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化(原註:蜀事補亡。)原文
君不見秦時張儀築少城,土惡易敗還顛傾。
力疲智竭築未就,神龜為爾開其靈。
龜行所至城不圮,板築之功以此已。
功成隱去智且賢,城下於今祗流水。
殷勤高謝余且網,不夢元君寧自放。
儀兮儀兮奈爾何,口舌縱橫飾欺妄。
天使神龜籠爾術,不言而行功自畢。
安得人靈若爾靈,照見百為心遐逸。
詩詞問答
問:龜化(原註:蜀事補亡。)的作者是誰?答:宋京
問:龜化(原註:蜀事補亡。)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宋京的名句有哪些?答:宋京名句大全
注釋
1. 原註:蜀事補亡。
參考注釋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張儀
張儀(?-前310) : 戰國時期縱橫家。魏國貴族的後代。主張連橫策略以瓦解反秦聯盟。公元前328年任秦相。封武信君。迫使魏獻上郡,幫助秦惠文君稱王,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齊楚聯盟,奪取楚漢中地區。秦武王即位後,他入魏為相,不久死去。少城
城名。在 成都 城西。少,小。言少城,對 成都 大城而言。《文選·左思<蜀都賦>》:“亞以 少城 ,接於其西。” 劉逵 註:“ 少城 , 小城 也,在 大城 西,市在其中也。” 唐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詩之四:“東望 少城 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宋 陸游 《成都書事》詩:“ 大城 少城 柳已青, 東台 西台 雪正晴。” 宋 洪邁 《容齋續筆·台城少城》:“ 晉 益州 刺史治 大城 , 蜀郡 太守治 少城 ,皆在 成都 ,猶雲大城、小城耳。 杜子美 在 蜀 日賦詩,故有‘東望 少城 ’之句。今人於他處指 成都 為 少城 ,則非也。”參閱《太平寰宇記·劍南西道一·益州》。
神龜
(1).傳說中稱有靈異的龜。《莊子·秋水》:“ 楚 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正緯》:“馬龍出而大《易》興,神龜見而《洪範》燿。”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一·水龜》:“在水曰神龜……後世不分山澤水火之異,通以小者為神龜。”
(2).水龜的別稱。中醫用以製作龜甲入藥。
為爾
猶言如此。 晉 王羲之 《問慰諸帖上》:“吾至乏劣,為爾日日,力不一一。”《南史·王融傳》:“為爾寂寂, 鄧禹 笑人。”
行所
即行在所。 漢 班固 《西都賦》:“行所朝夕,儲不改供。”《魏書·術藝傳·徐謇》:“ 高祖 幸 懸瓠 ,其疾大漸,乃馳驛召 謇 ,令水路赴行所,一日一夜行數百里。”《南史·宋紀上·武帝》:“師旋, 晉 帝遣侍中黃門,勞師於行所。”參見“ 行在所 ”。
舊時同行業組織的公所。《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擬抵制禁例策》:“行有行所,有行長,會議於行所,總制於行長。”
板築
(1).築牆用具。板,夾板;築,杵。築牆時,以兩板相夾,填土於其中,用杵搗實。《管子·度地》:“以冬無事之時,籠臿板築各什六。” 尹知章 註:“謂什人共貯六具。”《史記·黥布列傳》:“ 項王 伐 齊 ,身負板築,以為士卒先。” 裴駰 集解引 李奇 曰:“板,牆板也。築,杵也。”
(2).泛指土木建築。 漢 劉向 《說苑·建本》:“毋淫宮室,以妨人宅;板築以時,毋奪農功。”《魏書·郭祚傳》:“時詔營明堂國學, 祚 奏曰:‘……邊郊多壘,烽驛未息,不可於師旅之際,興板築之功。’”
(3).指築城或築牆。《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元年》:“ 崇韜 ( 郭崇韜 )築新城凡六日, 王彥章 聞之,將兵數萬人馳至……時板築僅畢,城猶卑下。” 宋 梅堯臣 《建德新牆詩》:“山廨不營堵,筠篁為密籬……雞騖恣穿逸,牛羊來踐窺。我議欲板築,羣走皆不怡。” 清 戴名世 《唐允隆傳》:“上官下教居人於湖濱,築樓守望,工程嚴迫,費且不貲,人皆避去。 允隆 獨慨然任之,不費官幣及民錢,刻日而板築就。”
(4).代指牆或城牆。 宋 梅堯臣 《觀水》詩:“秋水漫長堤,郊原上下迷。孤城閉板築,高樹見巢棲。”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三:“﹝ 太祖 ﹞大笑曰:‘從何取土?’ 丞昭 云:‘紉布囊括其口,投上流以塞之,不設板築可成巨防。’”
(5).相傳 商 傅說 築於 傅岩 , 武丁 舉以為相。事見《孟子·告子下》。後因以“板築”指地位低微的人或隱逸。 清 汪懋麟 《二日同袁密山飲自遠南樓》詩:“板築故人能醉客,不須天末起鄉愁。”
以此
(1).猶言用這,拿這。《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君因謂 武侯 曰:‘試延以公主, 起 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 劉大白 《小鳥之群》:“如果枷鎖鐐銬,是一種榮典,一定有些人以此驕人,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
(2).因此。《史記·季布欒布列傳》:“當是時,諸公皆多 季布 能摧剛為柔, 朱家 亦以此名聞當世。”《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原來納粟入監的,有幾般便宜:好讀書,好科舉,好中,結末來又有個小小前程結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室子弟,到不願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學生。”
於今
(1) 至今
車站一別,於今十年
(2) 如今;到現在
流水
(1) 流動的水
落花流水春去也。
(2) 商店銷售額
流水收入
(3) 立即;趕快;急急忙忙
他流水就說
殷勤
(1) 情意深厚
鞠養殷情
致殷勤之意。——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
(2) 熱情周到
殷勤的服務員
(3) 勤奮
殷勤小心
(4) 禮物
日後致殷勤
高謝
(1).辭去;辭別。 晉 左思 《魏都賦》:“傳業禪祚,高謝萬邦。” 南朝 齊 王屮 《頭陀寺碑文》:“彼岸者,引之於有,則高謝四流,推之於無,則俯弘六度。”
(2).猶歸隱。 晉 殷仲文 《解尚書表》:“退不能辭粟 首陽 ,拂衣高謝。” 唐 司空圖 《攜仙籙》詩之六:“應知談笑還高謝,別就滄洲贊上仙。”
(3).推辭。《晉書·孫愉孔汪等傳論》:“ 愉 高謝百萬之貲,辭榮數畝之宅,弘止足之分,有廉讓之風者矣。”
余且
古代神話中的漁夫。《莊子·外物》:“神龜能見夢於 元君 ,而不能避 余且 之網。” 陸德明 釋文:“余,音預;且,子餘反。”《史記·龜策列傳》作“豫且”。 金 元好問 《虞坂行》:“玄龜竟墮 余且 網,老鳳常飢竹花實。”
元君
(1).賢德的國君。《國語·晉語七》:“抑人之有元君,將稟命焉。” 韋昭 註:“元,善也。”一說,猶元首。見 楊樹達 《積微居讀書記·讀國語小識·晉語七》。
(2).道教語。女子成仙者之美稱。 唐 呂岩 《七言》詩之四九:“紫詔隨鸞下玉京,元君相命會三清。”《雲笈七籤》卷九七:“ 南極王夫人 , 王母 第四女也,名 林 ,字 容真 ,一號 南極紫元夫人 ,或號 南極元君 。”如: 金母元君 ( 西王母 ); 碧霞元君 ( 后土夫人 )。
(3).祖先。 漢 劉向 《列女傳·齊東郭姜》:“請就元君之廟而死焉。”
自放
(1).自我放縱;擺脫禮法的約束。 晉 葛洪 《抱朴子·刺驕》:“世人聞 戴叔鸞 、 阮嗣宗 傲俗自放,見謂大度,而不量其材力非傲生之匹而慕學之。”《新唐書·王琚傳》:“既失志,稍自放,不能遵法度。”《遼史·阿古只傳》:“少卓越,自放不覊。” 明 宋濂 《抱瓮子傳》:“與其彊情而徇世,寧若任真以自放也。”
(2).自我放逸。《三國志·吳志·虞翻傳》:“夫君人者不重則不威,故白龍魚服,困於 豫且 ,白虵自放, 劉季 害之:願少留意。” 唐 韓愈 《與崔群書》:“僕無以自全活者,從一官於此,轉困窮甚,思自放於 伊 潁 之上,當亦終得之。” 宋 蘇舜欽 《浩然堂記》:“予觀世之仕祿者,奔趨竭蹷,皇皇乎病日月之速,亡須臾之閒以自放,顧安肯棄其貲裝,易清泠深僻之地而為之敵也。” 明 唐順之 《王思東像贊》:“尊酒竹石者其所以自放而為逸也。”
(3).自騁其才氣。 宋 歐陽修 《六一筆記·李杜詩優劣論》:“ 杜甫 於 白 得其一節而精強過之,至於天才自放,非 甫 可到也。” 清 錢謙益 《列朝詩集小傳·丁集·王參政慎中》:“詩體初宗艷麗,工力深厚,歸田以後,攙雜講學,信筆自放,頗為儒林口實。” 章炳麟 《書蘇元瑛事》:“尤善畫,以藝文自放。”
口舌
(1) 口和舌。說話的器官
(2) 口角,爭吵;爭執
我是個良善人,從不曾同人口舌,經官動府。——《儒林外史》
(3) 指勸說、爭辯、交涉時的言語
費了很大的口舌才把他說服
(4) 指言語引起的誤會或糾紛
是非口舌
縱橫
(1) 豎和橫互相交錯
眾壑縱橫。——《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猶有曲挺縱橫者。
刀戟縱橫。——《廣東軍務記》
(2) 奔放自如
筆意縱橫
(3) 賓士無阻
縱橫四海
(4) 放肆;無所顧忌
(5) 指合縱連橫
欺妄
欺騙。 南朝 宋 顏延之 《又釋何衡陽書》:“若權教所言皆為欺妄,則自然之中無復報應。”《明史·陳友傳》:“兵部疑首功不實,指揮 蔡昇 亦奏 友 欺妄。” 魯迅 《書信集·致鄭振鐸》:“ 日本 人有此印法,蓋‘有正’即托彼國印之,而自謂已研究木刻十餘年,真是欺妄。”
天使
指天神的使者。西方文學藝術中,天使的形像多為帶翅膀的少女或小孩。現在常用來比喻天真可愛的人(多指女子或小孩)
不言
(1).不說。《書·說命上》:“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 晉 孫綽 《天台山賦》:“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默於不言。”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九:“空堂黃昏暮,我坐默不言。”
(2).不依靠語言。謂以德政感化人民。《老子》:“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管子·心術上》:“故必知不言無為之事,然後知道之紀。”《南史·王儉傳》:“所以得厝私懷,實由稟明公不言之化。”
(3).不料。 唐 宋之問 《桂陽三日述懷》詩:“愚謂嬉遊長似昔,不言流寓歘成今。”
行功
猶論功。《漢書·陳平傳》:“ 項王 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賞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得人
用人得當
若爾
如此,如果這樣。《宋書·禮志三》:“若爾, 三苗 堀強於江海, 大舜 當廢東巡之儀, 徐夷 跳梁於 淮 泗 , 周成 當止 岱嶽 之禮也。”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二朱山》:“若爾, 朱仲 未居之前,山無名乎?”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宗威愍政事》:“若爾則飲者俱集,多中取息,足辦輸役之費。”
照見
(1).從光照或反光物中映現。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盧江水》:“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有一圓石懸崖,明浄照見人形。” 唐 岑參 《自潘陵尖還少室居止秋夕憑眺》詩:“月出 潘陵 尖,照見十六峰。” 茅盾 《子夜》十三:“閃電瞥過長空,照見滿天的烏雲。”
(2).詳察;明了。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一:“ 先主 臨終謂之曰:‘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然,君可自取。’非 先主 照見 孔明 肝膽,其肯發此言?” 明 李贄 《心經提綱》:“彼其智慧行深,既到自在彼岸矣,斯時也,自然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藴皆空,本無生死可得。” 魯迅 《集外集·<奔流>編校後記(七)》:“說得非常分明,這才可以照見 托爾斯泰 ,而且也照見那以 托爾斯泰 為‘卑污的說教者’的 中國 創造社舊旗下的‘文化批判’者。”
百為
多種作為。《書·多方》:“乃胥惟虐於民,至於百為,大不克開。” 唐 李邕 《海州大雲寺禪院碑》:“四益風驅,百為火滅。” 宋 曾鞏 《兵間》詩:“世上固自有百為,兵間乃獨求一試。” 何啟 胡禮垣 《新政論議》:“一曰開鐵路以振百為。”