物。」《隋書·禮儀志一》:「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清史稿·禮志一》:「 清 初定製,凡祭三等:圜丘、方澤、祈穀、太廟、社稷為大祀。天神、地祇、太歲、朝日、夕月、歷代帝王、先師、先農為中祀。先醫等廟,賢良、昭忠等祠為羣祀。 乾隆 時改常雩為大祀…… 光緒 末,改先師 孔子 為大祀。」
上下
(1) 高處和低處;上面和下面;職位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謀攻》
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2) 輩分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興
(3) 從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著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優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左右
今年一畝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稱衙門中的差役
這般炎熱,上下只得擔待一步!——《水滸傳》
鴻禧
洪福。《宋史·樂志九》:「寶命自天,鴻禧錫祚。」 清 趙翼 《聖壽覃恩典隆養老以年逾八十得拜絹綿米肉之賜》詩:「如此鴻禧逢七度,吾生幸亦幾人同。」
割肉
方言。謂到市上買肉。《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叫店家買了三角酒,割了二斤肉。」如:今天打牙祭,我就去割肉。
睦親
(1).指宗族中的近親。《漢書·韋賢傳》:「嗟嗟我王, 漢 之睦親。曾不夙夜,以休令聞。」《晉書·庾旉傳》:「元勛睦親,顯以殊禮。」
(2).對宗族和睦,對外親友好。 漢 王粲 《酒賦》:「糾骨肉之睦親,成朋友之歡好。」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睦親之行,至自非敦。」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劉整》:「昔人睦親,衣無常主。」《舊唐書·壽王瑁傳》:「 開元 之後,朝恩睦親,以 寧 府最長,封至五千五百戶。」
於此
(1).在此。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順天道以殺伐,時休息於此。」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依世尚同,詭時則異。有一於此,兩非默置。」
(2).如此。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思計此變,無傷於孤。何必自遂於此,不復還之。」
(3).至此;至今。 宋 蘇軾 《潮州修韓文公廟碑》:「獨 韓文公 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
無端
(1) 沒來由;沒道理
無端滋事
(2) 品性不端正
無端賤婢
(3) 沒有盡頭
後世
(1) 所有相繼的世代
後世之謬其傳。——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後世之君。——清· 黃宗羲《原君》
(2) 又
曠後世而不聞。
後世且行之。——清· 劉開《問說》
為了後世的利益
(3) 後代
後世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